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科学研究》1986年第1期,刊载了郑万耕、张奇伟同志的《廖季平经学第四变及其哲学思想(以下简称《廖》文)一文,从哲学的角度对廖平经学第四变作了研究,读后给人以启发,这对于从多方面来探究廖平的经学思想是有意义的。但是,《廖》文对廖平经学第四变的分析,却忽略了廖平生活的时代与其经学家的个性,也未将其放在廖平一生的思想发展中来研究,因而,文章的基本看法似大有商榷之必要。为着加深对廖平思想的研究同一目的,本文拟就对廖平的经学第四变谈一点肤浅看法。  相似文献   

2.
廖平经学分期历来以“六变”说为准,这与后人所持之廖平早期经学有较高价值而中晚期经学思想古怪不足道这一刻板印象有关。若以廖平一生学术思想发展脉络为背景重新看待其中晚年经学思想发现:廖平经学是首尾一贯的孔经哲学体系。新经学分期新说基于廖平经学研究态度、首尾一贯的尊孔尊经宗旨和三期层层推进的逻辑联系三方面理据论析分期新说的合理性与必要性,还廖平新经学本来面目,以便同情了解和平情评估其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廖平的早期经学备受肯定,而中晚期经学思想历来多为负面评价,或曰“越变越奇”,或曰“经学终结形态”,评论者多从意识形态角度视之为旧的思想形态和学术范式的没落.若将廖平一生的学术思想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结合近现代学术思想大背景重新看待廖平的中晚年经学思想,其中晚期经学思想应对古今中西之争,并为中国哲学主体性建构付诸努力.观照廖平首尾一贯的孔经哲学体系,其新经学转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井研县的廖平是近代一位著名的经学家。他一生学经六变, 自号六译先生。他的经学第二变曾给梁启超的老师康有为以影响,康有为据以写作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戊戌变法时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在戊戌变法前,廖平改变了经学第二变的观点,而进入了经学第三变。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论及廖平这一思想变化时说:“晚年受张之洞贿逼,复著书自驳,其人固不足道。”认为廖平经学第三变产生的原因是受张之洞的贿逼。此说一  相似文献   

5.
廖平是中国近代经学大师,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思想家。他所在的年代是儒学作为政治的意识形态正在逐步走出历史的时代。所谓廖平与近代经学的终结,一是指他所建构的孔经天人的经学理论,最终完成了使经学完全脱离现实和历史而走向终结,廖平经学理论以尊孔、尊经为宗旨,但孔子和六经事实上都被廖平所任意篡改,名为尊孔、尊经,实则视孔子为玩偶,六经为躯壳。杂引诸说,牵强附会,其结果漏洞百出,互相抵牾不说,尽管从主观上维护经学,企图为经学设计一个无所不包的体系,从形式上对孔子和六经作了登峰造极的神化,而事实上,这一切本身正意味着对经学的否定。二是经学作为西汉中期以后,中国诸王朝的政治统治的理论基础和行为准则学说,它包含了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社会思想、道德准则等多种复杂的因素。所谓经学时代,即经学作为政治统治学说和社会生活准则的时代。随着帝制时代的解体,经学时代也必将终结,这也就意味着经学作为政治和社会生活准则并为政治和社会生活提供理论依据的时代的结束。三是就经学史意义而言,廖平经学“平分今古”的发明以及以地域论古今的创获,又最终完成了清代经学复古两汉经学直入周秦的学术历程,解决了经学史上经今古文之争的千年诉讼,从学术史上为千年经学的这一核心争论画上了句号。从这层意义上,可以说廖平经学宣告了中国传统经学的结束和现代史学的开端。  相似文献   

