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几天,听一位老师的语文课。学生初读课文后,老师指名逐段检查读书情况,叮嘱其他学生注意听,听后对这位同学的读书情况作出评价或提出建议。开始几名学生读得不错,正确、流利、有感情。学生的评价也很得体。后来,有一个学生读得磕磕巴巴,丢字、添字现象严重。学生的评价多是提出读得不好的地方,评价用了近三分钟时间。老师听完后,说:“同学们的建议你接受吗?下去好好读读。”  相似文献   

2.
理念,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每一位教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改以来,笔者参加了许多《科学》课的教研活动,深深地感受到: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课改,理念先行……记得一位老师在讲《燃烧和灭火》一课时,在引导学生认识燃烧的三个条件之一“可燃物”时,教师的理念很先进,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这个条件,学生七嘴八舌,很快说出了几个自己认为比较得意的名称:“易燃物”“可燃物”“能燃物”……老师一听,很不错,及时给予了肯定:“大…  相似文献   

3.
集体备课活动中,低段的一位老师执教了一节一年级的语文课《识字2》。原以为一年级的学生天性活泼、童言无忌,课一定会上得很轻松、很快乐,可是事与愿违,老师在课堂上教得很累,带着学生读啊、说啊、  相似文献   

4.
记得那是三年级上学期的一节语文课,上课前,李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张没鼻子的娃娃脸,还准备了一只红色的大鼻子。我感到很奇怪,一打听,才知道下一节语文课要玩贴鼻子的游戏。上课了,李老师用手拿着那只红色的“鼻子”,对大家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玩贴鼻子的游戏!”他的话刚一说完,凳子就像突然长出了钉子,大家再也坐不住了。李老师看了看全班同学,说:“张昌耀,你先来吧!”李老师边说边从讲台里拿出一条彩色的围巾,用围巾蒙住张昌耀的双眼,让他拿着“鼻子”上去贴。只见张昌耀慢慢地走上讲台,拿出手中的“鼻子”,毫不在乎地往上一贴。这时…  相似文献   

5.
前些时候,曾听一节语文课《看菊花》。整堂课上,教师一直让学生读课文——字要一一读准,句要一一读顺,直读得学生兴味索然。下课了,这位老师对我说:本来已经叫学生画了各种各样的菊花,准备贴在教室的窗户上、墙上,上课时就着贴出的图画,让学生体会文章中描绘的那一簇簇、一排排、一朵朵的菊花之美的。但“因为你来听课,怕你说我指导读书不到位,就不敢往下讲,这节课上得心烦意乱”。显然,我的到来使学生失去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  相似文献   

6.
3.《火烧云》片断实录师有感情地范读第四自然段,生鼓掌。师:谢谢大家的掌声!谁能说说你为什么给老师鼓掌呀?生甲:因为老师读得很有感情。读到“天空出现了一匹马”时很惊讶,读到“尾巴可不见了”时却很失望。生乙:因为老师读得有快有慢,尤其是读马发生变化的句子,变化是f刚央的,老师读得也f良决。生丙:老师的朗读让我觉得火烧云很美!师:你们能像老师一样读吗?生自由练读后报名读,组织讨论。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先说说读得好的地方,再说说不足之处。生丁:他读出了感情变化,但是还不够快。师:请你读一遍,好吗?生读…  相似文献   

7.
“把词语读出感情来”,开始只在公开课上偶尔听到老师这么要求学生,感觉非常新鲜。渐渐地这好像成了一股风,好些语文老师都紧跟着效仿。于是课堂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听到老师说:把词语读出感情来!很快,这句话就成为了当今语文课堂的流行语言,甚至一度发展到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把每一个词语都读出感情来。  相似文献   

8.
曹宏霞 《新疆教育》2013,(3):147-147
常常听到有的学生抱怨:“上语文课真无聊,我们挨着时间盼下课”;常常听到有的老师下课回到办公室说:“这节课学生死气沉沉”;常常听到有的老师说:“学生上课都没精神,对语文课不重视,睡觉的人特别多”。但也常常听到有的老师说:“这节课学生听得很认真”。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师生共建和谐课堂?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曾带着一位化学老师,听了某老师的一节<合欢树>,下课后,老师说,我想流泪,语文课真美;曾带着一位物理老师,听某老师讲<想北平>,下课后,老师说,我想流泪,作家的语言很美,老师的语言更煽情,搞得我一节课心里难受但很舒服;曾带着一位同事的家属,听某老师的<乡愁>,下课后,那家属说,很美,很舒服,想流泪,语文课真好……  相似文献   

