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铁的重要化合物存在普遍,应用广泛,是学习的重点.本节课内容简单介绍涉及到铁的三种氧化物、铁的两种氢氧化物及其制备、铁离子的检验、二价铁和三价铁之间的转化关系.与氧化还原有关的二价铁和三价铁之间的转化关系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内容丰富,教学容量较大.  相似文献   

2.
以真实情境“聚合硫酸铁絮凝剂的制备与应用”为贯穿单元始终的总任务,设计“寻找合适铁源”、“絮凝剂的制备”及“絮凝剂的应用”三课时的“铁及其化合物”的单元教学,突出“含有相同元素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大概念对本单元学习的统领作用,并引导学生基于“价-类”二维视角认识铁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设计单元整体评价,力求全面诊断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制备纳米催化剂的基本方法.详述了近年来纳米催化剂在氧化还原反应、化学电源、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实验探究为主线,采用"自学交流反思"的教学模式,注意新知识、新理论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从学习、工作、生活的实践,走进科学研究的殿堂,在问题中活动,在活动中发展,最终走向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严谨精神.[教材分析]本节知识是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中的知识点,学生在初中时理论上已经有了一些铁及其氧化物知识储备,而且对铁的化合物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也有了感性的认识,现在进一步学习新知识也容易接受,铁的重要化合物是对金属化学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Fe3+和Fe2+及其氢氧化物的性质,知道其氢氧化物制备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学化学中所学习的两种重要金属元素——铝和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已成为无机化工流程题中考查的重点,而目前无机化工流程题中对这两种金属元素的考查形式表现为两种型式:制备型:制备或提纯铝、铁的化合物;除杂型:将物质中所含有的铝、铁化合物等杂质除去.现以两例近两年高考中所出现的化工流程题为例作一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6.
铁是中学化学中过渡元素的代表,铁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热点.现将2008年高考中出现的与铁相关的考点总结如下.一、通过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7.
例题黄铜矿(CuFeS2)是制取铜及其化合物的主要原料之一,还可制备硫及铁的化合物. (1)冶炼铜的反应为8CuFeS2+21O2=8Cu+4FeO+2Fe2O3+16O2.若CuFeS2中Fe的化合价为+2,反应中被还原的元素是--(填元素符号). (2)上述冶炼过程产生大量SO2.下列处理方案中合理的是--(填代号).  相似文献   

8.
铁是中学化学中过渡元素的代表,铁及其化合物相关知识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热点.现将高考中出现的与铁相关的考点总结如下.一、通过判断离子方程式正误考查氧化还原知识的应用能力例1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相似文献   

9.
<正>“铁及其化合物”为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中的内容,本节涉及的知识有铁单质、铁的氧化物、铁盐和亚铁盐的性质等,对硫酸亚铁的性质只是从Fe2+的氧化还原角度进行分析,没有深入探讨FeSO4的分解问题。铁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部分的重、难点知识。该部分内容特点是元素价态多、物质多、相互转化复杂,但该部分的知识系统性强,如果学生能理清转化关系,  相似文献   

10.
化学教学中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的导出和应用均建立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的教学也是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进行的。因此,处理好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对提高中学化学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怎样处理好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谈谈笔者的浅见。一、突出重点,抓好典型,以点带面由于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庞杂,知识零散”,学生觉得易懂易学却难记难用。因此,在教材内容的分析和处理上必须主次分明,亮出关键,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重点,抓好知识关键和典型代表物质的教学,以此带动其它关联知识的教学,并以知识关键统领知识系统,使元素化合物知识由杂乱转入有序。如在铝、铁及其化合物、化学性质的教学中,若能紧扣铝的“两性”,铁的“变价”的知识关键,以简驭繁,就可把握铝、铁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及其相互转化的知识脉络。就某种物质而言,其存在状态、化学性质、制备、用途、鉴别、存放等知识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而此联系中的纽带和关键则是物质的化学性质,学生若对物质的化学性质有了完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就不难从其联系中认识、把握物质的制备等有关知识。二、理论指导,知能并重,相辅相成充分发挥理论、规律的指导作用。教学中适时诱导、启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