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夸张讽刺     
夸张这种修辞格,也叫做“铺张”。王充《论衡》称之为“增”,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夸饰”,近人唐钺的《修辞格》称之为“扬厉”,鲁迅有时也称之为“廓大”。照鲁迅的说法,夸张和漫画一样,是“廓大一个事件或人物的特点”,使之“更容易显出效果”。而所谓“显出效果”,就是“确切的显示了事件或人物的姿态,也就是精神”,使人一目了然,得其艺术上的真实。夸张不拘泥于事实的真实,却也基于事实的真实“,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夸张,而是“胡闹”和“笑话”了。  相似文献   

2.
黄老学派由道家发展而来,其思想体系到战国末年臻于成熟、完备。由于这个学派尊奉黄帝、本于老子,故称之为“黄老学派”,它的思想就叫“黄老思想”。司马迁在他的《论六家要旨》中仍称之为“道家”(见《史记·太史公自序》),但因为它已不是原始道家,所以又有人称之为“新道家”。现存黄老学派的著作有: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四篇——《经法》、《十大经》、《称》、《道原》;《吕氏春秋》等。《论六家要旨》中关于“道家”的论述,可以看作是黄老思想的总纲。  相似文献   

3.
猪年话猪     
1995年是农历乙亥年,因十二地支中的亥与十二生肖的猪对应,故又俗称“猪年”。 “猪”的称谓,在古书记载中不尽相同。在《说文解字》中,豕与彘皆为猪;豕,有时指野猪。《书·禹贡》则说:“大野即猪。”《方言》中说,猪,关东西或谓之危。 在民间,说起猪来,可谓家喻户晓,无人不知。旧时的一本启蒙课本《三字经》,上面就介绍有:“马牛羊,鸡犬家。此六畜,人所饲。”在我国古典文学巨著《西游记》中,将猪拟人化,猪八戒成为一个喜剧性人物,他的形象是妇孺皆知。  相似文献   

4.
上海《中文自修》今年第四期上有一篇名为《上古音与通假字》的文章,仔细看了一下,发现文中不妥不确之处实在太多。现兹引一节,以见一斑: 《尚书·禹贡》:“大野既猪”。《史记》作“既都”。可见“猪”应该读成“都”。“猪”即“都”的通假字。“大野既猪”意即在广阐的原野上建立了都城。  相似文献   

5.
古代有关官职任免升迁的用语古代任用人为官称“任”.《尚书·大禹谟》:“任贤勿贰.”后来也称作“任命”.所以就职也称“上任”,卸职也称“卸任”.选拔任用官吏也就称为”简任”.《后汉书·申屠刚传》;“又数言皇太子宜时就东官,简任贤保,以成其德.”上任为官称之为“就任”、“就职”、“就吏”.《汉书·朱博传》:”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遗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晋李密《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晋书·阮籍传》:“于是乡亲共喻之,乃就吏.”人被征召为官吏称之“辟”.汉蔡邕《郭有道碑文序》:“群公休之,遂辟司徒掾.《后汉书·黄宪传》;”宪初举孝廉,又辟公府,”也称之为”辟召”.《后汉书·郑均传》:“常称病家庭,不应州郡辟召.”征召引进官吏也称之为”辟引”.《梁书·杨公则传》:“湘俗单家以赂求州职,公则至,悉断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任人为官也称之为“命”.《左传·襄公  相似文献   

6.
《新作文》2005,(Z2)
创作灵感我们中国人的姓氏可以说是一大发明。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可我偏偏姓“朱”,偏偏有一种又懒又馋又脏的东东叫“猪”,这不,我就被与它扯到一块去了。所以也就有了这篇文章——《俺是一头小“猪”》。  相似文献   

7.
给留学生上课,对“黄色录像”这个词语按一般解释之,并未说得通。查《辞源》、《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均无此义项。倒是在《辞海》中找到了“黄色报纸”条目。据此说明来源:“这个意思是从美国来的,因为美国在上个世纪末有一种连环画叫《黄色孩童》,里面经常有色情的东西。”而美国学生则肯定“美国把那种事叫‘蓝色”’。各国留学生说法亦异,日本称之为“粉色”;韩国称之为“红色”;意大利也是“红色”;澳大利亚和美国一样是”蓝色”;我国的港、台则称之为“桃色”等等,惟独没有“黄色”,更不是从美国来的,而是我们中国大陆独…  相似文献   

8.
<正> 一、引言 在现代汉语里,一个主语加上一个谓语,中间用“的”字连接的结构,吕叔湘、朱德熙称之为“主渭短语”,陈宁萍称之为“名词化小句”。古代汉语也有类似的结构,中间起连接作用的是“之”字。从古代汉语这类结构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采用“主谓短语”说,那些中间不用“之”字连接的主谓结构则称之为“主谓小句”。 古今汉语主谓短语有对应之处,也有不对应之处。其对应之处,我们以现代汉语为参照标的。古代汉语的素材主要见诸先秦两汉的古籍,引证的书目除《周易》、《尚书》按惯例称《易》、《书》  相似文献   

