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小说世界中的家族文化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中流露出的家族文化情结是矛盾的,具体表现在他塑造的诸多经典人物形象身上,充满了情理对立的悖论式存在:即对家族既依恋又背叛;既寄予希望又绝望;既出走又回乡.正是由于鲁迅独特的家族文化情结,透视出作家反思批判家族文化的复杂意绪,形成其小说世界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筑成了家族这一个独特的文化圈.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变迁,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家族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到了近现代,由于内外因素的冲击,家族文化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本文主要通过<白鹿原>中的几个逆子的生命轨迹,探讨家族文化的意蕴.  相似文献   

3.
文本<废都>是一种源于现实废都、又超越了现实废都的文学范式和艺术文化范式,它是一种由废都文学文字符号、废都文学形象符号和废都文学意象符号组成的描写废都文化内涵的语言文化系统.它的文化价值在于其通过废都文化氛围的烘托、渲染和暗示,揭示了废都文化隔离机制对于废都人的种种文化隔离现象,并对戕害废都文化人的那种"废都文化",做了更深层次的理性反思和文化批判.文本<废都>所揭示的"废都文化"问题,至今还严重制约着我国的传统文化继承和我国现代化进程,对此我们必须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4.
《四世同堂》在抗战背景下,对中国传统的家族文化所造成的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而且这种理性的反思又与作者情感上对家族伦理的眷恋之情相伴随。小说独特的文化视角一方面增强了作品的审美效果,同时又带来了一定的艺术局限。  相似文献   

5.
《四世同堂》在抗战背景下,对中国传统的家族文化所造成的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而且这种理性的反思又与作者情感上对家族伦理的眷恋之情相伴随。小说独特的文化视角一方面增强了作品的审美效果,同时又带来了一定的艺术局限。  相似文献   

6.
河南作家李佩甫的<羊的门>和张宇的<软弱>都是以豫中平原作为故事发生发展背景的长篇小说,一写乡村,一写都市,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从各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内豫中地区的社会文化生活.本文以这两部作品为例,对作品中蕴含的豫中文化展开论述,剖析其文化内涵和具体表现,以期对豫中文化做较为全面的阐释和总结.两位作家对豫中文化既有感性的直觉,又有理性的认知;既有认同肯定的地方,也不乏反思批判之处,从而使作品的文化主题得到了的深刻的发挥和表现.  相似文献   

7.
余琪 《商洛学院学报》2005,19(Z1):101-104
<白鹿原>很好地发挥了小说的艺术特性,把史与诗水乳交融在一起,成为一部史诗风格的作品.小说以白鹿原为舞台,以白、鹿两姓子弟的人生历程为主要描写内容,以民族心史为构架,以宗法文化的悲剧和农民式的抗争作为主线来结构全书,始终以人物为叙述中心,从人物生活境遇的变迁来展示历史的变化.<白鹿原>是史与诗风格的完美交融,是民族生存的历史反思、文化反思和生命反思,它从历史的深度,生活的厚度,文化的广度,人性的力度入手,把人、社会历史和文化精神结合起来,且三者之间相互激荡,相互作用,共同增强了作品的时空感.  相似文献   

8.
柳宗元的咏史诗多借古人事以自抒怀抱,将强烈的孤愤融入对历史的观照、反思之中,既使得咏史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又赋予史事以丰厚的现实内蕴和情感深度.其<咏史>、<咏三良>二诗即典型地表现了此一特点.  相似文献   

9.
用花的名字来命名的战争题材小说<百合花>既符合当时的战争文化的意识形态,又融入了高超的写作技巧,其细节描写、诗意风格倍受文学批评家的青睐.茹志鹃用女性作家独有的明朗秀丽的审美直觉,采用浪漫主义田园抒情的形式,对战争文化既有反叛、又有承袭,可以说小说<百合花>是短篇小说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0.
清初颍州刘氏家族女性群体的文学生活体现了安徽皖北地区士绅家族文化、女性文学传承、刊印评论者的文学标准等因素对女性写作的影响.刘氏家族女性创作对生活、人生价值的反思,促成了精英阶层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发.  相似文献   

11.
晚年恩格斯认为,马克思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开始批判费尔巴哈"对抽象的人的崇拜"的.本文认为,这是恩格斯记忆上的一个错误.实际上,在撰写<神圣家族>(1844)时,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人的学说基本上是认同的,直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开始,马克思才对费尔巴哈关于人的学说进行全面的、深刻的批判.  相似文献   