10.
开心乐园     
《好同学》2004,(10)
语文课,老师叫起一昏睡同学回答问题,该同学迷迷糊糊啥也说不出。老师无奈地说:“你会不会呀?不会也吱一声啊!”该同学:“吱。”老师汗下。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纵观当今的语文课堂,一味地进行“双基”训练。条分缕析、深挖细掘的现象的确少了.“没有琅琅的读书声算不上一节好的阅读课”已成为共识。于是.课堂上始终如一地贯穿“以读为本”,一读到底:“读出精彩来”“读出感情来”之类的提语不绝于耳,可谁知道精彩在何处.感情从何而来?随着一声声“读一读你喜欢的句段”.于是完整的文章被读得支离破碎。听者不难发现,不少的是为朗读而朗读,有的是朗读走过场.有的是只重技巧的指导.朗读成为点缀和附庸.只图形式不求实效的随意性朗读充斥整个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2.
老师的手     
语文课上,我让学生用“手”字造句,学生发言很踊跃。“妈妈有一双勤劳的手,”东东骄傲地说。“我的小弟弟有一双白胖胖的手,”红红高兴地说。“爸爸的手是全家最大的手”……听着学生们完整通顺的句子,我心中很满意,刚想进行下一环节———“老师,我想用你的手造句,行吗?”平时最调皮的琪琪突然站起来问。“行呀!你说!”看到平时不太喜欢发言的琪琪要发言,我当然很高兴。琪琪清了清嗓,大声地说:“老师有一双粗糙的、五颜六色的手!”“哈哈哈……”全班同学都笑了。下课铃响了,学生如一只只快乐的小鸟飞出教室。我一个人坐在办公桌前看着自己…  相似文献   

13.
何谓语文课?语文课堂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一堂好语文课是什么样的?对此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以人为本"和"以文为本"两大原则说,有特级教师王崧舟的三种境界说(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佳境)。令外还有情感课堂说,感悟课堂说,激情课堂说,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说等等,不一而足。不管怎样,"有效性"应该成为评价一堂语文课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4.
菲菲 《华章》2011,13(1):62-62
一楼 语文课,老师叫起一错睡同学回答问题,该同学迷迷糊糊啥也说不出。老师无奈地说:“你会不会呀?不会也吱一声啊!”该同学:“吱。”老师汗下。  相似文献   

15.
听课杂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你还没有读完呢!”课例1:一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完课文后,为了解所读课文后的示范效果,便问学生:“刚才老师把课文都读了一遍,你们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许多学生纷纷说读得很好,听课教师也觉得无可挑剔。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读得不好!”这个孩子的话令听课教师大吃一惊,授课教师满腹疑惑地问:“那你说说,老师哪儿读得不好呢?”  相似文献   

16.
老师请几位同学把一段文章有感情地读一遍(三位学生读,教师依次评价).“读得还可以.”读得不错.”读得太好了.”这样“置学生于文本之外,评价简单而笼统”的朗读教学,是无效的.我觉得,真正有效的朗读指导应当是巧妙地融合在理解课文中,是润物细无声的,能给课文以生命的朗读指导.  相似文献   

17.
开心直播     
涂鸦教室歪打正着语文课上,老师提问说:“谁能造一个疑问句?”李飞正在打盹儿,老师见了,便叫起他。李飞迷迷糊糊地站起来问:“老师,你说什么?”老师高兴地说:“嗯,很好。那么你再说一个疑问句?”李飞惊奇地问:“难道这也算对?”老师又夸他说:“不错,下面请你再说一个陈述句。”  相似文献   

18.
当前,电教手段日趋普及,恰当运用录音机播放朗读磁带,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朗读水平.但最近,我听了二十多节语文课,只有两位教师范读,而其他教师均“以机代读”.交谈中,老师直言不讳地说:“现在有录音机代劳了,老师不范读也行.再说,我们哪能像专家读得那么好?”这不禁引起了我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于永正老师诙谐地把表扬学生的话比作“帽子”。他说:“每天上课。我总要准备一百顶‘帽子’,看着哪儿合适,就随意地送你一顶。送他一顶。”的确如此,在于老师的课上,你经常会听到:“你读得真好。很投入、大家都被你有声有色的朗读陶醉了”;“说得多好啊,既准确又严密”;“回答得好极了,你叫什么名字? 我要记住”……不知不觉中,一顶顶“帽子”飞到了学生的心灵上、他们的学习热情火焰一般地燃烧起来。  相似文献   

20.
启发式小议     
每每新学期第一节语文课,老师们都免不了要谈谈语文学习之重要,语文是工具啦,工具的工具啦;是基础啦,基础的基础啦……诸如此类。但有些重理轻文的学生,在语文课上照例地作他的数学作业,抄他的外语单词。今年开学的第一节语文课,有位老师一改往常的做法,变“说”为“考”。他只出了一道题,即要求同学们列出“九除三和九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