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表现出在白人文化的统治之下黑人审美被异化的现状与过程。其中不仅有黑与白之间的对峙,也有男与女之间的疏离,深切地表现了后殖民文化的质态。  相似文献   

2.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以一个黑人小女孩的悲剧,批判了白人主流审美及价值观对黑人的精神奴役.该文从<最蓝的眼睛>中"眼睛"这一独特意象切入,运用福柯的"凝视"理论,从"被看"和"看"到"遮目"三个层次分析主人公被白人审美价值观同化直到失去自我的悲剧实质,挖掘作品的情节张力和悲剧魅力.  相似文献   

3.
钟素花 《职业技术》2011,(7):138-139
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第一本小说《最蓝的眼睛》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黑人上帝的形象。本文就基督教的宗教观、黑人的宗教观、莫里森的宗教观、黑人女性的宗教观以及《最蓝的眼睛》中的宗教观等方面对作家及作品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4.
张晓锋 《海外英语》2011,(2):194-195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黑人女作家,《最蓝的眼睛》是她最早的一部成长小说。小说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了一个美国黑人小女孩在白人文化冲击下的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白人的文化霸权是引发黑人女性成长困惑的主要原因,而长期的困惑导致了他们的自我迷失和否定。  相似文献   

5.
托妮·莫里森通过《最蓝的眼睛》中女主人公佩科拉的生活经历,揭示了美国黑人女性的生存状况,并探析造成这种命运背后的原因。相比传统的黑人文学创作,《最蓝的眼睛》在创作方面具有明显的颠覆性。文章从语言层面、叙事层面和修辞层面解析莫里森在小说中展现的创作颠覆性,旨在探索莫里森的独特创作技艺,同时丰富文本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6.
唐雯琬 《文教资料》2011,(28):24-25
在黑人的日常生活中,最具特点的就是他们的蓝调音乐,蓝调音乐在莫里森的作品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小说《最蓝的眼睛》主题的蓝调特征,揭示黑人社区在白人文化侵蚀下苦苦挣扎、孤立无援的悲凉境地,以及保持黑人自身文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非裔黑人女性在白人种族歧视以及黑人群体内部父权制双重压迫下艰难生活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充分揭示了非裔黑人女性的两难境地,并号召黑人女性应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反思黑人传统文化底蕴,重塑黑人女性自我身份。小说中的"蓝色"意象完美展现了莫里森渴望在打破种族歧视的同时,重新构建女性自我身份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8.
后殖民主义理论因立足于反映遭受过殖民压迫的弱小国家的民族观念和文化价值而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理论。本文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为支撑,探讨了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所体现出的白人"文化霸权"影响下黑人文化价值观的转变、自我身份的迷失等悲剧现象;同时表达对冲击下部分坚守民族文化的黑人形象的肯定。  相似文献   

9.
陈秋玲 《文教资料》2009,(20):26-28
托妮·莫瑞森的<最蓝的眼睛>展现了在白人文化浸染下的黑人的生活和心灵悲剧,隐含其中的主题则是呼吁黑人在白人文化的冲击下坚守和弘扬黑人文化,在与白人文化的斗争中寻求生存之道.本文通过对两个黑人女孩佩克拉和克劳迪娅在对待白人的忽略,"有色人"的回避和歧视,以及黑人的自我厌恶时不同反应的对比,揭示出莫瑞森在小说中所要表现的这一更深层次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译者的翻译思想直接影响其译作。在陈苏东《最蓝的眼睛》的中译本中,译者在把等值与再创造有机结合的翻译思想的指导下,凭借其对汉语言文字的操纵能力和对原著意韵的把握,巧妙处理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但不可避免的亏缺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1.
在文学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使得托妮·莫里森于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作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其小说创作不仅旨在继承传统的遗产而且力图开拓新领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从盖茨的喻指理论中意象的喻指入手,分析解读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替罪羊意象在非裔美国黑人语境下的重复与改写.替罪羊喻指意象的使用在莫里森的小说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有着强大的召唤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美国社会,白人文化是主流文化,黑人受白人文化霸权的冲击是毁灭性的。在《最蓝的眼睛》中,黑人逐渐地接受和内化了白人文化和价值观,以佩科拉和乔利为代表的黑人是白人文化霸权的受害者,白人文化霸权是造成黑人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展现了一个黑人女孩为渴求一双白人所拥有的蓝眼睛而经历的悲惨遭遇。面对白人主流文化的强烈冲击,许多象故事主人公一样的黑人女性迷失在白人编织的理想关的神话里而无法自拔。然而,莫里森并非仅仅着重刻画白人理想关神话下的负面响应,同时也积极探讨了如何打破神话,在白人文化中保持黑人本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托妮·莫里森在文学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使她于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作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其小说创作不仅旨在继承传统的遗产而且力图开拓新领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从盖茨的喻指理论中意象的喻指入手,分析解读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母爱意象在非裔美国黑人语境下的重复与改写.母爱喻指意象的使用在莫里森的小说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有着强大的召唤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小说的空间叙事,人们可以了解人物的背景、内心活动与社会意义。在《最蓝的眼睛》中,莫里森进一步诠释了多维空间主要包含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生活空间等。在等级鲜明的社会空间里,黑人女性的身份尴尬低下;在白人主导文化空间里,黑人女性的心灵伤痕累累、扭曲变态;在居住条件恶劣的生存空间中,黑人女性的生活彷徨无助、贫困潦倒。  相似文献   

16.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183;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不仅从性别、种族、文化冲突等角度探讨了黑白两种文化的矛盾,而且在哲学视角上体现了萨特式存在主义中“自欺”理论和“他者”理论。作品阐释了个体不同的选择行为会造成不同的命运结局,流露出莫里森对人类(尤其是黑人)生存环境和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本论文以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为例,揭示了美国主流社会白人种族主义的压迫给黑人身心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伤害。白人文化霸权下的黑人慢慢地失去了自我,成为了"他者",甚至将种族主义内在化了,自觉地以白人文化意识为标准,异化了黑人民族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摒弃了自我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8.
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通过描写一个黑人小女孩的悲惨遭遇痛斥了种族歧视的罪恶;同时,表现出莫里森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关注和强烈的民族感情。文章从叙述结构上对该小说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在白人文化冲击下黑人心灵的异化。  相似文献   

19.
陈洁  王仕达  薄雯 《考试周刊》2014,(97):18-19
小说《最蓝的眼睛》有两条悲剧线索,不仅讲述了主人公皮科拉·布里德洛瓦受到的遭遇这一明线,还贯穿了另一个以皮科拉的父亲查里确认自我身份的暗线。这两个悲剧性的文本结构增强了作品的古典悲剧魅力,揭示了这样一种呐喊:美国黑人必须尊重和继承民族文化,拥有本民族的价值导向,才不至于在白人主导的社会环境中迷失自我。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6,(46):28-29
托尼·莫里森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讲述了以佩科拉一家为代表的黑人在白人文化为主导的社会中逐渐丧失黑人文化身份的这一社会现象,而以克劳蒂亚一家为代表的美国黑人却在恪守黑人家庭和社区职责的同时,大力弘扬黑人文化传统,建立合理、健康、独立的黑人文化身份,从而完整保留自身的黑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