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莎士比亚高深的语言使用技巧,体现在十四行诗中丰富多彩的意象上,意象是诗人用来传达思想和情感的特殊语言。本文通过对莎翁十四行诗中意象的多角度研究,探讨诗中所反映的人文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
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体现出的人文主义作了初步的探讨,他的154首十四行诗有一个共同的主题-- 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思想体现在他献给友人及爱人的颂歌中,也体现在他对人类艺术及爱情的赞美中,其人文主义思想反映了他对人类的热爱,对人的本性-- 真、善、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共计一百五十四首,堪称十四行诗的精华。几个世纪以来,无数学者从各个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本文就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第一百一十六首诗的韵律结构、诗歌技巧以及诗歌内容等三方面的分析来探讨其中的爱情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4.
提起莎士比亚的名字,相信大家不会陌生,对于莎士比亚的研究,也是国内外许多学者所共同追求的,其中,针对莎士比亚的悲剧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而对于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相比较于悲剧而言却少了许多。《空爱一场》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一部喜剧作品,从《空爱一场》中,我们可以看到莎士比亚对于人性中真挚感情的赞美,同时也可以看到莎士比亚为我们构建出来的美好世界中不可忽视的暗色因素,这些暗色因素让莎士比亚的喜剧区别于其他类型的喜剧,在让读者发笑的同时,能够进行对于一些人类大主题的深刻思考,能够在光鲜亮丽的表面之下看到更加严肃的东西。本文就莎士比亚《空爱一场》的写作风格进行简要研究,旨在帮助广大文学爱好者更好地了解莎士比亚作品中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5.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使用的《外国文学史》,是由金元浦等主编、36位中青年专家合作编写、并由4位老专家审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笔者教学使用的是2002年第4次印刷了65300册的修订本,但发现其中可以商榷的地方不少。属于思想观点、安排布局等方面的,见仁见智,在此就不说了。这里只把明显的、事实不确切的,按页码顺序列出,用引号标出原书文字,并在商榷字词上用黑体字标出,再谈笔者的看法,供作者、同行参考。第63页:“莎士比亚共创作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154首十四行诗”。其实莎士比亚一生写了3…  相似文献   

6.
文艺复兴是对欧洲乃至全世界都影响深远的文化运动,人文主义作为当时的主题,被众多文艺复兴大师所提及。莎士比亚对欧洲甚至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众多作品,尤其是著名的悲喜剧,极为后人所推崇。十四行诗作为一种文学创作体裁,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试图探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创作与文艺复兴时代主题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一部具有极大讽刺性的喜剧,莎士比亚是世界四大喜剧的构成部分之一,是人类文学史以及文明史中最为著名的作品,莎士比亚的主旨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表现对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直至今日,世界上的译本已有十几个。然而在众多的译本中,朱生豪的译本始终受到读者的热爱和传播,朱生豪是我国莎士比亚翻译者中的先行者和主要翻译者,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朱生豪的译文集口语、散文和诗歌于一体,以综合多变的形式对原文进行了抽象和动态的改写,迎合了汉语读者的各种文学期待。归化策略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本文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威尼斯商人》为蓝本来研究朱生豪译莎中的归化策略的选择及应用问题,以期丰富莎译研究,从而指导我们今后的翻译工作。  相似文献   

8.
《哈姆雷特》是莎剧中璀璨的明珠,总是吸引众多评论家的注意,并被认为是莎剧人物典型塑造中的最高成就。文章试图从《哈姆雷特》与旧约中所述大卫王事迹的情节和思想意念方面的相似之处作为切入点来探讨《圣经》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折射,从而阐述《圣经》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深厚的创作来源。  相似文献   

