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龙无疑是个孤独的英雄,也是一个怪才,古龙作品显现着明显的男权特色,他有着一颗男人的心和一个英雄的梦想。  相似文献   

2.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一个永远的话题,它有着永远的谜吸引人去破解.以“原型”理论解构《老人与海》,我们直觉到,文本字里行间弥漫了一种由远古而生成的英雄意识,而且是更深层的英雄孤独意识和永不言败、永不服输的精神狂欢意识.  相似文献   

3.
黄强 《文教资料》2008,(19):18-20
荷马时代的英雄追求崇高的荣誉,为了英雄的荣誉放弃享受、放弃责任甚至放弃自己珍贵的生命,这是现代人所不能理解的荣誉观念和精神世界.荷马的<伊利亚特>是解读希腊英雄荣誉观的经典之作.在荷马时代要想成为一位高尚的英雄,首先要有纯正的血统,以荣誉的光环成为众人膜拜的王者;其次要有坚韧的勇力以夺取战场上胜利的荣耀;还要有过人的智慧才能在口锋交战时获得智圣的荣耀.而成为高尚的英雄更要为荣誉而战,因为他们必须要捍卫得之不易的名誉,不断夺取更强大的荣耀;他们也只有以自爱的名义用无限的荣耀填满孤独的心灵.  相似文献   

4.
在海明威的名作《老人与海》中,主人翁圣地亚哥被诸多研究者以"硬汉英雄"形象来解读。作者认为这个形象并不具普世价值,个人的精神坚持不足以冠以英雄称谓,并且这种精神抗争是被动的,它源自人生的无奈、孤独与失落。主人公的努力挣扎只为想在生命尽头的前夕挽回尊严,但却无果而终。通过破除英雄解读的迷恋,透视主人翁失落的挣扎,读者才能更深刻体会海明威对人生的辛酸感慨与孤单心境。  相似文献   

5.
辛弃疾怀着收复失地的意愿策马自北投向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这一举动也便标识着他孤独命运的开始,而英雄的孤独表现在词中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  相似文献   

6.
辛弃疾把词当作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词来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空前绝后地把自我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精神个性完整地表现在词作中,既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又淋漓尽致地抒写了英雄情怀。这使他的词中始终充溢着一种典型情绪———英雄情结,具体表现为“英雄志”、“英雄气”、“英雄梦”、“英雄怨”、“英雄泪”、“英雄笑”。“英雄志”是他典型情绪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路遥与贾平凹有着通过自己努力从贫困的农村进入城市的相似经历,这使得他们在很多方面有相似的心理感受,因而两人的创作心理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中自卑是他们创作心理中最为鲜明的共同特征。但由于两人的生活经历、生存环境和性格特征等因素不同,这种自卑情结又有着不同的呈现。路遥更多地把自卑转化为一种自尊、自信与自立,形成了一种强者的英雄性格,其作品充满着积极进取精神。而自卑对于贾平凹,却是一直困扰他的一个性格因素,使其形成了一种孤独、懦弱的性格,其作品也充满着沉沦颓废之气。  相似文献   

8.
主要探索王安忆的作品对普遍人性的关注,挖掘平凡“英雄”面对孤独、寂寞时,勇于承担不幸命运的精神力量与人性色彩。  相似文献   

9.
论海明威“准则英雄”的独特魅力及其悲剧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在西方学史上堪称一代宗师,他富有传奇色彩的悲剧人生故事已完全溶入他的悲剧艺术创作之中,创造出了独特的海明威式悲剧英雄,成为美国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散发着诱人的魅力。海明威的悲剧英雄,人们亦称为“准则英雄”,或日“生命英雄”,其特点:一、关注个体生命的律动与命运;二、注重个人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主要探索王安忆的作品对普遍人性的关注,挖掘平凡"英雄"面对孤独、寂寞时,勇于承担不幸命运的精神力量与人性色彩.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强调:“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英雄是人类和民族理想生命形式的存在。英雄文化的本质是一种民族精神和信仰,是中小学教育场域中的重要力量,是促成师生共同发展、赓续国家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动力,是解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问题的关键钥匙,是帮助青少年汲取健康养料、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研究从教师的观念文化入手,运用人类学的方法,以实在型英雄为主,聚焦英雄形象、英雄品质两大主题,从个体型和公众型英雄分类探明教师观念中的英雄形象特点。研究发现,教师以外显的“英雄行为”和内隐的“英雄气质”作为判断英雄的标准,随着时代的变迁,英雄文化也在逐渐走向平民化、集体化、朴素化和生活化。学校场域中英雄文化的塑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道德自我、引导学生走向自我超越、发展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并可以强化学生的民族和国家认同。英雄文化对民族信仰、精神风貌乃至国家的前途命运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英雄叙事一般采用英雄诞生、英雄建功、英雄崇拜的叙事模式。然而,斯皮尔伯格的战争题材影片往往在遵循这一模式的表象下,将英雄主义的宏大叙事完全淹没在个体的生活体验中,借助于个体的生活经验性表达来颠覆英雄主义的宏大叙事范式。通过大历史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书写,将个体生命伦理关照建立在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叙事之上,斯皮尔伯格实现了英雄主义叙事的个人化立场建构。  相似文献   

