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现代教学》2007,(3):19-19
日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为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结合上海市“十一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要求,专门成立了上海市教师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上海市教师教育工作办公室。  相似文献   

2.
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当前形成路径与变革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形式上形成了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但这种开放体系形式上的意义大于实质性的内容。从实质看,它与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有相当的差距。从教师教育格局形成路径和原因分析中发现,我国现行体系产生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源于对一流大学的诉求而进行的高校布局结构的调整。这与西方为提高教师地位,追求高质量教师而建立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有根本的不同。两相比较,出发点不同,结果自然大异其趣。我国开放的教师教育模式在完成体系构建之后,遵照教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提高教师教育水平的任务,显得更为迫切。  相似文献   

3.
目前,中国高校外语教师教育发展滞后。相比较而言,日本高度充实高校外语教师教育,通过开放教师教育体系,教师教育一体化,严格教师资格制度等多种途径促进了日本高校外语教师不断专业化,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这些都为中国高校外语教师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国高校外语教师教育发展滞后.相比较而言,日本高度充实高校外语教师教育,通过开放教师教育体系,教师教育一体化,严格教师资格制度等多种途径促进了日本高校外语教师不断专业化,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这些都为中国高校外语教师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高校评教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基于交互视角的评教体系,旨在构建更开放、自由、有效的交互环境,通过评教参与者与教师、教学管理部门的充分互动沟通,实现教师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质量工程中,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李宁 《广西教育》2014,(31):50-52
高校评教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基于交互视角的评教体系,旨在构建更开放、自由、有效的交互环境,通过评教参与者与教师、教学管理部门的充分互动沟通,实现教师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质量工程中,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如何合理有效地分配教师课酬是高校薪酬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从事远程开放教育的高校更需要构建合理的课酬分配体系。针对现行远程开放教育教师课酬分配中存在的弊端,本文试图探索更为理想的课酬计算方式,以体现按劳分配、优教优酬。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新阶段,面对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化的现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和对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了深刻阐述和整体部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按照《意见》的要求,构筑多层次、多角度、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努力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双一流”建设方案基于大学、学院、学科三重逻辑对构建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了宏观统筹,教师教育体系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当前,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教师教育体系构建面临着三重困境:大学层面,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举办教师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学院层面,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设立教师教育专业机构的数量薄弱;学科层面,教师教育的一流学科支撑力度不够。究其原因,大学原生职能中教师教育的空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对教师教育的束缚,以及优势学科评估对教师教育的冲击均对上述困境的产生造成影响。前瞻未来,“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教师教育体系构建,需要在制度层面确立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教师教育体系的机构和学科制度保障;在机构层面建设一轨多级的教师教育专业学院体系,探索教师教育多元模式;在学科层面,加强一流文理学科、教育学科和教师教育学科的耦合共生,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德国职前教师教育体系改革的特点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国教师教育历史悠久,尤其在职前教师教育体系更是领先世界.近年来,在欧洲推进"统一的欧洲高校区"进程和国内教育改革的压力下,德国在职前教师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职前教师教育体系更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等特点,这对我国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体系改革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教师教育,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  相似文献   

12.
教师教育体系是人才培养体系的上游体系,也是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的核心体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应从六个关键点发力:一是根据教育发展需要,提升培养培训体系的层次;二是注重协同创新,建立开放、协调、联动的教师教育体系;三是加大对落后地区所需教师的定向培养和精准培训,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四是确定教师教书育人素质目标,通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严把培养培训质量;五是建设教师教育学科专业体系,保证教师教育者的素质与投入;六是构建“互联网+”教师教育体系,以信息化助力教师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教育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建立灵活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成为新时期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内外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和具有参考价值的经验与方法.要建立灵活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需要在办学方向和目标、专业结构与服务方式、办学层次与定位、教师教育形式与方法、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  相似文献   

14.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发展和规范教育培训服务。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在新形势下,教育学院要承担起责任和义务,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在教师教育及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林崇德 《教育研究》2023,(10):108-114
教育强国,教师是关键。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应选人与学历相结合,健全教师教育的招生体系;师德与师能相结合,夯实教师教育的责任体系;师范院校与非师范院校相结合,建构以师范院校为中心的教师教育体系;达标与创新相结合,建设教师教育的高质量体系;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创建教师教育的开放体系;协同扶持与“优师计划”相结合,打造教师教育的支持体系;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相结合,完善教师教育一体化体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创设专业化教师教育的目标体系;教育需求与教师结构相结合,建立教师教育的编制体系;制度与立法相结合,筑牢教师教育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为回应知识经济发展和基础教育持续变革带来的挑战,以及解决传统知识本位范式造成的未来教师职业能力缺失问题,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教师教育转型,力求打破职前教师培养过程中重学术轻实践的藩篱,打造一个更具实践性的教师教育体系。俄罗斯高校通过制定以实践取向为核心的职前教师培养标准,开发模块化教师教育课程大纲,建立“大学—中小学”合作机制,构建贯穿式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以促进未来教师实践能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校历史教育中的唯物史观教育有两条基本途径,即唯物史观原理教育和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知识体系教育。目前,我国高校唯物史观教育中存在唯物史观原理教材僵化、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通史和各专门史教材改革滞后以及从事唯物史观教育的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多方面改革。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高校办学质量,需要加大对教师教育技术的培养力度,通过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从培训目标的确立、培训内容的确定、培训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及培训氛围的营造等四个方面阐述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体系的构建,以期满足时代发展对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教师主体性:高校教学质量的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在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发展和构建中,主流的发展趋势集中于制度的建设,但却造成了只见制度不见人的局面,尤其是忽视了教师在监控体系中的主体性,使得教师在监控体系中处于被动和支配的地位,且既压抑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又严重地违背了人性特点与教育规律,因而必然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因此,加强教师在监控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是保障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和必然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师范大学综合化与综合大学办师范的历次纷争共同构成了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发展进程。在教师教育体系由封闭逐步转向开放的过程中,师范大学与综合大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纷争,从而影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步伐。但二者之间的纷争不是不可调和的,通过均衡教师教育资源配置可以不断缓解二者因利益冲突带来的消极影响,着力推进师范大学"回归"师范性和综合大学"重启"教师教育,在不断提升其自身实力的基础上增强服务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能力,进而推进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