6.
对经学价值的探讨是近代学术史的重要课题,从廖平到蒙文通的学术传承为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视角。蒙文通对经学的研究侧重于对学术自身发展与演进轨迹的探讨,他打破了传统经学研究的壁垒,注意到先秦诸子与经学之间的互动,并以此解释经学的周秦之变。基于对儒家经解的研究,他将诸子之学纳入儒学系统中探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学研究方法。蒙文通经学研究方法的形成和他与其师廖平的学术传承密切相关。蒙文通虽然不认同老师廖平晚年的观点,但廖平的"大小"、"天人"学说却打通了诸子间的壁垒,且暗合中国传统学说整体化的时代趋势,从而为蒙文通的经学研究创造了条件。蒙文通在廖平经学研究的基础上,打破孔子的权威,也就在廖平处解放了诸子。蒙文通通过自己的研究,对清季民初的经学归宿为何的历史性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经学的发展,但其治学宗旨是强调经学对中国历史、文化之特殊价值,从而为经学正名。  相似文献   

7.
《大连大学学报》2021,(5):143-144
<正>作为近代思想家的廖平,其一生思想多变。经学思想方面,大的变化就有六次之多,如:第一变,平分今古;第二变,尊今抑古;第三变,大统小统;第四变,天学人学;第五变,人天小大;第六变,五运六气。《四益馆杂著》是其经学四变前后的作品,他在该书中说:“学经四变,书著百种,而尊孔宗旨前后如一。”只有发明尊孔的宗旨,  相似文献   

8.
《经学通论》是李源澄最重要的经学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经学思想。在继承廖平"今古学"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李源澄通过定位经学的性质、划分经学的范围、明确经学的正路、区分"经"与"经说",使经学史上的"今古之争"问题进一步明晰。  相似文献   

9.
经学大师廖平评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学大师廖平精熟汉师家法,长于礼制,善说“今古”,度越前贤伦辈。廖平学经六变,其“一变二变”最可观。其“尊今抑古”,具有社会和学术两大效益;其疑古精神、素王改制思想,导致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进而引发了对中国古代文明、古史系统进行重新清理的“古史辩”运动。廖平为学屡变,而不变者是尊孔尊经,“尊孔”是尊“托古改制”之孔,“尊经”是尊为后世制法、因时制宜、为时损益之经,实质是欲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改革的“立足点”,因此廖平之学术创见具有振奋民族自尊心之功。但是受时代和地域的限制,廖平接受西方新学说、新理论十分有限,以致六次改变其说,亦未能自安,用心可嘉,而其实功未竞,这正预示了传统经学向现代学术过渡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廖平一生学经六变,就其经学理论而言,不脱尊孔尊经的基调。但是,廖平所尊的孔子已经不是传统经学的孔子,而是带有近代色彩的孔子;他所尊的六经也不是传统意义的经学经典,而是带有融合古今中西各种学说的近代时代特征。廖平的经学体现了经学的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11.
《孔经哲学发微》是廖平参加孔教会第一次全国大会前,为纪念孔子而写的一部著作.在当时传统经学逐渐被西方学科体系所消解的背景下,廖平对孔子及其经典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他认为孔子经典中的“空言”、“思想”是哲学,这些哲学思想不同于历史,而是孔子为后世所作的规划.这种规划在以往的中国已经部分地实现,也必将会在以后的全球实现.廖平认为在保持“孔经哲学”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通过“沟通中西”,可以实现孔教的一统天下.但廖平所构建的孔经哲学体系最终失败了,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观原因是由于其西学知识的局限,过度地尊孔及穿凿附会的解经方法;客观原因是当时社会转型期,传统经学处于被消解的地位,很难被纳入当时的学科体系中.  相似文献   

