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人赵翼说:“人才莫盛于三国。”汉魏之际,群雄并起,逐鹿中原,为了搜罗人才,许多当政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其中曹操最引人注目。曹操曾三次下达“求贤令”,明确提出“唯才是举”,破格提拔人才,结果许多文人、名士投靠了曹操。这些人才对于曹操统一北方和巩固政权起了重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刻画了一个“唯才是举”的曹操形象,他采用多种聚集人才的手段,对人才的选拔不拘一格,在对人才的使用上知人善任,任人唯才。“唯才是举”的政策为他带来了数量众多的高素质人才,共同撑起了曹魏政权的大厦。  相似文献   

3.
东汉末年的三国,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魏、蜀、吴三家,为争夺天下,展开了一场生死大搏斗。从一定意义上说,三国的纵横捭阖,军事较量,是一场争夺人才的大战。曹操知人善任,宽宏大度,讲求民主,在革新吏制中选贤任能,为后来取得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曹操之所以能在东汉末年诸侯割据中削平群雄、统一北方,与他对人才求贤若渴的态度和唯才是举的政策分不开的。但是由于当时社会混乱、鱼龙混杂,加之他本人胸狭好妒、过分否定传统道德等原因,也错杀了一些人才,对他本人和他的事业都造成了很大损失。  相似文献   

4.
乔霞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6):119-120
通过黄巾起义发家的曹操,在不断地战争中有了统一天下的愿望。由于曹操的谋略、品行和军事才能,在其周围聚集了一批文臣武将,在他们的协助下,曹操的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形成了独立的政权。建安元年,曹操建都许昌,以许昌为基点展开了统一天下的一系列军事征伐。曹魏政权对许昌也进行了一定的开发,一方面促进了许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曹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东汉建安二十年,曹操攻取汉中,汉中政权首领张鲁的归向问题成为西部益州政局的焦点。张鲁对刘备兴复大业的战略问题、对益州政权的分配问题乃至刘备对马超和刘璋的处置问题不满,因而拒绝了刘备的招降,归于曹操,汉中政权至此结束,西部益州政局出现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曹操有完备的人才理论系统,这是他立于不败之地、最终统一北方的重要筹码。本文从曹操使用人才的意义、用人的原则和用人的策略三个方面对曹操的人才思想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曹操、孙权、刘备分别占领中原、吴地、蜀地、形成三国立局面,其中蜀汉政权立国 四十三年,是三国中立国时间最短的,究其原因,主要是以刘备为首的外来地主势力没有重视增益益州土人士,人才没有本土化,以致后期人才缺乏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曹操在创立霸业和建立霸府政治的过程中,形成了谯沛与颍川两大势力集团。两大集团的形成历史、人员构成、社会地位、政治追求与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其政治地位和曹操对这两个集团的政治态度与倚重程度,在建安十五年前后也发生了明显变化。颍川集团政治际遇的变化既反映出曹操霸业的完成,同时也预示着曹魏政权未来的政治走向与政治命运。  相似文献   

9.
曹操是汉末魏晋时期最有影响、争议也最大的人物。古今关于曹操的评论很多,其中最知名的就是曹操生前就已出现的是“英雄”还是“奸雄”这个评价。一般认为曹操“奸雄”说,是东晋孙盛篡改了许劭赞许曹操是“英雄”的评论,其实并非如此。从文献学角度看,裴松之采信孙盛的说法,证明孙盛的记载更近真实。从孙盛的史学写作实践看,他崇尚秉笔直书的传统,不会轻易改变这关键的评论之语。再从孙盛对曹氏家族与司马氏政权的认识看,他不偏不倚,坚持求是存真的史学立场,自然不会刻意篡改史料以丑化曹操。他所记载曹操“奸雄”的评语,符合汉末魏晋时期关于曹操具有鲜明两面性的历史共识。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视角解读一代枭雄曹操的人才观.通过剖析曹操的人才观与时代文化特征间的关系,把握曹操人才观与时代观、发展观、功业观的内在统一,探究曹操人才观的独到与人才经营的成功,并依据现代人才管理理念揭示曹操人才观内蕴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公元196年至 220年,是所谓的汉献帝的建安年间。这是献帝最长的年号, 也是他比较稳定的 24年的帝王生涯。这 24年,固然比以前好,但对献帝来说, 他不过是一个傀儡, 且是一个忍气吞声的傀儡,那时的大权,在他的丞相和大将军曹操手里。曹操才是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曹操对中央政权的实际控制力,对无法无天的天下军阀的威慑力,对一塌糊涂的混乱世道的整顿力……全面超过这位徒有虚名的小皇帝。曹操的这些力量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就曹魏政治上的派别,对曹魏政权的性质及其形成、演变情况,作些分析,以说明这种政治变化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关系、曹魏政权何以转移与西晋以后大族政治何以出现。下分三部分谈。一曹操时期政治上两大派别的出现在曹操底下的官吏中,有两个极为重要的集团存在:一为以汝颍人物为首的世族地主集团;  相似文献   