13.
陈子昂、李白等古代诗人的诗歌,与当今诗人的英雄史观、叙事立场、文化心理、语言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传统诗歌中的英雄往往是一个历史的“大我“,现当代诗歌中的英雄则是一个现实的“小我“,表现了一种“反英雄“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英雄观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明确了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确区分两种对立的英雄观,回答了"谁是英雄"的追问.面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英雄观所面临的英雄含义模糊化、英雄历史作用虚无化和英雄现实意义淡化等多重挑战,必须正确认识习近平新时代英雄观对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继承与发展,通过坚定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立场、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英雄主义教育、重视对本民族英雄精神和相关文化产品的宣传,弘扬习近平新时代英雄观.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具有超前现代意识的作家,爱伦·坡在其小说中塑造了一批“反英雄”形象——逃避现实、自我封闭、孤独忧郁、人格扭曲。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爱伦·坡深刻地揭示出工业社会中人性的异化与扭曲,流露出深沉的孤独、焦虑、悲观与绝望之感。究其原因,与坡的生平经历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6.
对十七年文学而言,英雄人物是时代与文学的共同选择。对英雄的政治化简单理解产生出一种特殊的“英雄焦虑”现象,英雄的构成被定性为阶级属性的载体,不仅体现在战争英雄的身上,也体现在现实生活的英雄身上。这种对非英雄化的排斥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它导致了英雄形象塑造中的“人”的真实性的萎缩。那些突破荚雄的创作尝试,某种意义上也只是在另一角度强化了十七年文学中遍地英雄这个事实。  相似文献   

17.
英雄崇拜就是对英雄人物的行为实践所体现出来的伟大人格、伟大精神、伟大价值的尊崇和向往。英雄崇拜不同于个人崇拜,主要尊崇和践行英雄人物的精神,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现象。英雄崇拜现象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体现出人自我成长的内在渴望,为人生的价值提供了支点,为社会的团结提供了动力,为平凡人提供了精神旨归。英雄崇拜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它有助于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塑造、理想信念的确立、人生修养的提升。因此,我们要支持并合理引导青少年的英雄崇拜。  相似文献   

18.
孤独情感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永恒主题。唐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杜甫的《登岳阳楼》和柳宗元的《江雪》代表着三种典型的孤独情感体验类型。三种情感体验在外在形态上各不相同,陈子昂展现一种英雄式孤独,杜甫流露出流浪者思家忧国之孤独,而柳宗元显示出隐者清高避世之孤独。不同孤独的外在形态下深藏着三类文人在困境中不屈的救世济民之理想,他们的孤独感由此而升华让后人感动、景仰。  相似文献   

19.
一个民族的特性会决定着它言说历史的方式,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浓郁英雄情结的民族,这样的情结决定了中国的历史必然是一部英雄的史诗。复旦大学吴礼权教授穷十年之功,研究战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苏秦,以史实为依据创作出长篇历史小说《远水孤云-说客苏秦》,以历史言说的方式生动地再现了中国文化语境下英雄们直指庙堂的理想和孤独悲凉的人生处境,从而圆满地完成了对汉民族英雄观的诠释。  相似文献   

20.
英雄传奇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小说类型.在明清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英雄传奇小说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艺术规律,即一直有一种内在力量驱动着它的前进,这就是英雄观的不断演变。这种英雄观的演变,既是中国民众文化心理层面的变化,又是小说作者们迎合民众心理做出的自觉的艺术努力,二者相互影响.形成了英雄传奇小说不断发展的内在艺术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