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易》贲卦中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首先,事物经过文饰可以更美;其次,文饰需要有一个限度,朴素与自然应该是文饰的最高境界;最后,贲卦卦爻的层层推进,也显示了美由淡而浓而淡、由质而文而质的变化过程,这就为美的历程指明了方向。美的历程基本上沿着贲卦指引的方向前进,虽然几经曲折,但最终还是得以实现并走向深入,这是贲卦对美学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对于“孟贲”一词的解释,颜师古在《汉书》中的注认为“孟贲”是古代的“勇力士”.《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是:战国时勇士.实际上,“孟贲”本写作“孟奔”,表示最勇敢的勇士,是古代对男子的一种美称.  相似文献   

3.
“绘事后素”典出《周礼·考工记》:“凡画繢之事,后素功”,是古代一种普遍的绘画工艺规范。《论语·八佾》中,子夏问诗,孔子以“绘事后素”为喻言礼,古人注释多以“先素质”或“后素功”为争论的焦点,并未对“素”做出清晰且详致的解析。通过对先秦绘画工艺中“素功”的考证以及相关文本具体语境的分析可知,“素功”实为用“极色(传统多用黑、白两色)”点、勒、勾、描,以修整画面的一种手法。孔子以“素”喻“礼”,指出“仁”是“礼”的核心内容,“礼”是“仁”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4.
王卫 《教育评论》2014,(4):110-113
文章以孔子"绘事后素"审美言论为论据,通过对"绘事后素"的源考及其美学涵义的挖掘,结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当代艺术作品的案例研究,讨论当代雕塑的审美原则、"文"与"质"的结合、精神内涵等问题,反思、挖掘本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对当代艺术教育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朱熹和郑玄为代表的两派对《论语》中“绘事后素”之“后素”在解读上截然对立。前者解“素”为“粉地”,名词,解“后素”为“后于素”,即布好粉地然后在上面作画;后者解“素”为“以素粉勾勒”,动词,解“后素”为“后素之”,即绘画中“布完众色之后以素粉分布其间”。二者均没有充分关注孔子“起予者商也”之内涵,亦没有将“绘事后素”之语义与整个对话语境结合起来加以审视。基于对《论语》“绘事后素”章节文本结构的逻辑分析,从对话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参悟双方意图,推敲其“言外之意”,认为占据学术主流的“朱派”观点理据不足,“郑派”则对“后素”的本义作出了准确判断,惜乎对“素以为绚兮”的解释仍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6.
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因译介<易经>而蜚声国际汉学界,他终其一生向西方推介中国文化,试图融汇中西文明,试图在古老的中国文化里寻求医治业已堕落西方文化.<<易经>中的中国艺术精神>就是这种努力的结晶.他指出艺术创作的过程是"灵"与"魂"的交融,"道"是中国艺术创作的基石,只表现"道"的"白贲"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他指出以"道"为核心的中国艺术精神正是医治堕落西方文化的良方.  相似文献   

7.
“贲饰之道”深远而至美,具有一定的哲学思辨,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形式和内容相当于《贲卦》中的“文质”关系,即实施初期,突“质”弱“文”,慢慢求索;实施中期,“质”本存在,“文”饰极致;实施后期,“饰极返素”,“文质”相称,课程思政“无为而无不为”,内容形式浑然一体。基于此,概述了《贲卦》和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分析了《贲卦》与课程思政的内在关联,探究了“贲饰之道”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以便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  相似文献   

8.
“绘事后素”继承了《周易》“贲”卦中朴素美的传统思想,但不拘泥于此而是进行了重大发展。文质关系应当相互融合、和谐统一,达到“文质彬彬”最高境界的美。“绘事”与“素”和谐统一,二者是一致的,这正充分符合孔子“和”的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9.
10.
单辉 《文教资料》2005,(23):69-70
“绘事后素”具有多重阐释功能,历来为后人所疑议。文章从解释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发掘出以“礼”为核心,因“文”以释“礼”的“文质”观念。“绘事后素”实为中国古典解释学之经典范例。  相似文献   

11.
无论学生应该发展怎样的核心素养,都会对语文教学提出相应的要求,而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素养。素养是一种修习及养成的良好习惯所表现出来的质态,也就是,素养主要跟习惯有关。然而当下,无论是阅读课堂教学,还是课外阅读指导,对阅读习惯培养的理解还很不到位。阅读素养的形成其实是各种阅读习惯"绘事后素"的结果。这就需要阅读课堂能逐渐侧重对各种阅读方法的修习并养成习惯;课外阅读指导要从传统的模式转向帮助学生养成闲适性阅读的习惯;最后还要能给学生丰富的语文生活提供支持,帮助他们从象牙塔式的运用阅读转向养成在生活中主动运用阅读的习惯。  相似文献   

12.
沈宁波 《文教资料》2009,(27):84-85
"绘事后素"这一论题所蕴舍的"后于素"与"达于素"的意义指向具有丰富的艺术蕴含."绘事后于素",要有良好的媒介质地才可作画,绘画毕竟以写形为基础.因此要正确处理好构图与设色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绘事后素"出自《论语·八佾》子夏与孔子论诗,后世对其有多种阐释。文章立足于前人研究成果,进一步探究"绘事后素"的本义,并结合孔子的诗教、礼教思想,分析其蕴含的中和美及其当代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绘事后素”的意义指向及其在画论中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其实这一命题含有“后于素”与“达于素”的两种意义指向,并且在绘画理论中有着深刻的表现,产生了新的问题视阈并完成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生命的化妆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论语·八佾》曾看过京剧。剧中人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戏子的真面目被隐没在重重浓墨,重彩之后,看得到故事,看不到真实。平日里,有很多人偏爱化妆,用重重脂粉堆砌出一个完美的自我,然后把它应用到生活中,  相似文献   

16.
"绘事后素"的思想传介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记孔子与子夏谈诗 ,以“绘事后素”为喻 ,在对话中完成了对儒家诗礼相成、质文并重的诗学思想的阐释 ,超越了原来话语本身的言说 ,启发了我们对相互开放、相互接受的对话的建构意义和思想传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绘事后素”是先秦儒家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也和美术制作的工艺材料程序有关。“绘事后素”与“绘事后素”的文字出处不同,具体所指也有差异,本文试图就此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7的乘法口诀”我教过几次,每次在自编与熟记口诀后,都要设计一些应用性练习让学生巩固认识,但无非是一些诸如“一个小朋友做7朵纸花,5个小朋友一共做多少朵”“一个盘子里有7个桃子,4个盘子里一共有多少个桃子”之类的题目。数学教学的理念始终跳不出巩固训练的套路,学生已经对这些每节课都会遭遇的人为编造、情境雷同的“生活题”产生了“感觉疲倦”。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分析传统款题的构成与作用,结合中国传统设计中的“绘事后素”思想,阐述了传统书画鉴藏款印对原作品的影响,并从鉴藏款印对单方落款形式作品、短题作品、方题落款作品、长题落款作品、无题落款作品的影响几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20.
张文 《江西教育》2015,(8):36-37
在教学中,当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感觉不再困难时,我们的课堂教学才算成功了.特级教师贲友林执教的苏教版《数学》“间隔排列”一课时,以睿智而大气的教学风格,带着大家一起思考、实践,寻找课堂中的快乐,让人受益匪浅.片段一 引领——见力度新课伊始,教师请一名学生上黑板完成听写活动,依次画圆、画三角形(3个圆和3个三角形).师:是圆多还是三角形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