9.
“你瞧瞧你,又肥又笨,像一个大蠢猪。”有一个人骂道:“死胖子,大肥猪。”“那怎么样呀,像猪有什么了不起。”那人反驳道:“猪的样子胖胖的,多可爱呀。”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原本只是指一种动物的“猪”,却又成了一种广为流传的贬义词。还有,干什么都非常笨就叫做“笨猪”或“蠢猪”,家里不干净或非常乱,就叫“猪窝”。为什么,不就是猪太胖了,很富态,惹人嫉妒吗?这次为猪打抱不平,也和我自己有关,就因为在课本剧《猪八戒吃西瓜》中,我扮演了“猪八戒”,加上我身体太胖了,“猪”这个外号便诞生了。我对“猪”这个外号感觉还可以,因为我不把“猪…  相似文献   

10.
古籍中,“六艺”有两种意义。其一,指射、御、礼、乐、书、数六种知识技能。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其二,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绝大多数情况下,“六艺”指前一种意义。这是因为,后一种意义中,六本书中的《乐》已经失传,流传后世的只有五本书,常称之为“五经”,而很少称之为“六艺”。  相似文献   

11.
孙孟明 《语文知识》2000,(10):14-15
汉朝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卷三《精华篇》里云:“《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这可算是“诗无达诂”的起源。所谓“达诂”,换一种说法,即“通达的解释”。何以会产生“诗无达诂”的现象呢?因为凡诗历来就有“贵曲忌直”之评说。“贵曲”指写诗隐晦,是一种含而不露的艺术手法,通常称之为“含蓄”。诗之“含蓄”,我们以为可分“单义性含蓄”和  相似文献   

12.
斗猪     
王旌翔 《小火炬》2012,(1):41-42
“猪,你的鼻子有两个孔……”每当听到这首《猪之歌》,我就会想起乡下那次特别的经历……  相似文献   

13.
林天虹 《班主任》2007,(2):21-22
看了《“自然管理法”:一位农村校长眼中的“管理”》(《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1期)一文,很有感触,深受启发。作者在文中颇有创意地提出:管理如同“赶猪”。没经验的赶猪者,只会抓  相似文献   

14.
为了弄清《淮南子》的文道关系,对《淮南子》之“道”作“形而上”和“形而下”的阐释。就形而上来说,《淮南子》之“道”是本体之道,《淮南子》称之为“一”;就形而下来说,是指具体的自然、社会中万物特殊的规律、法则。同时,《淮南子》也认为文艺是人的精神情感的表达,而人之“情”来源于人之“性”,“性”又本于“道”。这样就圆通地阐释了文道的关系,在本体论的视域中,赋予文艺以形而上的依据。把文、情、道纳入到一个统一的体系中,在中国文论史上第一次尝试性地进行儒道文艺观的融合,对后世的文艺思想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师”的名称,在“三代”(夏、商、周)就有了,当时负责奴隶主贵族子弟教育的人,统称之为“师保”(《尚书·太甲中》),由有德望、有学问的长者充任。而“师”字最早出现是在甲骨文中,甲骨文中有“父师”之称(《殷契》五·八)“父师”、“师保”担负着教导和培养奴隶主贵族子弟的责任,以自己的德、学成为学生效法的榜样,这是“师”的初义。  相似文献   

16.
“师”的名称,在“三代”(夏、商、周)就有了,当时负责奴隶主贵族子弟教育的人,统称之为“师保”(《尚书·太甲中》),由有德望、有学问的长者充任。而“师”字最早出现是在甲骨文中,甲骨文中有“父师”之称(《股契》五·八)“父师”、“师保”担负着教导和培养奴隶主贵族子弟的责任,以自已的德、学成为学生效法的榜样,这是“师”的初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它著述中多次提到要“重建个人所有制”,杜林称之为“深奥的辩证法之谜”,我国理论界也讨论了多年,但人们仍是众说纷纭,难以达成一致。联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的他称之为“历史之谜”的“社会进步与人的价值贬损的同行并存的事实”,或可得出一条求解的新思路:“辩证法之迷”正是对“历史之迷”的破解,要克服异化,就必须重建个人所有制。  相似文献   

18.
读近年来被称之为“新写实主义”的一些小说(诸如池莉的《烦恼人生》、《不谈爱情》,以至《太阳出世》,刘恒的《状羲状羲》,刘震云的《新兵连》、《单位》和《一地鸡毛》等)就会想到萧红写于四十年代的《呼兰河传》。《呼兰河传》与“新写实主义”究竟有无渊源关系?其共同点是什么  相似文献   

19.
前段时间读《夏洛的网》时,我抛出了一个话题:“你们相信这些动物会说话吗?”“怎么不相信?动物和人一样,也有感情呀,也要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呀。”“鹅有鹅语,猪有猪语,只不过我们听不懂而已。”有的甚至说:“老师,您不要问为什么,反正我觉得,如果真有这么个世界,就会发生这些事。”  相似文献   

20.
诗贵含蓄,因它弦外有音,耐人寻味,司空图称之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品》)。诗忌显露,因它一览无余,顿生倦意,皎然称之为“露则伤于斤斧”(《诗式》)。然而诗词往往亦有不乏精妙的“显露”笔法。或大胆吐露真情,或直率表白隐衷,清人贺裳说它是“诀绝语”(《皱水轩词筌》),而谭献却说它是“尽头语”,彼此旨要不二,我们姑且以后者命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