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沈从文自我定位对其小说叙事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理论上说,小说叙事方式体现着作家对作品所要展现的生命世界、人生意义的认识理解,是小说意蕴指向的符号信码。本文即想从这一角度探讨沈从文小说叙事模式与其自我定位的关系。本文认为在沈从文创作总体构架中形成鲜明对比的“都市生命世界”与“湘西乡村世界”实质上是沈从文认知中“自我与他者”模式在文学上的反映。自认为“乡下人”的沈从文以“湘西”为参照物(“他者”)展开他对“都市”也即他理解的“现代文明”(“自我”)的批判,而这造成了他在湘西题材小说中选择“说——听”叙事框架和客观化叙事的追求,产生小说叙事模式的矛盾,并进而影响都市小说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2.
理论上说 ,小说叙事方式体现着作家对作品所要展现的生命世界、人生意义的认识理解 ,是小说意蕴指向的符号信码。本文即想从这一角度探讨沈从文小说叙事模式与其自我定位的关系。本文认为在沈从文创作总体构架中形成鲜明对比的“都市生命世界”与“湘西乡村世界”实质上是沈从文认知中“自我与他者”模式在文学上的反映。自认为“乡下人”的沈从文以“湘西”为参照物 (“他者” )展开他对“都市”也即他理解的“现代文明”(“自我” )的批判 ,而这造成了他在湘西题材小说中选择“说———听”叙事框架和客观化叙事的追求 ,产生小说叙事模式的矛盾 ,并进而影响都市小说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从创作之初,就把探索生命真谛、揭示民族生存之路作为自己的创作基点,因此其创作基调虽在都市和乡村两种生命世界的对照中呈现出复杂的态势,但总体而言,其基调是在悲悯中隐含着希望的诞生。而贯穿于他整个创作中的意旨则是提倡放大的人格、健全的人格。沈从文之所以有“文体作家”之美誉,首先得益于其叙事视角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其次表现为叙事结构的多样化。本文试通过沈从文小说文体内容层面的叙事基点、基调意旨及形式的视点、结构等要素的考察,力图对其小说文体结构作出整体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4.
创作个性是作家区别于其他作家的独创性。韩东青年题材小说以其在语言、题材、文体精神诸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人化”享誉当代文坛。他在边缘处的深度叙事、对个体经验的剖析书写、对“存在”的追问都使他的小说具有了独特的创作个性与丰富的可言说性。  相似文献   

5.
先锋小说是小说叙事形式的冒险或革命,先锋小说家的创作是进行自觉的文本实验。先锋小说作家关心的是故事的“形式”,即如何处理故事,他们认为所有的小说都是虚构的;将人物的深度内涵取消,人物只是作为一个形式符号而存在;故意在小说中设置“空缺”,使叙事结构零散化。因此,叙事的虚构化、人物的符号化、结构的空缺化方面表现出新的叙事观念,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先锋小说是一种具有当代意义的创作实验。  相似文献   

6.
作为抒情诗小说的代表作家,沈从文有意识地开拓小说的文体形式及所要表现的生命主题。在创作方法上,沈从文强调抒情,认为小说写作是作家内心力量隐蔽审慎的表达。同时沈从文反对无技术的写作,反对天才、灵感式的写作,他通过情感的节制、文字的锤炼,使小说达到叙事与抒情的和谐中衡,并使这类抒情诗小说与泛情主义、滥情主义小说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7.
在王安忆创作中的各个阶段,都不同程度地倾注着她对个体生命生存状态地思考和关怀,对生命"孤独"情境的书写则是这种思考和关怀在文本中的必然呈现,作家对俗世生活忠实记录的同时,对人类超越和摆脱与生俱来的孤独感的思考和探索成为她小说叙事的内在推动力。本文以孤独情境为支点,通过对生存、情感两种孤独范式地分析以期进入王安忆的小说世界,试图解读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精神探索的路迹。  相似文献   

8.
在王安忆创作中的各个阶段,都不同程度地倾注着她对个体生命生存状态地思考和关怀,对生命"孤独"情境的书写则是这种思考和关怀在文本中的必然呈现,作家对俗世生活忠实记录的同时,对人类超越和摆脱与生俱来的孤独感的思考和探索成为她小说叙事的内在推动力.本文以孤独情境为支点,通过对生存、情感两种孤独范式地分析以期进入王安忆的小说世界,试图解读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精神探索的路迹.  相似文献   

9.
文学语言是储存情感符号的载体。阅读文学作品,需要借助想象进入角色。没有想象力,便没有艺术家。作家不应成为全知全能的叙事人,他要把自己创作的一部份留给读者去完成。艺术美要思而后得。只有当读者付出劳动,自愿而忘我地参与了作家想象的共同创造,作品的魅力才能潜入人心,引起感动。  相似文献   

