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年一度的愚人节又到了!为让大家在这一天“愚”得开心“愚”得有水平,在下就在这里友情提供一些平日总结出来的愚人大法,以供各位参考。不过要记住,“愚人者,人恒愚之”。说不定你在愚别人的时候自己就已经被愚弄了。好了,闲话休提,下面就贡献出愚人祖传秘方,请接招了!!  相似文献   

2.
明朝有位叫张岱的人,在注《论语》“石门章”的时候,曾把人分为三种:愚人、贤人、圣人。他说:懵懵懂懂,没有认识到一定的事难以做就去做,是愚人;精明洞察,知道一定的事难以做到就罢手不做,是贤人;大智大愚,知道一定的事难以做到而毅然去做,是圣人。这里,张岱所说的愚人暂且置之不谈,而他所说的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贤人”,  相似文献   

3.
愚人节     
今天是愚人节。在这一天人们可以恶作剧.例如让朋友去做一些徒劳无益的事,或者哄骗他去做或相信一些可笑的事。人们认为,这一习俗出自庆祝春分的来临。很多民间风俗研究者认为。四月一日愚弄别人的习俗是在1564年法国改革历法时开始的。反对把元旦从四月一日改为一月一日的人在四月一日受到爱恶作剧的人的愚弄,成为四月愚人。  相似文献   

4.
小学生身心尚在发展、完善之中,学习毛糙,做题粗心大意,尽管计算方法了然于胸,但结果往往相差万里。“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如果学生能够主动进行自我检验,养成自我检验的习惯.就快避免以上的错误,不再事后懊悔。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自我检验的习惯呢?本人就平日的教学.抛砖引玉,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愚人"和"艺术家"是德意志文学史上特有的两种重要人物类型。后者由前者发展而来,但又并未彻底断绝与前者的联系,二者可以说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托马斯·曼创作于1912年的《死于威尼斯》的主人公阿什巴赫便是一个兼具"艺术家气质"和"愚人特性"的形象。他偶然在一位14岁的美少年身上发现了纯粹的"精神美"并苦苦追寻,潜藏在他精神中的"愚人性"随着对"少年之美"的渴望日益高涨,并与"艺术家理性"展开了天人交战。作者以此揭示了貌似作为社会精英的艺术家群体,囿于理性和感性的纠葛,身陷"亦智亦愚"的尴尬人生状态。  相似文献   

6.
英国十九世纪政治家查士德·斐尔爵士曾对他的儿子作过这样的教导:“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更聪明。”苏格拉底也在雅典一再地告诫他的门徒:“你只知道一件事,就是你一无所知。”无论你采取什么方式指出别人的错误:一个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有可能带来难  相似文献   

7.
《招生考试通讯》2008,(3):45-45
汉斯是个德国农民。因为爱动脑筋,他常常花费比别人更少的力气.获得更大的收益。当地人都说他是个聪明人.到了土豆收获季节.德国农民就进入了最繁忙的工作时期。他们不仅要把土豆从地里收回来.而且还要把土豆运到附近的城里去卖。  相似文献   

8.
多年以前,偶然间听到一个讲座的录音,题目是"如何爱与接纳自己".里面有个观点很打动我,它说,人对自己的看法,比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更为重要;一个人如果不喜欢他自己,那是一件很可悲的事;而人对自己的看法往往取决于从小到大父母师长对他的看法.——孩子正是透过大人的眼睛来看他自己的,这种从小建立起来的自我形象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  相似文献   

9.
交谈、争论能增强记忆,促进自学。在谈论中,双方的大脑都处于积极思维状态,既提高了记忆,又检查了记忆的准确性,于是,双方都加深了印象,记忆得到了巩固。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即使你记得准确,与人交谈也会延长贮存期,何况还能弥补自己的薄弱点。许多名人也用交谈争论这一学习方法。爱因斯担在最初钻研学问时,经常和他的朋友们在一起彻夜讨论学术问题。我们自学者也可以找几个情投意  相似文献   

10.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何正确、有效地听课评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楠 《成才之路》2010,(13):I0020-I0020
听课,就是用辩证的头脑看待其他老师的课.以鉴别和挑剔的眼光学会筛选。不管教师多么优秀.他的课堂也同样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要神化别人,神化了别人。实际上就是愚化自己。要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鉴别。不能全信。完全照搬。应该创造性地吸收,有选择地学习。这是我们听课要把握的原则。那么如何才能正确、有效地听课、评课呢?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认为要做到“四要”。  相似文献   

