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赶"字作介词表示比较义是湖北襄阳方言的一个特色。其结构形式可分为平比、差比和不及三种形式。在普通话中"赶"字没有做介词表示比较的用法,古汉语书面文献中也鲜有存在。文章认为是由"追赶、驱逐"之义引申而来。  相似文献   

2.
王耿 《文教资料》2011,(19):78-79
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Ⅱ)的一道查找加点字读音错误的题目中出现了"不掘不挠"一词。该成语中的"掘"字引起了很多人的议论,有人认为此处本该是"屈"字,"掘"字为错别字,有的人认为不是,一时争论不止,难辨是非。作为在全国极有影响力的高考试卷,很不应该出现这样的问题。作者经过多方查找资料,从汉字演变的角度分析"掘"与"屈"字的区别,求证出此处的"掘"字确系一个错别字,从而纠正在高考试卷中本不该出现的这一错误。  相似文献   

3.
教育部、国家语委规定汉字主部首201个,附形部首99个。这与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首创的540部首差异很大,而有些字的归部也不一致。这些"差异"和"不一致"在实际应用中引起了一些不便,在理论研究上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以《现代汉语词典》中"月"部字为例,分析"月"部字的来源及存在的问题,并类推其他部首,希望进一步规范现代汉字的部首检索系统,使汉字部首及字的归部更趋合理和科学。  相似文献   

4.
"知——思——行"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将"授之以知""启之以思"和"导之以行"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完整过程,以实现教育教学目的的教学模式。在"知——思——行"一体化教学模式视阈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显得非常必要,并且可以采取诸多形式。要想取得理想的实践教学效果,就必须坚持一体化、针对性、选择性、可行性、"双调动"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上古汉语"S之所以VP"结构中"之"的性质,学术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之"是结构助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语;一种认为"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在比较这一结构中"所"、"所以"、"所以VP"的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各种意见的基础上,我们认同将"之"看做定语标记的主流意见。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道家之"道"的真正意涵一直众说纷纭。"道"本身的模糊性和解释视角的多样化不仅带来理解的歧异,而且还引发意识形态的纠缠。其实,"道"作为道家形上之思的突出表征,乃在其为我们敞开了一个超越一切"有限"而又不离一切"有限"的"自然世界"。"道"物不二,天人本一,道家"道"的形上学不是一种本体论兴趣的形上学,而是一种生存论兴趣的形上学,一种实践论兴趣的形上学。  相似文献   

7.
《孔子诗论》第七简"诚Ⅹ之也"这种句型是典型的判断句。"诚"并非指"真诚"这种品德,而是一表态副词,乃"确实"之意;"之"为指示代词,代指前面讲过的话或情况。此种句型所要强调的是"Ⅹ"字,而非"诚"字。  相似文献   

8.
马烈 《考试周刊》2011,(26):27-29
"碧"字有美玉和青绿色的意思。"碧"字频频出现在唐宋诗词文中,惟令人惊异的是"碧"字绝大多数都出现在写愁的诗句中,更甚者,"碧"字直接成为愁的代名词,有不少的作家用"愁碧"、"凝碧"、"怨碧"等字眼。仔细研究,"碧"与作家表现之"愁"有很深的关联,且随作家风格个性之差异,其艺术性表达又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9.
英语中的名词所有格通常译为汉语中的"的"字,因此有些同学就认为汉语中"的"字译为英语of所有格,相互对应,不会有错。其实不然。要想正确译出汉语的"的"字,只有真正理解这个"的"字与名词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课程、新课改的推动下,石柱县教育界在教委谭主任的引领下,正在开展以"读———思———练"为核心的课程改革活动。"读———思———练"理念已经深入全县教育系统。新课程理念认为老师是课程学习的参与者,引领者、组织者、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本文就老师在"读———思———练"理念指导下,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作用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以期能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1.
《招魂》中关于帝、巫问答之辞一节的解说历来争论较多。笔者以为导致各家观点出现偏差的原因,排除原文有脱讹外,主要是对"掌梦"和"谢"字的理解不同。其实,文中巫阳所提到的"掌梦"强调的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显然不同于上帝所言的"筮予之"。"谢"字也未必如历来诸家所认定的"谢去"或"徂谢"意,而是作为一种巫术用语,指占卜的结果不灵验。  相似文献   