9.
《哈姆雷特》是英国著名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之作,这部充满人文主义思想的戏剧对文学创作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第一部分将简要分析《哈姆雷特》的主要内容以及创作背景,并论述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第二部分将分析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精神的表现形式,其中主要分为戏剧内容以及人物形象两个反面。第三部分将简要概述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意义,旨在通过本文的唤醒人们的人文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剧坛的巨人。他的戏剧创作,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有着精湛的艺术技巧,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世界戏剧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作品更是莎士比亚的成功的代表作品之一。基于上述,本文以莎翁的剧本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论述的内容,对剧中人物性格进行论述,为深刻了解莎士比亚戏剧创作做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的悲剧或喜剧作品都非常着迷于复仇的主题,其复仇主题已突破了古希腊复仇悲剧浓厚的命运神祗观,并呈现出了与时代特征相辉映的更为丰富的文化特征和文艺品质。以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这三部代表性的戏剧作品为例,分别从情爱的复仇、法庭的复仇和王族的复仇三个角度对莎士比亚戏剧复仇主题的法律伦理、复仇模式、戏剧美学和人物刻画等方面作一个比较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代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作家。在西方戏剧史和世界文学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16世纪至17世纪的英国现实,集中代表了整个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学成就,为世界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代表了莎士比亚最高的艺术成就。本文通过对《哈姆雷特》的创作背景及内容的分析与研究,探讨哈姆雷特体现的人文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3.
英诗话语分析举隅──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为例戴继国捷克语言学家杨·穆卡罗夫斯基(J.Mukarovsky)在《标准语言和诗歌语言)}一文中指出;"诗歌语言的功能在于最大限度地凸现话语。"①索绪尔(F.Saussure)把语言分为Lansue(语言)和P...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在其戏剧《奥赛罗》中刻画了一位深受父权思想影响,但却一直努力抗争着的女性———苔丝狄梦娜。女主人公单纯善良,却最终成为父权社会的牺牲品。剧作艺术性地揭示了女性在当时的生存状态,也反映了剧作家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5.
“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在英国,有所谓说不完的莎士比亚;在中国,从《红楼梦》问世以来,200余年间,人们对它的谈论,也总是没完没了。《红楼梦》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它深刻批判了整个封建制度和封建意识形态,它热情讴歌了宝玉、黛玉的纯真爱情,它精心塑造了几十个鲜明活脱和几百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它广为涉及到那个时代社会科学乃至于自然科学许多领域,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封  相似文献   

16.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毛泽东的众多著作中占据极其显著的地位,它不仅包含着丰富的具体理论和内容,也蕴含着深邃的方法论思想。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剖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可以发现其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思想,例如调查研究方法、注重群众力量工作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问题意识以及创新思维的工作方法等等。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些方法对于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钱钟书在《围城·序》中曾这样写道:"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毋庸置疑,钱钟书在《围城》中所写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指的是中国40年代的知识分子,也就是大家所习惯称谓的"新儒林"。钱钟书用幽默讽刺的笔端,嬉笑怒骂,为我们塑造了一批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透视了人性的弱点,以深厚丰富的思想内涵给读者以深刻的人生启迪。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把文学思想定位在人性上的学者,梁实秋坚持文学无阶级可言,本文结合梁实秋对《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分析了梁实秋的阶级性文学观在其翻译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复仇主题在文学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血亲复仇,往往以超常态的极端方式体现。复仇被称为“野蛮的正义行动”,往往体现为被复仇对象力量的强大,身负复仇重任的主人翁只能采取某些极端的手段来换回自己应该得到的“社会公平和正义”。对此,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与中国现代剧作家曹禺的《原野》就向我们阐释了这样的一种复仇境遇,体现除了别开生面的复仇精神。1.两部作品在产生之初都无一例外地存在被人误读、曲解的现象。《哈姆雷特》居于莎士比亚后期代表作“四大悲剧”之首,曹禺为人熟知、引起了巨大轰动的作品却是《雷雨》。发表于1937年的三幕剧《原野》,是曹禺早期话剧创作中最受冷落的一部。关于《原野》的主题,过去的文学史多把仇、焦两家的斗争简单理解为农民与恶霸地主之间的冲突,讴歌仇虎“被压迫阶级”的反抗精神。表演当中,它也极难像《雷雨》一般赢得观众的认可。曹禺1983年自言:“《原野》是讲人的极爱与极恨的感情,它是抒发一个青年作者情感的一首诗(当时我才26岁,十分幼稚!)。它没有那么多的政治思想。”一些读者也表示:“我觉得它比名声显赫的《雷雨》还要好,整个阅读过程恍若置身于炼狱。”而哈姆雷特复...  相似文献   

20.
作为莎士比亚晚年传奇剧的代表作,《暴风雨》通过描写法力高强的米兰国君普洛斯彼罗巧妙运用魔法从窃国者安东尼奥手中夺回王权与领土,并促成女儿米兰达与那不勒斯王子腓迪南姻缘的事迹,表现了莎士比亚晚年对"理想共和国"、绿色乌托邦和开明君主的美好诉求。本文通过分析戏剧中的"魔法"元素,结合剧中主要人物形象浅析莎士比亚晚年戏剧创作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