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垮掉的一代”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次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美国评论家约翰·霍尔姆斯说:一垮掉’这个词不只是令人厌烦、疲惫、困顿、不安,还意味着被驱使、用完、消耗、利用、精疲力竭,一种回归到最原始自然的直觉或意识时的感觉。简言之,它意味着他们情愿以一种并不耸人听闻的姿态驱使自己陷入困境”。“垮掉的一代”文学不仅仅涉及到20世纪50年代一部分美国青年的生活经历、精神创痛、思想心态,更重要的是,它从一个侧面考察了美国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典范” ,[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通过比较分析“垮掉一代”产生的历史背景、产生原因、主要特点、表现方式等,对于它误解的主要原因是表象的误导和认识的不够深入。“垮掉一代”的极端行为是他们对社会的批判和抗议,是其进行精神探索的特殊方式;同时“垮掉”的译法容易影响人们对它的正确理解;“垮掉一代”的作品有其独特的借鉴之处;“垮掉一代”是一直存在并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重新解读作为文化思潮的"垮掉一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垮掉一代”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的学流派,被奉为“后现代主义”学的先驱和嬉皮运动的鼻祖,也是受到毁誉最多的反化群体之一。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解读作为化思潮的“垮掉一代”,对理解当代美国和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化和社会生活,具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4.
"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在美国的一个作家群体,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文学流派——"垮掉派文学"。"The Beat Generation"在翻译成中文时除了被译作"垮掉的一代",还被译作"疲惫的一代",显然,前一种翻译更为大众所熟知。但相比后一种翻译,"垮掉的一代"存在着明显的误读。该文将从文学和文化角度对"The Beat Generation"的中文翻译"垮掉的一代"的翻译误读进行讨论与分析,并尝试还原它的本真意义。  相似文献   

5.
激情的反叛     
《在路上》中的“垮掉”分子们横穿美国,迷恋性爱、爵士乐、酒精、大麻,行为怪诞,寻欢作乐,疯狂至极。他们以此狂放行为来追求感官满足,从而使自己超越压抑个性和人类本能的社会。本文着重分析了“垮掉”分子典型狄安对性爱的迷恋以及对婚姻的态度,指出正是这两种东西使“垮掉”分子们感觉到自己拥有独立的个性、顽强地生存于循规蹈矩的市侩的边缘。  相似文献   

6.
“老派美国”与“垮掉份子”的对立和冲突,是“垮掉派”通过他们的文学来刻意塑造的。“垮掉派”的自我是形象建构和身份认同的产物,建立在对于“它者”的想象以及主体与它者的复杂关系中。  相似文献   

7.
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垮掉的一代在美国乃至西方文学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也是历来饱受争议的一个流派.《在路上》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作家杰克·凯鲁亚克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评论界对这部作品褒贬不一.文章以“禅”作为切入点,从一个独特视角,对这部作品进行全新解读.通过层层剖析,得出“垮掉一代,从未垮掉”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田建国 《成才之路》2010,(8):I0002-I0002
对“80后”青年一代,一些社会舆论评价为“叛逆的一代”“迷茫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政治冷漠的一代”等。然而.通过2008年的汶川地震、奥运志愿,我们深深感到他们是有担当的一代。值得信赖的一代,大有希望的一代。这些年高校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持续发生可喜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垮掉的一代”是指美国特定的历史时期,即20世纪50和60年代所出现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社会现象。其代表人物是一群处于社会边缘的年轻人,他们对现实不满,以消极的方式(酗酒、吸毒、群居等)表达自己的反抗,同时寻求一种具有浪漫或颓废色调的原始生存方式。“垮掉的一代”于50年代起在美国文坛上开始出现,其主要人物和代表作品在小说方面有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巴勒斯的《裸露的午餐》,塞尔比的《布鲁克林的最后出口》等。诗歌方面,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50年代,“垮掉的一代”文学与文化运动在麦卡锡主义横行美国之际勃然兴起。在麦卡锡主义语境中,垮掉派文学有着一种绝不同流合污的背反性精神诉求。为了中和垮掉派文学所特有的反叛精神,好莱坞影视改编采取的是同化性收编策略。而美国新电影小组则采用直接呈现的策略,倡导消解麦卡锡主义话语霸权,进而打造凸显那些受到美国当局打压的边缘人群另类而真切的生命体验的独立电影。垮掉派这种绝不同流合污的背反精神,业已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各项背反运动不断回望的主要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11.
丁宁 《文学教育(上)》2008,(24):104-105
在美国现代文学中,“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个流派代表着一种真正地道的美国文学。它所代表的是开放的人生,是欢畅、没有过多道德和文化禁忌约束的自我表达。诗人艾伦·金斯堡是“垮掉的一代”的核心人物。确立他在美国文学上的地位的两篇诗作,一是《嚎叫》,另一篇便是《祈祷》。  相似文献   

