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问题和研究背景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数量庞大的农民群体由农村流向城市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常态。但是近年来,这种流动群体的内部构成却发生了些许的变化,过去"单枪匹马"的青壮年劳动力们现在则是"携家带口,举家迁徙"。在  相似文献   

2.
冯华丽 《贵州教育》2014,(17):15-16
闲暇时,班主任们常感叹道:现在的农村班主任难当啊!我们既要是一位慈爱而又知性的“母亲”,又要是一位谨慎而又耐心的“协调员”,还得是一位威严而又智慧的“警察叔叔”。是呀,现在的农村城镇小学班主任面对的学生及学生家长是一群素质多样化、层次高低明显化的群体。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农村出现了大量“新失业群体”,其形成逻辑是:“农民失业”后,为求得生存发展,被迫进行再就业(二次就业)而成为农民工,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部分企业用工需求下降,大量农民工被迫返乡,由此产生农村“新失业群体”。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同样出现了农村“新失业群体”,但却呈现出了一些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特征。解决“农民失业”问题的关键在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地涌人城市,于是,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形成了一支庞大的、新型的、特殊的社会群体——“流动学生”。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环境随着父母打工地址的变迁而流动。“居无定所,学无定校”是这类学生的普遍特征。由于农民工工作单位或居住场所更换频繁而中断了其子女受教育的连续性,学校也难以全面了解“流动学生”的生存环境、家庭状况。更重要的是这部分学生不能按照正常时间入学、中途转学等现象比较普遍,造成了他们升学困难和学习内容不衔接、对教学方法不适应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这已经成为这个群体在受教育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必须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讲农村教育,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一时却不知从何说起。农村教育的问题很多,也很严重。现在的农村教育远远不止是教育的问题,也不止是农村的问题。“三农”.是重中之重。农村的重中之重是什么?是农村的教育。现在,农村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化的瓶颈.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农村教育又是农村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6.
随着农村改革新政策的逐步推进,农村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迁,教育作为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力量,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重视,农村义务教育随之出现新情况:部分农村地区择校现象迅速向小学蔓延,越来越多的“村小”学生流向乡镇中心小学,学生家长随之聚集在乡镇租屋“陪读”,成为乡镇蔚为壮观的“陪读”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一些农村小学,特别是在远离城镇的农村小学,由于学校规模偏小,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存在校本教研被边缘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农村许多优秀教师与骨干教师调入城区,使农村优秀教师群体减少,而且教师年龄结构很不合理;二是“穿新鞋走老路”,新课程改革以前怎么样进行教学研究,现在还是“涛声依旧”;三是农村学校规模小,外出培训的经费短缺,教研气氛不浓。因此,开展扎实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是每一位农村教师不断获得专业化发展的最理想途径。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校本教研工作呢?笔者就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谈一些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8.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加快了城乡之间人口的流动,也使得在农村的受教育者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即“留守生”。留守生的出现,给教育机构和教育者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如何解决留守生的教育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当前农村教育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的社会阶层中,出现了民工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在大中城市中从事建筑、商业、服务等劳动强度大、收入报酬低的工作。由于流动性大,他们的子女被称作“流动的花朵”。如何解决好这些“流动花朵”的教育问题,切实实现公平教育原则.已经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的社会阶层中,出现了民工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在大中城市中从事建筑、商业、服务等劳动强度大、收入报酬低的工作。由于流动性大,他们的子女被称作“流动的花朵”。如何解决好这些“流动花朵”的教育问题,切实实现公平教育原则,已经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流动的父母流动的子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东部沿海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比之下,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发展明显滞后,城乡二元结构弊端逐渐凸显。城乡…  相似文献   

11.
“留守女”群体是近年来农村人口流动中衍生出的一个新群体。通过对安徽农村留守女的访谈调查,对其留守原因、生活方式、婚姻状况、群体分化、心理压力等方面作了客观的描述,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要给予留守女群体以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新课改在农村受到的最大阻力就是教育体制问题。近年来,改革教育体制的呼声越来越高。在城市,教育体制改革已经迈开了步伐;而在农村,却仍死水微澜,成效不大,不合理的教育体制成为了新课程步入农村的“拦路猛虎”。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23%,已达到1.5亿人。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将子女留在了农村,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空巢”群体——农村留守孩子。当城里的孩子躺在父母的怀里撒娇,享受无微不至的关爱时,全国却有1.3亿因父母外出务工而留守农村的少年儿童只能靠对父母的回忆去体味亲情。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群体应运而生.目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性格上的缺陷、注意力不集中等.因此农村小学班主任如何教育和关心这一特殊群体成为教育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学校需要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职业教育在社会流动中具有两类互斥的功能:“安全网”与“分流器”。研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综合代际和代内两个视角,选取经济收入、社会经济地位指数、职业流动率等指标,分析接受职业教育对社会地位及社会流动的影响。结果显示,职业教育群体能够获得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经济收入和社会经济地位,并且显著优于其父代。与初中教育群体相比,职业教育群体具有社会地位的比较优势,表明职业教育能为个体提供坚实的“安全网”保障,促进一定程度的向上社会流动。但与高等教育比较,无论是经济收入还是社会经济地位,职业教育都处于相对劣势,“分流器”效应显著。此外,职业教育对于西部地区和农村家庭的社会流动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总体而言,职业教育是一种促进社会流动的有效机制,未来需进一步发挥其“安全网“功能,抑制“分流器”效应。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电脑》2011,(3):6-9
在我国快速的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大规模进入城市成为“农民工”.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加之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农村劳动力大量输出的背后,产生了一个“非意图的结果”:农民为改善自身和家庭的生活条件,到城市辛劳挣钱,却不得已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农村老家。于是,出现一群“时代的孤儿”,他们有一个令人心酸的名字——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17.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农民工及其子女是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群体,“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当前农村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已经成了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关爱农村留守孩子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23%,已达到1.5亿人。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将子女留在了农村,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空巢”群体——农村留守孩子。当城里的孩子躺在父母的怀里撒娇,享受无微不至的关爱时,全国却有1.3亿因父母外出务工而留守农村的少年儿童只能靠对父母的回忆去体味亲情。在一些地区,和祖父母或其他亲戚一起生活的儿童,已占到七成左右,有的甚至单独生活,留守儿…  相似文献   

19.
高海娣 《考试周刊》2012,(34):184-18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动规模也不断扩大,在广大的农村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目前,"留守儿童"人数已达5800多万,其中4000多万年龄在14周岁以下。  相似文献   

20.
“双减”背景下,师资均衡成为我国目前实现教育均衡的关键,但我国教师轮岗交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教师流动意愿不足的难题。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在推行过程中,也曾遭到教师群体的抵触。而日本遵循自我决定理论关于动机内化的逻辑,采取措施满足教师的关系、胜任、自主之需,促进了教师流动动机由外在调节到认同调节乃至整合调节的转变,使制度得到了教师群体的认可和支持,并形成了“流动是最大的研修”的共识。中日两国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存在的共性为我国借鉴日本的问题解决思路提供了合理性基础,但鉴于两国在宏观制度层面和问题本身存在的差异,我国在解决本国动机不足难题时,要先完善制度建设,再采取针对性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