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三个面向的核心。文章从现代化理论研究的角度分析了教育为什么和片样面向现代化,认为:现代化的核心和关键是人的现代化,培养和造就现代人是教育的重要职责。教育只有通过改革开放,实现自身的现代化,才能担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15年前,在我国教育事业经过恢复调整。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时刻,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对指导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今天,当我们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转折点上,面对中国和世界正在和将要发生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3.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仅有16个字的“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思想最精彩的篇章,言简意邃,影响深远,是二十多年来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实践最深厚的思想底蕴。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邓小平“教育三个面向”理论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强烈的时代性,鲜明的开放性和科学思维的创造等特点,这一理论已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是我国教育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三个面向”理论也渗透在他有关教育的基他论述和我国教育改革的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5.
“三个面向”与人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个面向”与人的可持续发展重庆市开县汉丰镇第五小学刘云生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从国家民族未来命运和世界发展趋势的高度,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指导方针。“三个面向”的本质和核心是人的发展。因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的...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早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思想理论,这一教育思想也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的需要,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有的放矢地进行“两课”教育教学改革,为面向新世纪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谈谈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7.
“三体”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成都七中教育、教学改革在“三个面向”中前进瞿葆奎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题词,已发表11周年了。成都七中作为一所有着悠久历史、优良办学传统的学校,自80年代初就开始进行自己的教改探索。近l1...  相似文献   

8.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景山学校在“三个面向”的指引下,率先向教育现代化进军。景山学校分部从成立之日起,在继承和发扬景山学校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地开创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信息化教育的新尝试。这个实验的带头人是景山学校分部的常务副校长王念亲和她的助理秦建希。她们俩是原景山学校信忠中心的主任和副主任。  相似文献   

9.
10.
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他从实践的、辩证的、历史的观点出发,把教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教育放在世界大背景上、放到历史的长河中进行宏观性的考察,紧紧把握我国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过程的联系,与世界经济、科技、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教育要“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髓。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确定了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关系;教育要面向世界,指明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和方向;教育要面向未来,指出了教育不仅要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要着眼于未来,教育要“ 三个面向”,必须着眼于人才素质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13.
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经验,有必要提出:更高地举起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旗帜,深化教育改革,把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4.
15.
16.
为了满足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提高国民素质,必须朋力发展教育事业,使教育面向未来,为此,要改革传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效能;掌握现代学习方法和技能;探索和建立新的教育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1983年10月,邓小平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从新的历史时期国内外的客观形势和发展趋势出发,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从战略高度明确了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历史证明,“三个面向”的指示已成为我国教育迈向新...  相似文献   

18.
19.
章探讨了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思想的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和它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战略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