12.
廖平前三变的经学均有着深厚的清学背景,陈立与邵懿辰的理论正是廖平建构“今古学”体系的两大重要支柱。廖平第一变时期以礼制区分今古出于陈立的影响,只是廖平将陈立强调的殷周礼制之别转化为了《周礼》《王制》典籍之别。廖平第二变时期以真伪区分今古的做法完全基于邵懿辰的理论,只是廖平以今古学对立的框架将邵懿辰的“六经完备说”改造成了“今学完备说”。廖平第三变时期强调今古的小大统之别,看似摆脱了陈立、邵懿辰的影响,实则其学说中仍余留了大量陈、邵对礼制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廖平以经学六变、著作等身,实践了自己“推倒一时,开拓万古;光被四表,周游六虚”的豪言壮语,成为我国近代经学史上无人可方的经学大师。他的“冥心独造,破空而行”,致使他的经学思想,惟一、二变为人接受,三变以后,“知者甚鲜”,五变、六变“语益诡,理益玄”,结果“举世非之,索解人不得”,甚至到了“虽心折者不能赞一辞”,而胡适之这样的洋博士,竟视为方士。随侍左右,朝夕濡沫其学的廖宗泽,也“以莫测高深”,而未敢苟同。  相似文献   

14.
廖平是我国著名的经学大师和思想家,马一浮是中国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们二人在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等方面各具特色。"六经"在廖平的经学、哲学研究中处于中心位置,但他对"六经"的认识却历经"六变",在后"四变"中,不断纳入各家学问,将之放在孔子与孔经的统摄之下,用"翻译"的手段给予了"六经"各自不同的地位。对马一浮而言,"六艺"绝非"六经",更非学习的科目,而是代表一切固有的学术与心性,他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儒学观,又融合了佛学、道家和西方的哲学、美学思想,提出了以"心统六艺"为核心的儒学哲学系统,颠覆了将"六艺"认为只是儒学思想一部分的狭隘看法。  相似文献   

15.
在中西冲突的背景下,在传统经学向现代学术转化的过程中,廖平是"经学时代之结束"的标志性人物。西方地理学知识的传入对传统的"中国"为中心的天下观产生重大冲击,廖平作为固守中国王道理想的传统士人,力图通过对传统经典的创造性诠释来说明中国在地理上虽然不是世界的中心,但在文化上,中国并没有丧失自己的优越性,中国的文化将会随着世界交通而进一步推向全球,世界文化将一统于中国的孔教。这种相当激越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是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后的一种思想回应。  相似文献   

16.
经学是整个封建社会神圣不可侵犯的统治学说。时至宋世,作为儒家经典合称的“十三经”完全确立,并与进入黄金时代的雕版印刷事业紧紧相连。宋代统治阶级的意愿、士人的经学研究状况以及普遍的社会风气作为三大社会因素,共同给予当时经学著作的雕版印刷以直接而重大的影响。而官刻本、家刻本和坊刻本则作为雕版印刷版本鼎足而立的三大系统,在经学著作的长期刊印过程中,不仅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而且大大推进着雕版印刷事业的发展。在整个宋代文化史上,经学著作的雕版印刷对于传播经学知识、普及经学思想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17.
廖平是张之洞赏识、栽培的学生,张之洞是廖平的恩师、知己。这种亦师亦友、一益一损、一扬一抑的关系,既增进又妨碍了廖平的经学研究。他对元典尤其是儒家经典的承传阐释,皓首穷经,自创天人圆合的孔经哲学体系,为天地立文心。廖平坚持不懈的探路精神,他的素王之议、立言之志、空言待后的淡定,值得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8.
《古书疑义举例》作为一本著名的经学著作,一直为修辞学界文学界所推崇。但是对于书中的语言学思想,对于后世的语言学著作有着很大的影响,不能忽视,因此对该书语言学思想的整理也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关于康有为今文经学的思想渊源,学界在是否剽窃了廖平问题上有截然对立的两种看法.此中的不足之处在于,多只局限于从言论的争吵中取得证据以证明此案,少有综观康有为全部著作以求勾勒其思想之流变,如忽略康有为的书学论著<广艺舟双辑>中的今文经学思想就是明证.其实,在著<广艺舟双楫>时期,康有为已经具有今文经学思想,并应用于书学理论研究,且形成完整的书学理论体系,康有为的今文经学思想的形成似与廖平无关.  相似文献   

20.
崔浩与北魏经学关系紧密,其经学思想在太武帝时一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通过对崔浩的经学著作、经学倾向与特点、经学地位、经学影响四个方面的梳理,来明确崔浩在北魏经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