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徐红萍  李江 《体育科技》2011,32(1):12-14
运动员体育道德认知与体育道德行为脱节是影响运动员体育道德水平的重要因素。从社会道德、家庭道德、体校的体育道德教育等方面分析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最后从创造良好的社会道德、营造良好的家庭道德、完善体校的体育道德教育等方面,提出了解决运动员体育道德认知与体育道德行为脱节这一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对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道德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其目的在于全面掌握和了解我国体育道德研究现状,为今后体育道德的深入研究提供帮助。研究认为,社会转型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由此带来人们利益追求多元化和价值取向多样化,引发了体育道德"滑坡"。已有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而针对体育道德行为失范的整治纠偏研究欠缺。提出进一步深化体育道德理论研究,注重体育道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后续研究。  相似文献   

3.
通过问卷调查,在所调查的学生中,90%以上的学生对在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实施体育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认为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本文对高等师范院校体育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内容以及实施体育道德教育的途径作了探讨,力图使体育道德教育得到广泛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体育道德培养过程就是体育品质的自我形成过程,是在体育道德教育的基础上,经过体育道德修养的扬弃,从正面培植而使自我体育道德品质不断完善的过程,其主要特点是:消化自汲,正面成型和循序升高.  相似文献   

5.
体育道德教育就是指通过广泛的、多样的道德教育形式.把体育道德要求、规范从外在灌输到体育行为主体的意识中,养成体育行为主体的道德良知、信念,使体育道德规范成为其内在的约束力和推动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使其既能实行自我监督,调整自己的行为,又能参与社会行为的调整过程,对他人提出体育道德要求和进行体育道德评价.从而使体育道德在体育活动中真正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加强和完善我国体育道德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斌 《体育学刊》2006,13(4):19-22
体育道德是保障体育在市场化、产业化、职业化进程中有序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由于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和体育道德评价内容多极化,以及体育法规制度建设的滞后,引发体育道德危机。通过对上述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治理体育道德缺失的策略:一是加强思想教育,提高体育道德认识水平;二是建立权威性的体育道德评价体系;三是加强体育法规建设,促进体育法规与道德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沽名钓誉”和自我欺骗是阻碍运动员体育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以412名(男=220,女=192)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了运动员“沽名钓誉”、自我欺骗和体育道德之间的关系,以及自我欺骗对“沽名钓誉”和体育道德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1)运动员在自我欺骗和体育道德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男运动员表现出了更高的自我欺骗和更低的体育道德水平;(2)自我欺骗对沽名钓誉和体育道德具有显著中介作用。研究认为,为了促进运动员体育道德发展,应采取措施加强运动员体育道德认知教育,降低自我欺骗水平。  相似文献   

8.
从竞技体育的特点看运动员的荣辱观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动员的体育道德具有很强的公众示范性和感召力,因此在荣辱观教育中一定要重视。应当以体育比赛为切入点,与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相结合,与训练实践相结合,通过建章立制和加强学习等措施,提高运动员的道德建设水平,从而为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展示中华风采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
对阳光体育运动道德制度变化等概念进行梳理,探讨了阳光体育运动道德制度具有的导向作用、调节作用和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从我国传统习俗、国外相关的学校体育道德制度和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现实需要的角度分析阳光体育运动道德制度化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指出阳光体育道德制度化是实现学生主体体育道德自律的重要举措,是保障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实效性的需要。最后提出阳光体育运动体育道德制度化的基本路径,即在学校中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风气;明确阳光体育运动道德制度化的基本原则;完善学校教育督导制度,建立校长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10.
“团结神圣”萨马兰奇与罗怕特·佩里特的对话萨萨兰奇于1994年6月23日在巴黎神学院大圆形的剧场为纪念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建立100周年发表的讲话,与25年前的观点几乎相同,即:强调奥林匹克精神的教育作用;提高体育教育和体育道德水准;在文化和体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现代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体育科研的支持,作为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体育职业院校,肩负着新形式下体育职业教育的重任,教学重点要围绕高等体育职业教育进行。数学在现代科学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其应用已突破传统的范围向一切领域渗透,当然体育科学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2.
对高等体育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高职教学的内容在满足学生需求、服务社会的需要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简单、盲目、被动的趋向。对高等体育职业教育发展方向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思考,可以促进体育高职学生需求、社会就业需要与体育高职教育改革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最终达到使高等体育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目的。  相似文献   

13.
高校体育文化与和谐人文校园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体育文化亚文化之一,包括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三方面。文章阐述了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校园体育文化的和谐与人文精神,及特色校本体育课程的设置,完善了高校体育健康教育体系。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体育文化活动,养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和科学体育锻炼方法,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理念,营造崇尚健康文化氛围,推动高校和谐人文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前的大学体育教材不适应成高及高职类学生的体育需要及终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和锻炼习惯的养成 ,在成高、高职阶段如实施有特色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方式 ,会大大激发其锻炼热情。应在提高学生基本身体素质的基础上 ,大力开展时尚性、休闲性、实用性的体育课教学 ,使他们成为全民健身运动的骨干力量 ,文章在这一领域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现代高校体育教育确立了以“快乐体育”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并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高校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高校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运动兴趣,习惯和运动能力,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课内外一体化”教育模式将课堂教学延展到课外,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是实现“终身体育”思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资源方面的开发准则以及开发方法可以了解到,要想真正提高体育教学资源方面的效率,就必须应该对各所高校内部的体育教学资源进行更多的改革。想要对教育资源以及高校体育方面进行正确有效的改革,就必须增强对高校体育方面人员的栽培,也必须加强对于高校体育方面的管理,做到以上这些才能实现对教学方面的管理。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采用社会调查、教学调研、实验、统计分析和文献资料等方法,在总结近年来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体育素质教育的内涵、功能,用系统的观点,从"课程"整体的角度探索当前高校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对策与途径,以便为体育素质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与学校教育形成良性互动。学校教育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的最佳渠道;学校教育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步完善的中间环节;学校教育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科学发展模式的形成。实践表明,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教育系统也是可行的,因为:学校体育的理念与民族传统体育精神相契合;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是学校体育取之不尽的资源;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便于开展,并与现代学校体育形成互补。  相似文献   

19.
谢斯 《体育学刊》2020,(1):80-86
对英国学校体育合作项目的概况和运行机制进行叙述,以个案方式描述和分析6个各具特色的学校体育合作项目及共性特点,并基于此提出对于我国中小学体育发展的6点启示:(1)整合校际校本体育资源,形成学校体育发展集群,联合开发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形成校际体育教育衔接;(2)与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和社会体育组织建立横向合作,建立复杂多维的学校体育发展支持系统;(3)积极宣传具备出众个人能力的体育模范,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和感召力;(4)完善和明晰学校体育到社区体育的发展路径,以“体育作业”为支点构建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体育网络;(5)对体育教学和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针对性调整,促进体育教育平等化;(6)充分注重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0.
从体育统计误用透视高校体育统计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体育统计在体育科研中的无意误用现象,分析了我国高校体育统计教育的现状,认为分清体育统计教育的层次,将体育统计的专业教育与普及教育并重,降低体育统计普及教育的教育目标,开展体育统计专业教育,在努力提高广大体育科研工作者的体育统计素质同时,培养一批专业基础扎实和业务能力强的体育统计专业人才,是缓解目前存在的体育统计教学矛盾、减少体育科研中体育统计的误用,促进体育统计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