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洪忠民 《考试周刊》2009,(23):213-215
在西方,翻译常被看作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译者翻译原作是一个“创造性叛逆”的过程,读者阅读译作也经历了一个“创造性叛逆”过程。本文从译介学的角度,以译者和读者两个身份来具体阐述译者在翻译中和读者在阅读译作时的一些“创造性叛逆”特征。  相似文献   

2.
所谓“阅读初感”,是指读者初次接触文本的时候,产生的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相对而言,它不那么深刻,甚至有时候是不怎么准确的。“阅读初感”并不是一个早已有之的概念,它是在现代阅读理论的背景下出现的一个概念。在传统的以“作家为中心”的阅读理论的背景下,阅读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寻求“作者的意图”,因此,读者的“阅读初感”是毫无价值的。  相似文献   

3.
“具体化”是接受关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中“不确定”和“意义空白之处”,通过积极想像填充完成的活动。“具体化”概念体现了读者是文学活动中的接受主体,文学作品的最后完成、存在价值,文学意义的最终实现都依赖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能动性阅读。同时,因读者的个人背景不同,文本的“具体化”因人而异,“具体化”也就期待着读者加强文学素养、提高文学阅读能力,以达到文学价值的最大化实现。  相似文献   

4.
新书上架     
《今日教育》2012,(2):45-45
《我的阅读观》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吏”“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改变.从阅读开始”。朱永新多年来笔耕不辍,写书读书,与读者分享教育理念。阅读,正是他教育思想泪汩流出的源泉所在。  相似文献   

5.
“先锋小说”就像一个网状结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被当成一个局部,引起读者进入阅读,人们形象地将“先锋小说”经作拼贴画、玛赛克、甚至迷宫。“先锋小说”的变异使现代读者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读者以对话者身份介入小说创伤,使阅读的主体性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6.
邵亭 《作文与考试》2023,(22):50-51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文艺评论家谢冕在一次文艺访谈中说:“读书有两种用处:一是有利于提高人生境界,二是能提升人的生活趣味,这两类书都需要。”同时谢冕又推荐两本枕边书《世说新语》《闲情偶记》,这些书写的是小故事、小趣味,读之可让人更加热爱生活。在谈及自己创作于疫情期间的趣味随笔集《觅食记》时,谢冕表示读者应从这本书写美食的“闲书”中读出“正事”:希望疫情早点过去,让人们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天南海北走起来,甜苦辣尝起来。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阅读是一个心理过程,也是一种思维活动,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说就是思维能力与思维习惯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倾听”的丧失与“对话”的误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倾听”的丧失缘于对“对话”的误会 研究者认为,《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引进的“对话理论”,混合了“阅读对话理论”和“教学对话理论”。前者认为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主体间的对话过程,阅读行为便是主体间的对话与交流,而合适的对话与交流,有“倾听”与“言说”两个侧面。“倾听”既是倾听文本作者的言说,又包括“倾听”自己(读者)的言说,作品的意义便产生于两种“言说”的融合。在这里,需要辨明几个概念。其一是“倾听”。它包含阅读文本和从文本获得自己(读者)的理解,这本身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而绝非学生被动地听别人“读”课文。其二是“言说”。阅读行为产生便是言说,这里既有文本作者对读者的言说,又有读者对文本的感受和理解——“言说”,这也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所以《标准》倡导“个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阅读”一词似乎被一个与其谐音的新词“悦读”所取代.一些报刊、网站甚至微信公众号都将阅读专栏改成了“悦读”栏目.其实,传统的“阅读”和时兴的“悦读”还是有细微区别的,前者是推什么读什么,后者在推送的同时还兼顾读者愉悦的心理感受.“悦读”的流行,一语双关,既体现了编辑们的读者情怀,也反映了现代读者对阅读的一种新期待:阅读应是一种快乐而高雅的行为,既要用快乐的心情去阅读,又要从中读出快乐的滋味来.  相似文献   

10.
<正>关于读者品格目前没有专门的研究成果,但有可以借鉴的相关观点。《阅读史》引用爱默生的一句话“会读书的人应该是一个发明家”[1]概括了读者的力量,认为好奇的、机警的读者能够促成文本诞生,从中获得启示,衍生其意义,并且创造出丰富的可能性。《阅读的艺术》一书更广泛而深入地探索了阅读的本质和价值,列出了“好奇心”“耐心”“勇气”“骄傲”“节制”“正义”等章节[2],这些章节名称正是对读者品格的概括,作者把阅读的艺术归结为一组独立又关联的理想的读者品格,  相似文献   

