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宋代孟子的升格运动中,对《孟子》的非议也延绵不绝,而苏轼则与众不同,他既有“疑孟”、“非孟”的思想,又有“尊孟”的言论。苏轼正是以其“扬弃”的精神对待孟子其人其书,用以建构自己的思想大厦。  相似文献   

2.
一、现状分析陶行知先生形象地概括“问题”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宋代学者朱熹也曾说过: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数学作为学生思维的体  相似文献   

3.
孟学思想是韩愈儒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尊孟与非孟是韩愈孟学思想的一体两面。其孟学思想不仅是孟学转型的开端,也是论“道统”、重“心性”的宋学的重要思想课题,更是宋代“四书”得以升格集结的重要推动力量。概而言之,韩愈的孟学思想是探讨“唐宋儒学转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系统地了解韩愈经学思想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4.
读书贵在有疑,其中的道理古人早有揭示。宋代陆九渊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宋代另一位学者张载也说过:“在有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认为,把一切学问都看得很容易,而自己觉得没什么可疑的人,一定是未曾学习的人,因为未曾学,虽有疑难也不知道。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相似文献   

5.
“学贵有疑”,古人多有论述。宋代大儒朱熹就曾说:“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更是精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另一学者张载也讲过:“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  相似文献   

6.
郭德好 《现代语文》2006,(12):29-30
一“天人合一”的命题是宋代理学家张载第一次明确提出来的:“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说.系辞下》)《张子正蒙》鲜明而深刻地表现了张载“天人合一”的思想。与之同时的儒学大师二程亦认为“人与天地一物也”。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渊源,很多学者都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儒家的传统,源于思孟学派。的确,“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中的一根主线,贯穿始终。由《中庸》可见子思“天人合一”思想之端倪:“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孟…  相似文献   

7.
于超 《学科教育》2013,(4):114-121
孟子和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从表面上看,孟、荀思想存在很大差异:在天道观方面,孟子主张“天人合一”的人格天道,荀子主张“天人相分”的自然天道;关于人性的认识中,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在政治观上,孟子主张重王抑霸,荀子主张王霸兼用。但是,孟、荀的思想实质上同宗同源,从根本上是相近的。孟、荀以其整体论的方法论为指导建构教育思想体系,将其教育哲学思想与其哲学、政治思想紧密相连的同时,整个教育思想体系浑然一体。孟、荀始终坚守仁义,重视教育,强调教育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既倡导教育以人为目的,又强调教育的社会目的:以人为工具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8.
读书贵在有疑 ,其中的道理古人早有揭示。宋代陆九渊说过 :“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宋代另一位学者张载也说过 :“在有疑而不疑者 ,不曾学 ,学则须疑。”张载认为 ,把一切学问都看得很容易 ,而自己觉得没什么可疑的人 ,一定是未曾学习的人 ,因为未曾学 ,虽有疑难也不知道。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疑 ,乃学之端 ,思之始。心理学告诉我们 ,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 ,问题的起点是“疑”。疑 ,最容易引起定向反映———探究反映 ,有了这种反映 ,就会积极思维 ,努力探求 ,进而获得真知。思维从问题开始 ,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有疑和解…  相似文献   

9.
20世纪40年代,陈寅恪为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所作序中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即“造极说”)从20世纪末迄今二十余年,被越来越多的宋代历史、宋代文学、宋代思想研究者所接受。陈寅恪对宋代文化的尊崇,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晚清民初汉宋学之争中的宋学倾向,陈寅恪对宋代史学的推崇,华夏民族本位文化的指向,陈寅恪中国文化整体视域中的宋代文化。由此可以得出两点认识:一是陈寅恪先生当年发表“造极说”有着特殊的语境,因此不宜简单地用陈寅恪先生指称宋代学术思想(主要是程朱理学)之“造极”来涵盖包括文物制度在内的宋代整体文化发展水平,更不宜作为夸耀宋代整体文化发达的一种标签。二是陈寅恪等学者身处救亡的历史大背景,强调华夏民族的单一性、独尊儒家文化的学说思想,是当时时代条件使然。就其尊崇气节和提倡纲常理论的出发点来说,实际上与辛亥革命之后仁人志士寻找救国理论相仿佛,即“希望以学术趋向转移人心治道世局的良苦用心”。故不能以此厚非陈寅恪。  相似文献   

10.
“学贵有疑”,古人多有论述。宋代大儒朱熹就曾说:“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更是精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为什么要有疑,怎样从无疑到有疑,却没有详尽的论述。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局限:经验感悟,微言大义,而缺乏详尽的推理和论证,更缺乏实证和操作之途径的探索。疑,即问题,困惑。而“问题”一词,“能指”十分丰富:有缺陷、毛病、弊端,我们可以说有“问题”;有困惑,不解之处可以说有“问题”;有麻烦、危险,亦可以说有“问题”。疑,应理解为认…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这话强调的是“疑”和“思”的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 .“学”必须建筑在“思”的基础之上 ,而“思”又必须依赖于“疑”,由此可见“疑”的重要作用 .明代学者陈献章对此说得更为透彻 ,他说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疑者 ,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 .”陈献章的这个观点很有道理 ,因为“疑”实际上就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 ,只有有了“疑”,才能去分析、探求 ,以至于最后释“疑”.因此 ,成功地创设情景 ,合理设疑、质疑、激疑、释疑 ,不断促使学生强烈的需要和动机 ,不断给学生思维的契机 …  相似文献   

