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坛的女作家,她的一生颠沛流离,饱受着孤独、寂寞和痛苦,这种体验对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童年时期对爱的缺失更使她对人生的悲凉深有感悟。本文试从《生死扬》和《呼兰河传》去展现童年经验所给予萧红的创作激情。  相似文献   

2.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坛的女作家,她的一生颠沛流离,饱受着孤独、寂寞和痛苦,这种体验对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童年时期对爱的缺失更使她对人生的悲凉深有感悟.本文试从<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去展现童年经验所给予萧红的创作激情.  相似文献   

3.
萧红是一位自我体验型的作家,不幸的人生经历给她的创作带来很大影响。本文主要从儿童视角分析童年体验对于萧红创作的影响,从她经历的缺失性体验和丰富性体验两大方面对萧红作品进行梳理,我们会发现萧红将自己的童年体验艺术地转化在作品中,进一步体现爱的缺失,抒发内心的苦闷与孤寂,使她追忆童年,寻找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4.
童年是人生旅程的第一站,它常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某种底色。童年的悲惨与不幸往往会构成一个人对童年的缺失性体验,这种体验对作家的创作影响深远。本文试图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讨论婚姻与爱情缺失性体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的文学作品里,童年缺失母爱的体验和特殊的成长经历,是一个挥之不去的话题。她以独特的视角和技巧,在作品中颠覆着母亲的慈爱形象、流露着母爱的缺失对子女一生的影响,并以细腻的笔法在不同作品中诉说着这种缺失,以及隐藏在母爱缺失背后的复杂人性。  相似文献   

6.
作家的童年体验是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的动力与主导审美基调的来源.张爱玲的创作与童年缺失性体验有很大的关系--童年安全感缺乏,形成她作品的荒凉色调;与父母爱的分离伤害,造成她创作的焦虑性书写.不论是她的个人生活还是文学创作,都满含着爱恨交织的情绪.  相似文献   

7.
夏目漱石的文学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个现象:主人公都设定在父母亲缺失或者淡漠的亲情观里。这与夏目漱石自身缺少关爱的童年,以及对家庭的理解、对亲情的具体体验密不可分。通过解读这种亲情观,可以更好地把握夏目漱石文学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的童年时代失爱于父母,青年时代失意于爱情,正是这种缺失性的人生体验使得她作品中的家庭总是残缺不全的。这些人生体验不仅对张爱玲的作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奠定了张爱玲一生的悲观情绪,使她的作品始终弥漫着浓郁的孤独气氛。  相似文献   

9.
赵方瑜 《海外英语》2013,(3X):201-202
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西方最著名的女作家,她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现对她的《又来了,爱情》进行解读,在这部小说中她坚持了一贯的人道主义关怀,诠释了老年女性为社会所忽视的感情生活。  相似文献   

10.
王安忆个人几十年的人生体验对她的创作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忧伤的童年体验、青涩的成长经历是其创作的源泉和表现内容。将王安忆在小说中对少女童年、少年、青年阶段成长经历的书写与其个人经历相结合,可以发现王安忆对少女精神成长的书写带有浓厚的自传体色彩。  相似文献   

11.
肥沃的黑土地文化滋养了迟子建的创作,为她提供了必要的艺术质素。童年诗化般的记忆,北国自然生命力的穿透,人生的辛酸体验与故乡历史的苦难经历在她的妙笔下得到善意的重构。死、生态自然、神灵、动物在她的文笔下彰显着浓韵地域气息的历史文化并得到很好的调解。她以一颗善感的心对残缺命运的温情叙述,能够从死亡中捕捉一份温馨,对处于彼岸世界的动植物予以人道的关怀,以寻求精神上的慰藉,消解物质主义带来的无情戕害和侵袭,以期表达人的终极价值和追求。  相似文献   

12.
萧红在创作时喜欢运用儿童视角,她对这种视角的偏爱和成功运用,是与她的个性、童年情结和艺术创造性分不开的。纯真、善良的个性品质,深刻、鲜活的童年记忆,真切、细腻的童年体验,构成她儿童视角文学创作的深层动因,也是她的作品独具魅力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3.
杨丽华 《文教资料》2011,(22):17-18
童年时亲生父母之爱的缺失,使得路遥对亲情格外重视,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对女儿的宠爱,为了女儿,宁愿自己受苦,也不离婚;在文学作品中则表现为对浓浓亲情的刻画,路遥所有的作品中,孩子都能得到父母的关爱。在文学创作中,这是作家补偿心理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文学创作的题材是丰富多样的。我们传统的文艺理论教材一般都认为:文学创作的源泉来源于社会生活,来源于作家对生活的亲身体验.的确,没有社会生活就没有文学,没有作家对生活的亲身体验,文学创作也很难成功.但是,在作家的亲身经历中,有一段生活——童年经验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却是至关重要的,它有时直接进入作家的创作,有时则间接地影响作家的创作,并且常常影响到作家一生的创作倾向,创作基调,创作风格及价值取向,对于这一问题,我们传统的文艺理论却很少涉及.  相似文献   

15.
弗洛伊德认为,童年生活影响人的一生。童年记忆常常成为作家笔下的创作素材,因为它萦绕于心,挥之不去。小麦就是一个在我的童年记忆中挥之不去的人物。她住在我姥姥家旁边的院子,是个要来的孩子,她的养父母不能生育,很大年纪了,从外村过继了她。我的记忆中,她不是很快乐,她的养母经常打她,我在姥姥家听得到她的哭声。  相似文献   

16.
王安忆创作的一系列上海题材小说的特征表现为对上海市民日常生活意识的凸现。而王安忆创作之前的艺术体验,尤其是她的童年体验、孤独体验对王安忆的日常生活意识的形成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萧红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女作家,在她短短不到十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能得到鲁迅、茅盾等文学大家的关注,并为后世留下了<生死场>、<呼兰河传>等一批优秀的作品,其价值不容小视.萧红的一生充满了坎坷,童年的生活和长期的漂泊使她对故园逾加思念,影响了她的整个创作,形成了萧红独特的"故园情结".  相似文献   

18.
台湾作家桂文亚是当今海峡两岸儿童散文创作的重要代表。她的校园散文借用了小说的叙事技巧,着力于建构自我人物形象,在保持儿童本色的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她自觉的“社会性”意识,并南此带给校园散文理趣之美、人性之美和真善之美,使作品更具感染力。这是桂文亚少儿散文创作的风格,也体现出桂文亚对其童年的透视和对少儿的人文关怀之情。  相似文献   

19.
申忠 《甘肃教育》2011,(13):28-28
一、农村学校寄宿生的现状 1.家庭教育缺失。一是亲情缺失。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而其子女又不能随父母进城就学,使得农村留守儿童不断增多,留守儿童与父母不能团聚,他们成长期间缺失亲情的抚慰与关怀。  相似文献   

20.
萧红小说的创作曾长期在她熟悉的乡土生活与她不甚熟悉的政治生活之间摆动着,游弋在社会关怀与内心需求两种创作动力的冲突之间。在她的创作中,往往是疏离社会关怀而源自内心需求的作品更能体现她的艺术才华和天分。但作家在艺术个性充分实现的过程中长期彷徨不定,浪费了很多才华和精力,留下了诸多遗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