10.
韩少功新世纪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在文体探索与叙事革新上做出了种种努力,具体表现为:布满空白、结局不确定的开放式结构,将读者拉入小说创作及其意义生成过程中;充斥全篇的叙述自我指涉,将事件各种可能的结局并置,使小说承担起递解"生活的丰富性与人生的多种可能性"功能;以貌似轻佻油滑的叙述流,述说实则沉重严肃的故事,达到"以轻写重"的张力效果;非个性化的叙事人在多重身份间转换述说,使得小说避免了单一的宏大或私人叙事的陷阱。这些探寻小说形式可能性的努力,为小说文体的发展拓宽了道路,成为中国作家融入世界文学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1.
废名乡土诗化小说展现了缤纷多彩的诗化艺术世界,他以营构意境,诗化散化的文体特点,改变了抒情小说的模式,扩展了作家的审美视野,更重意境和审美,拓宽了抒情小说的文体。其叙事策略主要采用了淡化情节、营构意境,自传倾向、抒情叙事,儿童视角、情感内倾,打通文体、诗化散化等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2.
风格即人。从表现内容到艺术形式,沈从文乡土小说的文体风格是鲜明而独特的。他小说的特异性,也使作为艺术家的沈从文从现代作家群体中凸现出来,表现出独树一帜的审美风格。 沈从文是主观情致非常浓厚的作家,他的创作旨意就和鲁迅、废名、萧红等乡土作家具有极大的差异性。他不是要表现现实的乡土人生,而是借乡土素材的特殊性,表现一种理想的生命形式。以他对生命的个性化理解,”重新安排一次”人生,“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这种理想主义倾向,以及对生命的神性理解,使他的生命价值观,与现实社会的  相似文献   

13.
徐小斌的小说创作以其神秘的文化背景、独特的叙事方式以及对当代女性深层精神生活的关注,成为当代文坛一道独特的风景。与同时代的女性作家相比,她的创作更多的是借女性在现实中的人生体验走向形而上的感悟;与“新理想主义”作家鲜明的启蒙意识和激情宣言相比,她更多地将笔触深入到现代人精神世界每一个细小的角落,以内省和反思的方式默默地关注着现代人的生存环境与精神状况。  相似文献   

14.
叙事长期而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特别是文化艺术作品(如小说、诗歌、绘画和影视)常以叙事形式呈现。它是人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主要方式,也是人们基本的生活方式。它陈述的是人、动物、宇宙空间各种生命事物身上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是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有现实意义事件的基本方式。简单地讲.叙事就是“讲故事”,讲述叙事者亲身经历的事件。  相似文献   

15.
吴仙仙 《文教资料》2009,(32):19-21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他注重探索小说创作形式和艺术手法,在创作的叙事手法上有独到之处。本文以其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为范本,从叙事学的角度,着重分析这篇小说在叙事时间上的特征,以及这一特征对于表现小说主题的特殊意义,并由此来探讨该小说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徐小斌的小说创作和巫术紧密相连,其小说的内容如人物、情节和小说运用的写作技巧,都有巫术书写的痕迹。徐小斌通过描绘梦幻场景、塑造巫女形象、使用奇异意象和离奇语言将自己特有的生命感悟与情感体验传达给读者,侧面展现了女性作家独特的生命体验和个人对世界的理解。徐小斌小说中的巫术书写有多方面的因缘,由此构成她独特的叙事模式和话语方式,其巫术书写的价值还在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7.
汪曾祺小说的魅力在于他的全新小说理念和独特言语方式。汪曾祺关注平凡人的喜怒哀乐,抒写人类共通的人性,拨动了不同层次读者的心弦,将散文笔法应用于小说创作,一方面缘于汪曾祺的古典文学积淀,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作家敢于“打破小说和散文的界限”的勇气和胆略。文体的自由,凝结为小说艺术的外在形式是语言的自由。语言的简洁恬淡、错落有致、清新自然,是他对语言艺术宝库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才情的女性作家,萧红的小说在文体上表现出独特的素质,即诗化和散文化的创作风格。从叙事语式看,这一风格一方面使她的小说自始至终弥漫着一种抒情的、感性细腻的情调,另一方面也透视出作家基于深刻反思层面上的独特生命体悟和洞察。萧红的后期作品《小城三月》,以儿童视角讲述了一段凄婉的情感悲剧,其独特的时空构形表现出女性作为“他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焦虑,是萧红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在创作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9.
东西的创作彰显了新生代小说家的艺术个性和写作姿态。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作家,新生代30年来的创作与整个当代小说发展史有密切关联。东西长篇小说《回响》的艺术新变所体现的叙事伦理具有作为当代小说艺术演变标本的价值。其雅俗互动体现了作家的读者意识,昭示出当代小说的趋优走向。相对于新生代小说中普遍存在的平面化叙事,东西小说的独异性在于,他抛弃了流行于新生代小说中的后现代思维,而把审美视点进行内向化处理,以聚焦心理的讲述方式,直接对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痛点“发言”。这种“差异”充分体现了新生代作家拒绝趋同、张扬个性的写作姿态。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再现了我国二、三十年代形形色色的人生面影和生活方式,在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及文体形式等诸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开拓了我国现代小说的创作领域。通过对作家的人生经历心理透视以及小说的意境、语言、文体等方面的分析,阐述了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征。沈从文的作品研究和他的湘西世界,无疑是件有意义的事情。沈从文及其文学创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应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