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七月派是一个在抗战时期形成的,以胡风为核心的文学流派,在诗歌和小说创作上均有不小的影响和贡献,尤其是以路翎、丘东平等作家为代表的七月派小说取得了非凡成就。作为现实主义的忠实拥护者,七月派小说除了具有复杂深刻的色彩之外,在精神特质方面也具有其他小说所不具备的独特魅力,表现出突出的斗争精神与反抗精神、悲剧精神和温情色彩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通过对七月派小说的整体研究,深人剖析七月派小说以"流浪意识"为核心的文学精神,探索七月派小说深层文化风格,总结它的现代性,探索它对中国小说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全文以七月派小说对五四文化启蒙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为切人点,重点探讨了七月派小说"流浪意识"对"原始强力"的超越及其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再审视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七月派小说家以改造人的精神世界为目的,以人生战斗与心灵博斗为对象,主张以“主观战斗精神”把握客观世界关要创作过程中再建作家的主观世界。所谓“主观战斗精神”包括“锐敏的感受力”、“燃烧似的热情”和“坚强的思想要求”三个层面,七月派作家大都具有斗士性格,他们把人生看作战斗,用自己的创作歌颂人民的“原始强力”与抗争精神,揭示其几千年精神的创伤,批判有理想与斗志或充满奴性的人。七月派的创作在中国现代小说史  相似文献   

4.
七月派小说所描写的人物投身抗战的基点恰恰就是个体的冲动、激情和目标.七月派小说家首先挖掘人原始性的反抗因素,又从自身的经历和体验出发为人物选择了群体斗争这一能完全解放自身的道路,最后又描写了人物抗战立场由动摇到坚定的过程.这样的描写真实地表现了底层民众投入抗战的精神历程.  相似文献   

5.
七月派是抗战时期形成的一个以小说和诗歌为主体的文学流派,他们以昂扬的主观战斗精神,揭示并批判精神奴役的创伤;关心文学的时代使命,追求着理想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6.
目前对于七月派的研究基本上处于徘徊状态,原因主要是:针对具有系统性与整体性的七月派现实主义理论与创作,所作出的分析、阐释都缺乏一种更为阔大的格局。以七月派小说创作而言。在当时的时代里这些作品已经出现了某些先锋性的品质,如摹写人物心理的内倾化、以俗世生活为对象、重视个人视角的实践意义、向民间叙事立场靠拢等等。这些艺术因素,在新时期九十年代的“个人化叙事”、“民间化叙事”的潮流中,一般被视为新的品质受到关注与研究,然而,约半个世纪以前的七月派小说中早已出现的类似特点,却没有引起学界相应的关注。这只是关于七月派研究的许多疏漏之一。  相似文献   

7.
“七月派”是 40年代形成的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学流派。“七月派小说”具有强烈的“主观战斗精神” ,这不仅体现在他们观照社会生活时注重与现实搏斗的生命体验 ,使他们笔下的主人公呈现出异常复杂的色调 ,成为一个不断追求的形象 ,同时体现出强大的哲学洞察力和情感穿透力 ,从而形成昂扬厚重的美学风格。路翎是“七月派小说”的代表作家。《饥饿的郭素娥》体现出作家对民众的“原始强力”的发掘 ,《罗大斗的一生》、《燃烧的荒地》继续了这种探索 ,并走向深刻。《财主家底儿女们》则以对知识分子命运的百科全书式的探讨而成为一部辉煌的史诗性巨著  相似文献   

