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知行合一"理论为基础,结合目前高职高专法律课的现实要求,提出"知行合一、多元参与"教学模式,并对其主要内容、有效实施的必要条件进行分析、论证,探讨了在新时期法律课程职业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知行合一"重要思想是儒家传统伦理思想中的核心命题之一。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两者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知行合一"重要思想对加强大学生德育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使大学生主体性得到发挥,体现了德育建设的实践性特征,强调大学生德育建设的内化与外化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典型的知行观理论,今天研究它,不仅要弄清关于知行的道德和意识的两个理论进路,还要明白阳明是如何将二者合一的。当然除了从学理的角度理解外,还要究其现实根据,本文正是从这几个方面出发,粗浅的论述了"知行合一"思想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4.
宋明时期,新儒家中的"理学"、"心学"思想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指导作用。"理学"一派中脱离自我的情感以及寻求快乐的情感释放方法,同样适用于大学生的情感处理;而"心学"一派中的"知行合一"观点,知不妄想、行不枉行,对于明辨大学的心理问题、及时实施心理干预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简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三大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明挽 《广西教育》2009,(15):15-15
针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成效低下的情况,本文提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应遵循三大原则:"知行合一"原则、"中介性"原则、"言传身教"原则。  相似文献   

6.
"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知行观的核心命题,也是王守仁与朱熹的分歧所在。王守仁所讲的"知行合一"包括三层基本内涵:第一,知行并进、不分前后;第二,知行本义合一;第三,知行相互包含。深入剖析可以发现,王守仁对于知行关系的基本看法与朱熹等人并无本质区别。对于这一点,王守仁和其他理学家凸显知行的伦理维度、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和将知行范畴落实到"去人欲,存天理"都是明证。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义乌市鹤田小学创建于1924年,至今已有八十余年的历史,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以"明德至善知行合一"为校训,以"创建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社会满意、教师舒心的生态型文明特色学校"为办学目标,加强文明校园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各方面工作。目前校园建设成绩可喜,"净化、绿化、美化"的校园环境正在逐步形成。学校以陶研会为依托,开展"生活教育"作为办学特色,培育知行合一的人。学校校风良好,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于2008年被评为"平安校园",2009年被评为"无邪校园"。2010年成为"浙江省陶行知研究会直属实验基地学校",2010年获得"义乌市文明单位"称号。2011年获得"义乌市卫生先进单位"、"义乌市绿色学校"称号。  相似文献   

8.
新《守则》因融入新的时代元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 1.因简洁而容易记住。新《守则》可以概括为"三爱三讲三护",即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讲文明、讲诚信、讲法治,护安全、护健康、护家园。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知"是前提和基础,"行"是关键,"知"与"行"的无缝衔接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9.
文章就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之同异进行了辨识,认为两者在宇宙本源上有着本质的区别,"知先行后"与"知行合一"的理论彼此对立,而在道德修养上二者亦各有所见。  相似文献   

10.
构建促进人才培养的高校国防教育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的国防教育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高等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它有助于促进人才培养,提高人才质量,克服当前高校国防教育存在的现实困难,把国防教育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国防教育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以促进人才培养为主线,积极构建上下合力、点面结合、知行合一的"三合"国防教育模式,着力打造"新军训"探索实践、国防人才培养、国防科技研究等"三大载体",形成"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为培养"创新、创造、创业"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专业培训内容确定要基于需求调研,培训目标要指向三维目标,理念与行动的关系要做到"知行合一",评估要体现多元视角。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探讨了生命教育课程的设计与教学方法。生命教育课与一般的知识性课程有本质的不同,第一,教材编写及讲授都应该由学生的生命困顿切入,而非由既有的知识体系出发;第二,应该从独特的"生命个体"而非一般的"类生命"出发来设计并讲授生命教育课程,目的是达到学习对象的"知行合一";第三,生命教育课成功与否,不取决于课后教师或督导的评价、理论上的分析判断或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水平,而取决于学习对象的生命是否成长了,生命的困顿是否解决了,生活中能否达到知行合一。所以,生命教育课的最终评判是学生的生命品质是否增加了。  相似文献   

13.
王襞继承和发展了泰州学派经世济用的思想,但在以何济用的问题上,他主张立本修身以济用,所以他不讲儒学的实用性而讲修身的实用性,他认为儒学只有通过修身才会发挥经世济用的作用;在知行合一问题上,王襞强调行道以经世,他认为修身的目的就是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所以王襞关注的主要是知行合一的社会功能,他的经世思想既体现在他的言论中,也体现在他的亲民义举上;在经世济用的方法上,王襞认为自然之谓道,天命之谓性,人的实际生活不能受制于任何主观的或客观的意志,所以要发挥知行合一的经世济用功能,就应当做到"率性"不"立意",顺其规律而提高社会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4.
"六个一"活动是实现"知行合一"教育模式的有效载体,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路径,是引导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实在举措,是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客观需要。要注意"两个结合"、"两个加强",深入持久地开展好这项活动,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15.
王阳明知行合一哲学思想是王阳明文化精髓所在,是王阳明一生成就的集中体现,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对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重大方法论意义,对促进社会发展更具有重要当代价值。知行合一是人们的行动指针、精神动力,尤其是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王阳明知行合一哲学思想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预防的“知”与“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预防是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治理的关键所在。在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预防中,不仅要知此类事件之含义、特征、变化及重要性等,而且要将预防知行贯穿于此类事件的始终。"知"是思想基础,"行"是实践载体,知行合一是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预防逻辑。  相似文献   

17.
学校特色发展的本质是内涵发展,其教育价值终归是体现在独具魅力的文化形态中。石家庄市东风小学正是将"博雅文化、蜜蜂精神"作为创办特色学校的大课题来精雕细琢,逐渐形成了以"博雅"为核心,以"蜜蜂"形象为载体的特色校园文化。一、活动引领,知行合一,丰富学生行为文化学生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学生在学校活动中所表现  相似文献   

18.
研究性教学理念的引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性、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特点也决定了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必然性。以研究性教学理念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转型,就是要由功能性教学向价值性教学转型,由单纯灌输结论向互动探讨问题转型,由"以教为本"向"以学为本"转型,由"教""学"脱节向"知行合一"转型。  相似文献   

19.
雷美萍 《中国德育》2015,(15):61-62
盛夏的荷花,是武义宣平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每年到了荷花盛开的季节,四面八方的游客便会慕名而来,一睹荷花明媚之姿。武义县柳城畲族镇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柳小")地处"宣莲"之乡,学校依托荷花这一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经反复思考,多方论证,决定立足"宣莲之乡"区域特色,借助新校园搬迁,开展以"荷文化"为特色的德育活动,构建富有浓郁莲乡特色的校园文化,引领孩子"快乐求知,振翅飞翔",做一个知行合一的翩翩少年。  相似文献   

20.
雷美萍 《中国德育》2015,(15):61-62
盛夏的荷花,是武义宣平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每年到了荷花盛开的季节,四面八方的游客便会慕名而来,一睹荷花明媚之姿。武义县柳城畲族镇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柳小")地处"宣莲"之乡,学校依托荷花这一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经反复思考,多方论证,决定立足"宣莲之乡"区域特色,借助新校园搬迁,开展以"荷文化"为特色的德育活动,构建富有浓郁莲乡特色的校园文化,引领孩子"快乐求知,振翅飞翔",做一个知行合一的翩翩少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