13.
建安初年,中原混乱,荆襄安定,诸葛亮等北方人氏因此纷至沓来,一时人才济济。亮因慕地灵人杰,拟在此成家立业,如愿以偿。遂受荆襄贤达影响、引荐,与抵御曹操的刘备达成共识,确立"隆中对"方略.与此同时,亮同侪不满平庸无能的刘表绥靖政策,兼以他们未能安家落户,故多打道回府,投奔曹操。诸葛亮审时度势,力挽狂澜,提出让"游户自实"。在他努力之下,人才流失局面得以控制并出现转机,留在荆襄的各路人才,后来成为新生蜀汉政权的一支骨干力量。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兵事以人才为根本"。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也是军事人才的较量。我军在发展和壮大的历程中,通过战争实践、创办院校、依托国民教育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学等领域将展开激烈的竞争与较量,这实质上就是人的素质的大竞赛、大较量。人才是推进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核心,人才素质在竞争中是决定胜负的关键。21世纪将是人才世纪,这已成为世人的共识,而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素质教育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富国强民之关键,也是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大力加强素质教育,这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也是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然而,笔者认为在素质教育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  相似文献   

16.
荀彧被“隐诛”事件是汉魏之际政局变化的重要关节.荀彧之死是以荀彧为代表的颍川士人集团与曹操集团的利益特别是文化观念冲突的结果,同时也是曹操为抑制曹植势力,巩固曹丕的地位进而建立新的政权的重要举措.曹操“隐诛”荀彧是除掉政权内部的拥汉派同时又让曹丕取得颍川士人集团支持的最佳方式.荀彧之死促使了曹丕集团和颍川士人集团的相互妥协,实际上是颍川士人集团政治转向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17.
小论曹操     
学生习作东汉末年,桓、灵二帝昏庸无能:桓帝禁锢忠臣,宠信宦官,桓帝之后,灵帝变本加厉,中涓(太监,那时称中涓)自此愈加蛮横。张角领导黄巾军起义,烽火连天,群侯割据称雄的局面开始了。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这一时期,不少英雄豪杰出现在神州大地上,开始了他们战略和勇气的较量,这其中就有人称奸雄的曹操。乐观主义者:被狮子逼上了树但仍能欣赏风景的人。曹操年轻时就机警聪明,遇事冷静,善于随机应变,但生性放荡不羁,如《三国志》中道:“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之后遇见了许子将,曹操问:“我今何如人?”子将说:“子治世之能臣,乱…  相似文献   

18.
拓跋鲜卑政权受原始社会遗俗影响,对巫筮及其有类似功能的其他方术如阴阳、图谶等都有很大的兴趣.这为明悉阴阳易筮、图谶的汉族士大夫的大批参政、地位的上升创造了契机.在拓跋鲜卑政权内部,统治者利用巫筮图谶等作为工具,展开了一系列政治斗争先有刘洁、拓跋丕的图谶案,后有拓跋焘与拓跋晃两党围绕巫筮展开的较量等.  相似文献   

19.
两汉时期,灾异论成为正统的神学思想,这对统治者是把双刃剑。随着灾异现象的频繁发生,诸多皇帝多次发布罪己诏,仍不能消弭天子与上天的紧张关系,导致民众乃至统治者对现实政权的合法性产生怀疑。进而大规模的原始道教运动登上政治的舞台,道教徒们由进谏变为代替,使得天子的通天权在民间丧失,各方纷纷争夺,曹操作为后起之秀,曾多次与太平道、五斗米道进行接触,表现出不同常人的行为,曹操似乎理解道教,或者说曹操是具有原始道教信仰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从曹操的发迹史和曹操的三次求贤令以及曹操对人才的驾驭等方面,阐明唯才是举是曹操人才思想的核心,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