11.
我的枕边书     
散文大家王鼎钧给枕边书定下了这样的标准:"文笔平易诚恳;字体大小和行间疏密适度;有思想性而又擅长暗示的手法;深入现实而又不失空灵;不说教而能唤起积极的回响;篇幅以短制为主,使读者无论用一分钟、五分钟或二十分钟的时间阅读都能有自圆自满的感觉。"我就按他的标准选择我的枕边书。第一类是孙犁的散文集。十几年前吧,无意中从朋友那儿借到一本他的《书林秋草》,一下子喜欢得不行,后来又买了他的两本散文选,还是读得不过瘾。前阵子在网上看到有他的晚年  相似文献   

12.
阅读速度的快慢关系到一个人学习效率的高低,为了提高读者朋友们的阅读技能,本刊特约浙江省舟山市特级教师,长期从事“快速阅读法”研究的乐连珠老师开设系列讲座。请读者朋友们关注。  相似文献   

13.
关艳霞 《天中学刊》2004,19(4):74-75
小说评点在读者阅读、作品接受中所表现出的价值主要有三方面:评点家通过点明书中的“智慧”来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实现读者对作品的充分理解;读者在小说评点家的指导下,在阅读过程中摆脱了“知闲事”、“广见闻”的阅读心理,阅读层次由“猎奇”,上升为审美;在提高读者的艺木感悟力的同时丰富读者的阅读经验,使其在以后阅读同一部作品或者其他作品时都能以自己的思维去阅读。  相似文献   

14.
新闻标题是通向读者的第一座“桥梁” ,是进入读者阅读视野的“先行者” ,其形式只有“新奇” ,才能“锁定”读者 ,“征服”读者 ,激发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从而去阅读新闻内容。改革开放以来 ,各地报刊出现了许多形式新奇、吸引力较强的新闻标题。这些标题常根据新闻的内容选定结构的表现形式 ,多采用修辞法、符号法及其他方法制作  相似文献   

15.
“期待视野”又称“期待视界”、“阅读期待” ,是由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姚斯、伊瑟尔提出和解说的 ,包括阅读主体的认知结构 (即读者阅读前所具有的生活经验、文化知识、思想水平、审美能力 )和阅读需求 (即读者阅读时所抱的动机、所立的目标、所带的问题、所好的口胃 )。任何读者总是带着自己的认知图式去阅读的 ,这种“阅读期待”潜存于读者的大脑 ,支配着阅读活动的全过程。读者具有怎样的“期待视野” ,即有着怎样的认知结构与阅读需求才能搞好阅读、鉴赏呢 ?笔者下面做一些探讨。1.审美态度的确立与审美趣味的形成。审美态度是读者对待…  相似文献   

16.
何谓真实阅读?从读者的角度看,真实阅读指的是面对作品本身的“原汁原味”的阅读。在原汁原味的阅读中,当读物的吸引力足够大时,将使读者“自失于对象之中”,即达到“审美自失”的状态。真实阅读最基本的阅读状态便是“审美自失”。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的新课题。设想的策略是“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实施的步骤是“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三个环节,以达到“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教学目标。这里仅就“鼓励阅读批判,张扬读者个性”问题,谈些想法和做法。 一、怎样理解“阅读批判”和“读者个性”  相似文献   

18.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行为,它不只是简单的“读”,还要不断地猜测、推断、分析和提出 问题。因此,阅读又是一个积极能动的思维过程。能够帮助读者灵活有效地阅读文章, 提高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9.
论应用写作的读者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与文学作品比较分析了应用写作读者的三个特点:即读者范围的确定性、读者阅读目的的功利性和读者阅读过程思维的逻辑性,并主张从“对象意识”、“目的意识”、“逻辑思维意识”三个方面树立应用写作的读者意识。  相似文献   

20.
刘如森 《教师》2013,(36):61-61
在阅读活动中,作者、文本、读者这三个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书面交际过程。今天,提倡学生“主动阅读”,把书“读活”。为此,我们要树立“超文本”的阅读教学理念。那么在阅读过程中,怎样才能在遵循文本的前提下,实施超越文本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