12.
"垮掉的一代",是1950年代反主流文化重要的文学表现和文学流派。当时许多的美国青年,蔑视传统观念并以奇装异服、厌学弃业、浪迹底层社会等"脱俗"方式来表达抗议。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和精神领袖,杰克.凯鲁亚克创造的"生活实录"小说和"自动写作法",真实地写照出这样的文化影响,在人本性、导向性、批判性、创新性和写作的技术性等与小说创作的文化特征相关的几乎所有范畴,作了深刻的反映和全方位的审美传达,从而体现了"垮掉"文学独具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路上》是美国小说家克鲁亚克的代表作。二战后此书被美国青年奉为“生活教科书”,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受到众多学者的研究。对小说文本进行解构主义解读,将进一步说明这部作品作为“垮掉的一代”的宣言书的地位,并揭示出50年代的美国垮掉派对美国传统和权威的反抗以及他们放荡不羁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当一些人乐此不疲地沉浸在对“90后”评头论足、横加指责的时候,似乎忘掉了类似于“90后是垮掉的一代”的评论也曾落在“70后”“80后”的身上!  相似文献   

15.
我们曾经有人用“享乐的一代”、“迷茫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来描述“80后”的青年。然而,从抗击雨雪灾害,到反对“藏独”分裂,从护卫奥运圣火传递,到四川抗震救灾,“80后”一代在以他们的实际行动改变我们的看法。正确分析“80后”一代青年思想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应该把他们放到时代发展的背景坐标下观察评判。这一代青年,是伴随改革开放进程成长的一代。他们是改革开放压力的承受者,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亲历者,改革开放成果的受益者。他们是由个体本位走向社会本位,由独自享受走向同甘共苦,由自我中心走向自觉担当的一代青年。  相似文献   

16.
《上海教育》2007,(4A):2-3
在谈到最近一些舆论认为“80后”是垮掉的一代这个问题时,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说一代不如一代,是九斤老太!”[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寒山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他的诗歌可以说与中国唐朝文学诗歌的传统格格不入,在中国唐朝时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和推崇。然而,寒山诗歌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漂洋过海,在欧美国家的沃土上深深地扎下根来,受到美国"垮掉的一代"的年轻人的欢迎。本文试图从寒山本人的生活经历、人物性格,寒山诗歌的诗体风格、诗话传统,以及欧美人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探讨,得出寒山诗歌在异国他乡受欢迎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试析《在路上》作品中“垮掉一代”的精神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垮掉的一代"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场文学、文化、社会运动。本文通过分析"垮掉一代"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结合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路上》,来试图阐释"垮掉一代"在疯狂外表下的真实精神追求,并探究它所与美国历史上追求个人价值和个性自由这一精神传统的一脉相承关系。  相似文献   

19.
孤立主义和扩张主义是在美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却又貌似迥蒸发量的两项重要外交政策。本文从美国历史、文化背景入手。通过对二者的分析和比较。得出它们是受“天赋使命”现和务实精神这两种美国传统文化影响,在特定历史时期为追求最大程度的国家利益而采取的不同手段的外交政策。同时揭示出二者相互渗透,互为作用共同服务于美国国家利益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在路上》中"垮掉的一代"。认为小说反映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青年人不安于传统、逃避现实、追寻刺激的生活方式、崇尚自然的精神状态。主人公多次横穿美国大陆时所走的路正是"垮掉的一代"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