8.
“七月派”理论的领袖人物胡风提出了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强调主观与客观的融合进行艺术的创造。“七月派”小说家重视主观的作用,却未脱离现实主义。主观“突入”客观带来了“七月派”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七月派”笔下的抗日叙事与其他抗战文学相比有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对战争的真实描写、对人在战争中的处境和心理的刻画、对战争荒谬性的揭示,从而使“七月派”的抗日叙事呈现出特有的悲壮、苍凉、沉郁的艺术风格。而这种叙事态度与创作风格的形成与“七月派”的核心人物胡风的文学观点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
七月派与先锋派小说在各自的时代都是超前的,他们的创作在真实的理解、创作主体的态度和对人性的发掘等方面都有着相似与不同.文章就以上几个方面试图进行比较,以期能在这两个相隔半个世纪的小说流派之间寻找到可以弥合的裂口,能够续接上中国20世纪小说行进中断裂的轨道.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感觉派的小说借用现代主义学说搞创作,无论在作品内容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表现出一种特异的审美价值取向和伦理道德观念。新感觉派小说对城市病态生活的暴露、对下层社会不幸的同情及对封建思想的批判,表现了与时代进步潮流的贴近,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对中国小说的现代化起到了一定的支持和推动作用。其作品在叙述方式、审美情趣、抒情理念等方面都显示了独特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2.
王祖友 《文教资料》2009,(26):33-34
杨仁敬等撰写的<美国后现代派小说论>是目前一部比较详尽地阐释美国最有代表性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力作.<美国后现代派小说论>,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开拓性意义,其出版标志着我国学者已走进了美国文学研究的最前沿,对于促进学界对美国后现代派小说的深入研究和推动高校英语专业的语言和文学教学,都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七月派小说在主体的创造性本能、主体认知的投射方式、主体对小说人物反映的特异性、以及作品产生后所呈现的一定的不足等等方面,无不显示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对象化”理论在美学上的启迪与丰富性,从而使七月派小说具备了独特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为数不多的几篇表现男女性爱,关注生命现象的生命小说,将自身作为生命“标本”予以剖析,现身说法,展示生命本真面目,透视生命奥秘,从中不仅表现了这位“五四”先行的坦荡胸怀,开放心态及科学求真精神,而且还显示了郭沫若对男女性爱与人类明的关注与思考。此外,由于郭沫若最先在中国小说中从自然人性角度探讨男女性爱和生命现象,从而使其生命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还具有开风气的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胡风的艺思想是从艺术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的维度中展开的。与七月派作家的创作实践相生共融,两整体呈现出审美现代性的特征。在创作方法上,是在主体性的基点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兼容;在叙事风格上。是一种诗性美感的彰显;在化精神上,是一种生命意识的张扬;在话语机制上,是对生存主体的现代性启蒙。  相似文献   

16.
七月派现实主义的研究有待于突破目前的瓶颈状态。从七月派成员各自执着、奋斗的生活经历来理解七月派忠实于人生与民族的现实主义文论的缘起.从七月派作者对于生活的特殊理解来体味他们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热烈得难以自抑的情绪,将为七月派的研究提供新的视野和向度。正是由于这两者的结合,才使得七月派“主观战斗精神”的理论具有了发生的有力根基,并且获得了表现出来的具体形式。  相似文献   

17.
“七月派”是20世纪40年代主要活动于国统区的影响较大的文学流派之一。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七月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直没能得到合理的评价。直到新时期以来,由于学术思想的解放,“七月派”重新受到研究界的关注,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得以重新确认。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尤为显著,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七月派”的研究有赖于学术界的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18.
个体心灵撞击时代的声音——评李怡《七月派作家评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怡的《七月派作家评传》以兼顾整体与个别的结构方 式,将包括个体与流派的整个“七月派”完整地呈现于读者面前,让读者 得以倾听“七月”作家以个体心灵撞击时代的真切的声音,并通过对“传” 与“评”的合理安排,使得这一恰当的内在结构方式在具体的操作处理上 得以成功实现。  相似文献   

19.
小说叙事是以生命为主体的叙事,可以称之为生命叙事。它从对肉身的关怀逐步推进到类似宗教的精神境界。对生命现实的沉痛反思,对人类心灵意义的叩问,并且力图给人类的心灵以慰藉和照耀是生命叙事的基本使命,其最终的目标是催发、振奋人的蓬勃强健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20.
生命意识是迟子建小说创作的思想内核。她始终关注着普通民众的生命存在状态,寻找他们的生命追求与生命意义;不断探究死亡的人性及哲学内蕴;对大自然的一切生命,迟子建持平等态度。以生命意识视角去探究迟子建的小说,可以很好地诠释她丰厚作品中的诸多.独异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