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教育政策的优化,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人员将自己的子女送入就近的学校就读,但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班主任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的工作重点。本文从学生的心理、学习和需求三个方面,论述了班主任在教育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方面的有效策略,希望以此推动班主任工作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进城务工人员遍布全国各地,几乎每一个学校都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推进教育和谐公平,调查进城务工子女的心理问题,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工作,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本文试图探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形成的因素与对策。主要策略有:建立档案,重视家访,家校联系,尊重学生人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开展活动,激励教育,积极引导,讲究教育方法等。  相似文献   

3.
价值观问题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道德成长的首要问题。了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价值观现状及其问题,分析其原因,从多个不同的角度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价值观引导和教育,是促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道德成长的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4.
在珠三角地区,随着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在城市扎根,其子女进入新环境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期。但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都普遍存在着接受城市教育的适应性问题。本文主要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接受城市教育中出现的适应性问题及影响因素,对广州市民办小学进行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转学次数比较频繁,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与子女的学习积极性显著相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对教师的喜恶明显影响其学习态度,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人际关系较好且不存在语言沟通问题。  相似文献   

5.
进城务工人员作为经济发展的新生群体,对其子女的教育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和谐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对他们进行教育,实现教育公平。文章通过探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分析了相关研究现状,指出影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文化适应的若干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后,第一代进城务工者出于年龄和适应性等因素大部分逐渐返回农村,更多地以城市过客的身份出现;第二代进城务工者人口流动则呈现出以夫妻为核心的举家迁徙的转变,由此也产生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数量的大幅度增加。据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为1834万,占流动人口总数的12.45%。随着他们的成长,目前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也极可能成为未来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9,(94):13-14
随着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其学龄子女也往往以"举家迁徙"的形式进入城市各类学校就读。进城农民工子女步入城市后,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成为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退出公立学校重返私立打工子弟学校,即“退公返私”,形成了与主流诉求不和谐的现象。原因主要包括:一、公立学校高收费与进城务工人员低收入之间的矛盾;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公立学校存在不同程度的适应性问题;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原有教育水平与现有教育教学进度的不一致性。因此,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能够真正地适应和融入城市公立学校,做到“留得下”、“学得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进城务工人员在上海城市化建设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做好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是上海城市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应该承担的重要责任。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班级在教学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进城务工人员受教育水平不高,子女知识水平差距大;进城务工人员流动性较大,教学与管理难度大;生活条件差,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些问题给义务教育带来了挑战,教师应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给予更多关注。同时加强引导,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合机制,让每个学生能够不断进步、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人员,与此同时产生了两类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这两类群体身上逐渐显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现当代教育中的主要问题。比如性格内向孤僻、缺乏责任感、厌学逃学等。本文从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产生的心理问题入手,进而提出解决的对策,以便帮助他们健全人格,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9,(99):9-10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的关键,也是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关键。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受到家庭环境、父母工作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常常导致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习习惯不甚良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鉴于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全面加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习习惯的培养,进而全面提升其学习效果。本论文立足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习惯,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使用改编的问卷对桂林市3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城市当地学生共校初中数感发展调查后进行差异性分析,发现:(1)自然的共校共生环境下初中阶段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当地学生数感总分无显著差异,“能比较数的相对大小”维度上城市当地学生优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应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对数的密集性理解教学;(2)共校共生环境下的两年级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当地学生的差异分析显示,城市当地学生促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数感发展,应使用合适的共生教学策略促进城市当地学生数感的良好发展;(3)共校共生环境下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之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当地学生的差异存在于不同维度,应指引专业的共生环境搭建,以促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当地学生数感水平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能否就地高考,已成为高考改革的重大议题,广受社会关注。取消高考报名的户籍限制,实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地高考是改革的方向,但这一举措可能会面临“高考移民”现象再度大规模发生,以及进城务工人员流入地高中教育资源不足等困境。解决这些困境的对策是有条件地允许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地高考并促使高校合理分配招生名额等。同时,应借此改革机会全面改革高校招生制度。  相似文献   

14.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城市政府财政投入的规模和结构。新《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尽管义务教育已经全面纳入财政投入保障范围,但是属地化管理的原则使得流入地政府缺乏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行财政资助的动力,不同层级和相邻政府之间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提供的义务教育财政资助供求失衡,财力的紧张使得城市政府举办的公办学校数量不敷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之需,即便是同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其入学机会也不均。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财政政策的主要举措包括增加中央和省级政府的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完善流入地政府和流出地政府共同负担经费的机制,增建公办学校,并使得招生机制更公开透明。  相似文献   

15.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地位、身份特征和工作性质,使其子女在受教育权利的保障上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进城务工人员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对整个中国未来的发展将会产生深层次、潜在的不良影响。应该高度关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受教育权利问题,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相似文献   

16.
进城务工人员是社会弱势群体的代表,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受教育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开展课外阅读,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突破"孤岛"成长环境的限制,让农民工子女享受到阅读的快乐,是近年来学校教育实践努力的新方向。文章结合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课外阅读现状,提出了有效开展课外阅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四川教育》2012,(9):3-3
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权利。健全输入地政府负责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需求纳人各地教育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8.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对湖北、河南、安徽等省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问题的专门调查,并结合全国已其他省市的调查研究,从制度层面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公平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从制度上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9.
采用俞国良教授等人编制修订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适应分量表中的亲社会行为维度,对323名苏州本地学生和1262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实施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苏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亲社会行为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且亲社会行为的水平显著低于本地学生;不同学校类型和不同城市生活时间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亲社会行为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进城务工人员较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也随其进入城市生活,鉴于城乡文化差异、教育制度不完善以及户籍制度导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较为凸出,教育管理部门应当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基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教育问题,提出有关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