11.
孩子在愚人节这天来到了人世间,让人没想到的是,他患有21对染色体综合征,永远只有三四岁孩子的智力。也就是说,不管他年龄有多大,他永远是一个愚人。愚人的父母并没有嫌弃自己的孩子,他们无微不至地关爱孩子,努力教孩子从一数到五,可孩子一直不明白一到五的顺序。  相似文献   

12.
编辑老师:您好!我的女儿今年7岁,虽说是个女娃,却一点也不让人“省心”,邻居的小伙伴和她的同学跑到家里向我告状是家常便饭。哎,真不知道女儿怎样才能让人“省心“些!太原史扬这位家长:您好!孩子在与小伙伴交往中喜欢称王称霸,干什么事都爱当领头人。究其原因主要有几种:①自以为是。受自我中心的心理支配,处处要别人听她的。有的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习惯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养成了任性、霸道、独占的习惯,所以他在集体中也要小伙伴都听他的,甚至常欺负别人。②自主意识强。有的孩子自主意识很强,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自…  相似文献   

13.
<正>1901年12月5日,沃尔特迪斯尼出生在芝加哥一个贫穷的农民家里。他从小喜欢画画,7岁时已经开始向邻居出售自己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一位老师要搞好教育,要教好自己的学生,真正有资格做下一代的领路人,我认为首先要从感动自己开始。 被各种人、事、物所感动应该说是除个别铁石心肠者以外的人都有的经历。为一部电影、一本小说、一个故事、一个人所流泪,所感伤,所快乐,所思绪万千,这说明我们心中尚有感情,仍存在着最柔软的部分。我们要做一件事来感动别人也不难,对别人好一点,在别人危难时伸一下援助的手,会让别人对你感激不尽。最难的事莫过于做一件能让自己感动,能感动自己的事。自己把自己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把自  相似文献   

15.
教育一得录     
承《江苏教育》编辑部同志的盛意,要我发表一些有关教育方面问题的意见。余非教育专家,所发表的意见,杂乱无章,势所难免,取名“教育一得录”者,本“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之意也。先讲二个故事: 那是几十年以前的事情了,我在一个农村的私塾里读书。有一位年龄同我相仿的同学,备受一个年龄较大的同学的欺侮和凌辱,我的这位同学对那个年龄较大的同学真是言听计从,你想他驯服到什么程度,竟连那个同学吐在地上的痰,要他吞下去,他竟服服贴贴的吞下去了。可是没有意料到,我的这位备受欺侮凌辱的同学,后来竟参加革命,并且早已壮烈牺牲了。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2016,(4):4
4月1日,是西方的愚人节。在这一天的上午,人们可以用各种方式互相欺骗和捉弄别人,被捉弄的人就被称作"愚人"。本期我们来盘点盘点身边的"愚人"。哈哈,这里的"愚人"并不是大家以为的那种不是很聪明的人,而是——那些勤勤恳恳、热热心心、甘于吃亏、不那么精明、不那么计较、做事儿有那么点儿"傻"的好人。看看小记者们写的"愚人"们,想想像不像你自己,像不像你身  相似文献   

17.
《小学生》2015,(1):21
从2015年第一期开始,我们开辟了"经典国学串串烧"栏目。每期都会为大家提供一些经典国学名句,希望大家在积累的过程中能体会到国学的博大魅力!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释义:聪明的人在上千次的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的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相似文献   

18.
爱你的仇人     
如果问在美国历史上谁受到的责难、怨恨和陷害最多,大家一定会异口同声地说出这样一个名字:林肯。麦克里兰·爱德华·史丹顿和蔡斯等人都曾经批评或羞辱过林肯,却被林肯委以重任。因为林肯从来不以自己的好恶来评判别人。碰上任何一件事,只要他的仇人适合去做,他就相信他们可以比别人做得好。  相似文献   

19.
迷路·迷失     
小小说最大的形式特点就是“短”。一般只有几百字,惟其短小,在立意布局方面更要精巧。写人一定要抓住个性。写事一定要突出主要矛盾,而且往往须是由浅入深。即小见大,写出平凡之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来。《迷路》便是这样一篇小小说。小说的点睛之笔是:一个想让别人迷路的人。他自己已经迷失了。仔细体会“已经”两个字.不难理解:它指的是比前更可怕的人性良知的丧失,即心灵的迷失。  相似文献   

20.
聪明与智慧     
<正>聪明人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而智者明白自己不能做什么。聪明人能把握机会,知道什么时候该出手;而智者知道什么时候该放手。因此,拿得起来的是聪明,放得下的才是智慧。聪明人总把自己闪光的一面表现出来,也就是脱颖而出;而智者是让别人把闪光的一面表现出来。比如在一个聚会里,聪明人嘴忙,往往侃侃而谈,因此是茶壶;而智者耳忙,注意聆听别人,因此是茶杯。茶壶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