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七年,中国共产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在这次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中,共产国际执委会派驻中国的第一任正式代表马林,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本文就此作些初步探讨。马林,原名亨德立克斯·斯内夫利特,一八八三年出生于荷兰鹿特丹。一九一六年,促成了东印度社会民主联盟(印尼共的前身)与伊斯兰教联盟的联合,两个组织的成员可以在保留各自身份的情况下互相加入对方组织,并使社会民主联盟迅速进入伊斯兰教联盟委员会的核心中,因之被称为“斯内夫利特战略”即“马林战略”的创始人。关于马林赴华的最初使命,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以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之说居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论述了马林作为共产国际的代表派往中国后,在帮助和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所作出的贡献。马林从1921年6月来华至1923年10月奉命回莫斯科,在中国工作了两年零四个月。在此期间,他努力贯彻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的精神,在共产国际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进行了不懈地工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出了重大贡献。文幸同时也指出了马林过低的估计中国工人阶级和农民的作用,对国民党进行过高的评价,以及把中国革命寄托在国民党身上的严重错误。  相似文献   

3.
1924年,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终于建成了。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统一战线理论和策略在中国的重大胜利。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的确立过程中,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起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马林,原名亨德·立克斯·斯内夫利特,1883年出生于荷兰鹿特丹。1920年8月,马林被任命为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同时负责考察包括中国在内的远东各国的情况和建立联系。马林于1921年6月3日来到中国,随后,他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接触和同孙中山的会谈以及通过对中国政治局势的调查研究和对各派力量的考察分析,提出了…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国共合作曾在中国现代史上发挥过巨大作用。对于这次国共合作的建立,身为共为国际执行委员会派驻中国的第一位代表的马林起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弄清这个期间马林在华的活动,将有助于开展对共产国际以及苏俄同中国革命开始阶段关系历史的研究,产此,本文愿对马林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作用作些初步探讨,就教于万家。  相似文献   

5.
马林,是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第一个代表,他在帮助中共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那么,马林的重要贡献是什么呢?一、正确地选择了合作的对象——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伴随着欧洲无产阶级革命风暴的兴起,亚洲也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为了指导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斗争,1920年6月,列宁提出了民族和殖民地  相似文献   

6.
“七七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加快了合作的步伐。7月15日周恩来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国民党。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了抗战态度。8月22日,根据国共双方达成的协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表了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事实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相比,这次合作具有如下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国共合作在中国革命发展过程中发挥过重大作用。实行国共合作是一个外国人最早提出,并强行“推销”给中国共产党的;这个外国人就是对中国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马林,原名斯内夫利特(1883—1942),荷兰人,著名的国际共产主义活动家。1921年6月,马林肩负着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重大使命来到中国。他一改过去共产国际及苏俄政府批评孙中山、忽视国民党的立场,很快与上海的国民党总部取得了联系,并与国民党代表张继举行了多次会谈。1921年底,马林在张太雷陪同下,到广西桂林秘密拜访了孙中山,与他进行了三次长谈,随后南下广州,拜会…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策略,奠基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党的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蔡和森,为此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提出建立“联合战线”的观点为促进国共合作而努力中国共产党刚刚诞生时,虽然明确宣布了自己的阶级性质和奋斗目标,但没有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主张。蔡和森早在党成立前夕,在同毛泽东的通讯中,就提出了科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陈独秀的推动下建立和发展起皋的,虽然他在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提出了一些错误观点.乃至提出过退出统一战线的主张,但并不能因此而抹煞他对国共台作的建立和大革命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陈独秀的推动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虽然他在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提出了一些错误观点,乃至提出过退出统一战线的主张,但并不能因此而抹煞他对国共合作的建立和大革命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一、国共合作主张的积极支持者。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仅要制定党的纲领,指明党的任务和奋斗目标,而且还要寻找友党友军,反对共同的敌人。党的“一大”制定党的第一个纲领和章程,提出了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但寻找同盟者的任务却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在党的“一大”会议上讨论国共两党的关系问题时,大部分同志反对与国…  相似文献   

11.
谭平山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有一定影响的历史人物,也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核心人物之一.研究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合作的历史,离不开谭平山的活动.谭平山是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广东共产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曾连续担任第三、四、届中共中央委员、第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他还历任中国国民党第一、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组织部长.广东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根据地和活动中心.中共中央驻在上海,党的许多干部虽然也参加国共合作的活动,但是多数不负国民党重要职务;有些虽然也负国民党的一定职务,但长期不在广东,参加国民党中央的具体活动也比较少;而谭平山则长驻广东,并负责国民党内的重要职务,所以,国共合作的许多具体任务,就历史地落在谭平山身上.  相似文献   

12.
祖国东北边陲重镇哈尔滨,是国共两党开展革命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国共两党成立后,都不断派党员到哈尔滨进行革命活动。到1923年,哈尔滨的国民党员有杨守愚、邢纯瑕(邢春霞)、齐东野等,还没有建立国民党组织;共产党员有陈为人(陈涛、陈洪涛)、李震瀛(骆森)、陈晦生(陈作霖)等,共青团员有彭守朴(彭树棠)、李铁钧、汪洁曼等,已建立了  相似文献   

13.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国民党改组,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成立。笔者以为,这种独特的合作形式,是当时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根据自己在印度尼西亚的工作经验提出并促成的。本文从马林的印尼经验内容、产生过程及将其应用于中国的背景等方面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国民党左派与第一次国共合作莫志斌70年前,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孙中山、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人曾为之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谁也不能否认,以廖仲恺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为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出力甚多,功不可抹。然而对国民党左派与第...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 ,从形成到破裂 ,中国共产党所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无不与共产国际有关。本文重点阐述和思考共产国际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弄清这一问题对研究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历史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本世纪二十年代建立的首次国共合作,使正在衰败中的国民党获得了生机,从而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发展,推动了大革命高潮的迅速到来,使中国历史发生了剧变。在这场伟大的革命斗争中,我党最早的党员之一、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宣传家张太雷烈士,为促成、巩固和发展第一次国共合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四川国共合作是一个充满矛盾斗争的艰难过程。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吴玉章受国民党中央委派回川整理四川国民党党务;在共产党员杨闇公等人的支持下,吴玉章采取坚决措施,排除国民党右派分子的阻挠和破坏,建立了中共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占优势的国民党四川临时省党部,在四川国共合作的语境中,始终保持了共产党的强势话语权,为四川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做出了卓著的贡献。而由吴玉章、杨闇公、刘伯承策动和领导的泸顺起义,更从战略上配合了北伐战争,将四川的国民革命推向了新的高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同孙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在中国的革命战争史上曾发挥过重大作用,它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推动了全国人民和国民党的先进分子对  相似文献   

19.
<正> 争取台湾统一于祖国,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是我国新时期三大任务之一.在中国现代史上,国共两党曾有过两次合作,共同为捍卫祖国独立和民族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了振兴中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国共两党应该再次携起手来,实行第三次合作.第三次国共合作能否实现?这是目前国内外广大爱国同胞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本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之间的合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赢。于国共而言,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国民党确立了新三民主义的指导思想,完善了国民党党部组织体系,组建了一支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军队,提高了国民党的整体军事实力。与此同时,于中共而言,第一次国共合作发展壮大了革命队伍,扩大了社会影响力,争取到了部分革命领导权,为以后共产党独立开展革命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