12.
对古书疑伪活动的省思与疑古辨伪活动一起,辩证地完成了对古书的第一次反思。在古书疑伪活动的刺激下,古书体例研究作为回应古书疑伪活动的核心问题被提出,进而将对古书的这次反思带向更广阔、更深邃的思考层面。除来自“古史辨”内部的省思外,已有学者较早注意到了古书体例与古书辨伪的关系问题,并以传统的校雠学为资源展开论列,孙德谦、刘成忻、余嘉锡等学者为其代表。  相似文献   

13.
刘禹锡的文学思想与韩愈、柳宗元有着明显不同 ,他认为 ,优秀的文学作品为是作者居高位时所就 ,反对韩愈等人的“明道”思想 ,并出于实用性的考虑 ,对骈文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因此而引来韩愈等人的不理解。除此之外 ,刘禹锡与韩、柳等人思想信仰亦不同 ,韩、柳重视孔、孟“仁政”的社会理想 ,并受孔、孟思想及人格的影响 ,而刘禹锡则对儒学真谛缺乏应有的认识 ,因此缺乏深沉的忧患意识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相似文献   

14.
《庄子》直指心源的哲理和浓厚的宗教意趣,为道教学者的修仙理论提供了思想武器。《庄子》书中的神人、至人思想被道教进一步发挥,其对心性论的探讨影响了道教的发展,促使了内丹教的进一步发展。道教学者陈景元概括出“中正为宗”为庄子思想的特征,反映了宋代儒学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学习、思考、表达、创造?近几年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吸取并消化较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笔者构建了“疑、思、辩、结、延”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用它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现把它介绍给大家。一、疑疑,即对所接触的新知识有所疑问。宋代大学问家程颐说过:“学则须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学生要想在学习上有所长进,必须对所学内容有所疑问,只有有了疑问,才会思考。比如:在教《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时,我就引导学生从课题、文章出处、…  相似文献   

16.
对现成的结论、权威的说法产生疑问,并引发思考,进而辩伪去妄发现真理。这在学习中、研究中是一种十分可贵的品质,可以说,人类发展史上许多重大发现、发明,都始于“疑”。哥白尼对开普勒的地心说产生了“疑”,创立了“日心说”;“挂灯摇摆幅度不论大小,所用时间为何都是一个样?”这个“疑”,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原理。清代学者戴震六岁读《大学章句》便问老师:《大学》是周朝时的书,而朱熹是宋代人,他怎么能知道一千多年前作者的意思呢?古人是很重视、推崇学有所疑的。宋人张载曾说过:“读书贵有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相似文献   

17.
《大学》、《中庸》自宋列入四书以来,从未间断过对它们的理解与争论。郭店楚简出土之前,学者们通常把宋代“心性”之学的架构追溯到孟子。从学理逻辑的内部发展来说,宋儒赋予早期儒家“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学术谱系基本是可信的;但是惜其为时空所限,如陆九渊之大儒也对子思诸儒语焉不详。随着郭店简、上博简文作为“孔-孟”之间产物的看法得到了学界愈多的共识,两类文本所揭示的思想性格也为我们更好地解决学、庸诸谜提供了一扇崭新的视窗,开辟出考证《大学》与《中庸》的血脉关联(包括历史时序问题)的新途径。学、庸引诗与用诗的材料也极具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庄子》直指心源的哲理和浓厚的宗教意趣,为道教学者的修仙理论提供了思想武器。《庄子》书中的神人、至人思想被道教进一步发挥,其对心性论的探讨影响了道教的发展,促使了内丹教的进一步发展,尤以道教学者陈景元概括出的“中正为宗”的庄子思想的特征,反映了宋代儒学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蔡建亮 《新疆教育》2012,(20):159-159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学生在学习中如果感到没有疑难,就不会有求知的欲望。读书有所疑,方能有所思;读有所思,方能读有所得。宋代朱喜所说的“读书无疑者,要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为长进”就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20.
宋词所表现的宋代女性观念之历史文化审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宋代化表现出一种“人的解放”的体精神。这种“人的解放”,事实上包括妇女的解放在内。宋代女女解放的评价视角,大抵可分两个方面:一是男性世界之妇女观发生了质的改变;二是女性独立人格意识的觉醒。宋词以写艳情为主,以表现女性世界和女性生活为主要题材,乃是时代化赋予的使命。宋词中普遍地表现出同情女性、理解女性,对女性以独立人格、主体价值的认识和人道的关怀,正是这种社会化思潮的折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