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恩来"和合协力"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相结合的产物。其内涵十分丰富,主要表现在求同存异、和衷共济、修已安人、顾全大局、民主决策、尽人所长等方面。周恩来"和合协力"的人文精神对当代人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和合学是时代精神的召唤,是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和中国文化的生命智慧,也是回应人类所面临的三大挑战(价值理念的挑战、西方文明的挑战、现代化转型的挑战)的最佳的文化选择。它能合理地、道德地、审美地解决人类面临的五大冲突(生态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文明危机),而且能创造性地解决中西文化的价值和合,以及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使中国文化以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3.
中原文化人文精神鲜明的价值观,能有力地凝聚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其强大持久的生命力,经过积极创造转化,必能成为当前中国社会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作出不可替代的独特贡献。中原文化人文精神中的民主观念、自然、自由、女权观念则具有较多的现代内涵,对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创建具有不可多得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两千多年来,无论在界定人与自然还是人与社会,乃至对外关系层面,“和合”文化都规导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至今仍对我国的内政外交及纷繁复杂的世界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承认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促进新事物的产生。在和合思想的影响下,教学生活中有望生成和合教学文化,它具有尊重差异性、相互融合性、追求整体性、动态生成性的特征。建构和合教学文化的主体是教学文化共同体,它包括教师文化共同体、学生文化共同体、师生合作文化共同体、教学管理文化共同体。要顺利建构和合教学文化共同体需要正确处理教学文化环境和教学文化主体之间的关系,需要改革控制性的教学管理方式,生成人文性的教学管理方式,也需要巧妙地采用共差发展的策略与合作建构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论“知行合一,协力争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神是社会意识的最高层面,贵阳城市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区域化、具体化、特殊化和个别化的典型案例,是具有时间原发性和空间原创性的思想传统和地域文化,是伴随着民族兴衰、时空延伸而不断损益的反映一个民族相对稳定的本质特征、核心价值和心灵支柱。中共贵阳市委把“知行合一,协力争先”作为贵阳精神来加以培养,有着充分的学理依据。知与行的关系,需要作一历史考察,孔子对“知”有多方面的论述,从孔子到王阳明,知行关系展开为若干方面,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则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最终完成了他的理论建构。“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知行合一”、“协力”、“争先”、“同心”与“协力”、“协力”与“争先”等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论述,得出结论认为:“知行合一,‘协力争先”作为贵阳精神,它是一种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种人格操守和精神境界,是做人的道德准则和具体的处世原则,是人们实现其价值目标的方法论原则,是人们行动的指针和催人奋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知行合一”与“协力争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一样,要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立志亦即"争先"是前提,"协力"即内部同心同德,对外互相学习是保证,而"知行合一"既是方法,也是标准。  相似文献   

8.
"和合"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价值取向.从"和合"文化的主要内容看,其旨在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民族与民族及个体身与心之间的关系,促进和谐统一.这与当今思想政治教育高度契合."和合"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它对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改善人们的行为模式、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伟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宋明理学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有其自身的不足,但其提出的一些思想命题如“存天理,灭人欲”、“格物穷理”、“天人合一”等对现代社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摒弃其不合理因素的前提下,探究其值得我们学习和提倡的某些人文精神,从中可以得出一些有益于当今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包含着许多深邃的天人和谐观、人本观、生态道德观等内容,它们分别体现了现代社会所崇尚的人文精神、道德理性、人格追求、和合理想。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现代管理可以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和借鉴。弘扬“和合”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是现代管理的至高追求。打开和合思想的文化宝库,现代管理可以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和合”思想内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在教学领域,它的中性智慧可以消解教学文化间的冲突,生成“和合教学文化”。“和合教学文化”是一种整体性、尊重差异、和而不同、和合相生的教学生活方式。建构“和合教学文化”应遵循以下路径:保持工具理性、价值理性与非理性的和谐均衡;促进多元教学文化的碰撞、“和合”与超越;实现自然世界、生活世界和生命世界的文化融合;建设开放圆融的教学文化生态系统。教学主体只有对“和合教学文化”建构路径深刻地理解并付诸实践,才能在“和合教学文化”的生成中过美好的教学生活。  相似文献   

12.
刘洁 《江苏高教》2007,(3):129-131
师德建设除需要严格有效的制度保证外,最根本的还在于个人内在修养的提高,而提高内在修养,最重要的就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塑造。但当前高校教师的人文精神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教师人文精神的失落必然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重塑教师的人文精神对当代中国的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周恩来在社会实践中,对于人民群众生活的热切关注,对于他人的人格和尊严的维护,对于人的生命的价值的高度重视,对于人类理想状态的追求和期待,构成了他整个人文价值的系统。这对于我们推进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培育先进文化的环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五经》等古代文献中就已经具有丰富的和合价值理念,使得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家普遍认为上古三代便是和合的社会时代,而经由夏商周再到春秋战国,便是一个退化的过程。但是笔者认为,《五经》等文献中的和合思想与当时的社会、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当时社会并不具有和合价值理想的现实性存在,仅仅是提供了人们创造性地构想出和合观念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5.
人文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中华传统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天人合一、民惟邦本的思想境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在新时代,中华传统人文精神仍具有不可磨灭的时代价值,理应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一以贯之的根本精神。对这一根本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它的丰富内涵、它的扭曲和变形以及现实问题进行了宏观鸟瞰式的回眸、考察、探究、批判与反思。  相似文献   

17.
民族、国家都有人文精神,并且依赖人文精神去创造文明和文化。我国在建国后历经传统与现代的快速融合,人文精神在不同程度上出现混乱。需要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加强爱国主义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等路径着手构建新时期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8.
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核心所在,它在今天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十分重要的价值。课堂教学具有丰富的人文性质,充满浓厚的人文气息。弘扬课堂教学人文精神的策略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19.
教学“和合”性与“和合”性教学是基于中国优良传统“和合”思想而构建起的特色教学论体系,也是符合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人的生命与智慧和谐发展为依归的教学追求。教学“和合”性内隐着师生共存走向共鸣与共情、生生共处走向共商与共话、资源共用走向共济与共享、情境共建走向共识与共赏、身心共治走向共悦与共长等“五共”表征。“和合”性教学外显为教学主体的平等性、教学内容的整合性、教学方法的多元性、教学评价的综合性、教学情境的开放性。“和合”性教学实践需要创建“和生”生命课堂、构筑“和爱”素养课堂、重建“和谐”生态课堂、打造“和达”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20.
数学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理论形式和总的特征。数学交流中融合“和合文化”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能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个人潜能,发挥所有学生个体的智慧与长处,学思并进,为数学教学带来高效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