12.
《漩涡》以吴、沈两大家族的创业史、守业史、衰落史为主线,描绘了汉阴县二百多年的历史发展风貌.小说揭示了吴、沈家族文化的形成、承继、没落史,以及作家对家族文化的反思与呼唤.在充满现代性焦虑的今天,有助于我们理性认识曾经被我们痛斥的中国家族文化中的优长之处,以图更好地解决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来,我国学术界长期以上层建筑性和意识形态性作为对文学的本质规定,与此相适应,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中政治型文论话语和认识型文论话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新时期以来,以朱光潜先生在1979年发表的<西方美学史·序言>为开端,在文艺理论领域内,对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不断地展开反思.伴随着这种反思的不断深入,各种审美型文论话语开始确立,长期占据学术舞台的政治型文论话语和认识型文论话语发生转型.九十年代以来,西方各种文化研究理论的大量引入,在新的语境下,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位,中国当代文论话语又发生了一次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奥斯卡&#183;沃尔短暂奇异的一生》是美国当代优秀西班牙裔作家朱诺特&#183;迪亚兹的第一部小说,于2008年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小说以伏苦咒贯穿始终,个人及家族悲剧为背景,缓缓展开情节,逐步延伸至对历史和国家的反思。作品通过奥斯卡一家三代尤其是奥斯卡的悲剧,控诉了独裁统治和种族歧视,揭露了美国式民主和平等的虚伪。  相似文献   

15.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第三章末尾的一段话,是说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开始批判思辨唯心主义的"抽象的人"的学说,而不是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学说.把恩格斯的话理解为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开始批判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学说,并说这是恩格斯晚年记忆上的一个纰漏,是对恩格斯的误解.本文的写作目的就在于澄清这种误解.  相似文献   

16.
从<红高粱>中我们可以看到莫言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反叛与对酒神精神的渴望.莫言生长在山东,深受齐鲁文化的熏陶,他的反叛与追寻终与齐鲁文化相联系.在齐鲁文化中占主导的儒家思想中蕴藏着一种富有特质的酒神精神,这种酒神精神造就了莫言的反叛与对酒神精神的深层挖掘.莫言在作品中极力张扬酒神精神的同时,又不时地显露出超逸的情怀.因为他意识到酒神精神不仅有光辉灿烂的一面,亦有其缺乏理性的一面.这种情怀与他对酒神精神的追寻形成了<红高梁>的双重品格.  相似文献   

17.
张抗抗是一位成熟睿智的女性作家,其女性话题散文集<柔弱与柔韧>既有张抗抗散文所惯有的理性思辩色彩,又体现出了鲜明突出的女性意识,从反思女性命运、记述女性人物、体验女性生活三个方面入手,评析了女性意识在其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家园意识与中国作家的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园意识是一种泛文化现象,也是中国作家难以释怀的文化情结.它蕴含着中国作家的深层文化心理,并成为中国作家创作的深层动因.在创作中具体表现为对故乡山水的赞美和对破败家园的伤悼、对先辈创业功绩的崇拜和对家族苦难历史的追溯、对传统家园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对理想家园的探寻、对家园故土的思念和对家庭亲情的重温、对家族思想传统的继承和对家族文化的弘扬等主题.  相似文献   

19.
<十七年文学的时代性思考>是一部富有开拓性的文学研究专著.她以文学发展的历史客观事实为依据,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作为考察"十七年文学"的基本视角,在历史的政治逻辑、文化法则相连通的语境中对研究客体作开放性的把握与思考,从而使"文学性"含量不高的"十七年文学"话语实践获得了空前的丰富性.作者摒弃了庸俗社会学、政治学的批评观念和模式,而立足于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的角度对"十七年文学"进行时代性反思,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批评观的同时,积极、合理地吸纳了包括新历史主义在内的多种先进的文学理论,既破除了陈旧的文学观念和思维模式,又避免了新的狭隘和偏执,成功地完成了双重超越和突破.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水浒全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四大古典名著可谓中国封建社会的军政伦理、市井伦理、比较伦理、家族伦理"百科全书”.其中的典型人物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伦理的典型品格,点评下来仍能与我们以有益的现代伦理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