12.
周卓 《文教资料》2011,(12):35-36
在湘方言中,有"满叔"、"满姑"、"满崽"、"满女"、"满哥"、"满爹"等词汇,是对排行最小的叔叔、姑姑、儿子、女儿、哥哥、爷爷的一种称呼。这些词汇在一些报纸和文学作品中也已经出现。作者认为这里的[man]^42写作"满"字是不正确的,应为"晚"字。  相似文献   

13.
古人对思维器官的认定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期。最初,"心"被认为是人体的思维器官,与人的心理活动相关的词多以"心"为形符。许慎认为"思"字"从心,囟声",段玉裁将其划入会意字,"从心,从囟"。徐灏笺云:"人之精髓在脑,脑主记忆,故思从囟。"可知,随着对人体功能认识的逐渐深入,"脑"的思维功能被发现,人们对思维器官的认定完成了发展的蜕变。  相似文献   

14.
面对全球性的现代化大潮,牟宗三致力于为儒学"开出"以科学和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新外王"。他认为,就特征来讲,西方哲学是"理性的架构表现",而中国哲学是"理性的运用表现"。为了实现现代化,必须在形上层面由"理性的运用表现"通过"曲通""转出""理性的架构表现",而此"曲通"即是"良知的自我坎陷"。进而,为了在现实层面促进科学与民主,牟宗三提出了"三统并建说",主张通过"肯定""道统"以稳住儒学之传统慧命,"开出""学统"以建立科学知识,"继续""政统"以确立民主政治。在这"三统"当中,面对现时代之需要应以"学统"和"政统"为主,但"学统"和"政统"的根本还在于"道统"之"肯定"。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美学思想核心在于一个"真"字,陶渊明美学思想核心的形成有着厚实的现实基础和深刻的哲学基础,他把人格之"真"与艺术之"真"完美的融为一体,陶渊明"真"美显示出来的境界主要表现在他对诗意乡土生活的营构和死亡意识的超然解脱以及其"自然化迁"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6.
以唐代诗评家皎然提出的"至丽而自然"说为中心,考察古代诗论中的中道自然观进行,可以看出,皎然的自然观更多地继承了盛唐风神,将之归入盛唐诗学的范畴更为合理。中道自然观渐渐淡出了后代诗论家的关注视野。  相似文献   

17.
"之"是文言文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无论词性还是用法都呈现出多样化的色彩。本文通过对中学文言文中"之"字用例的深入剖析,列举、辨析"之"的词性及用法,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深入地把握文言文常用词"之"。  相似文献   

18.
吕杰 《语文知识》2013,(2):49-51
文章根据《说文解字》等对字形的说解,再结合文献资料对"尧"字族进行了研究,认为"尧"字族的字多有高义。试根据"母文表义"的说法,逐个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9.
王竹君 《现代语文》2007,(9):111-112
<诗经·鲁颂·駉>: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骊有黄,以车彭彭.思无疆,思马斯臧.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骓有駓,有骍有骐,以车伾伾.思无期,思马斯才.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溥言駉者,有驒有骆,有骝有雒,以车绎绎.思无斁,思马斯作.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骃有騢,有驔有鱼,以车祛祛.思无邪,思马斯徂. 因<论语·为政>中一句"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一语从此被广为人知,并时常被用来概括<诗经>的思想主旨."思无邪"三个字也经常被理解为"思想纯正,没有邪念"之意.从这三个字的字面意思来看,这样解释似乎并无不妥,历来研究<诗经>或是<论语>的学者中持此观点的人甚多.  相似文献   

20.
曹魏赋论在经学式微与玄学兴起的哲学背景下,突显出其尚"丽"、重"本"、崇"理"的理论要义和创新调、守复调、开别调的理论批评视阀。在赋论史上,曹魏赋论以创新大于继承的特质开启了中古赋论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