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施公案》是清中叶唯一一部侠义公案小说,它在中国侠义公案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其后的《三侠五义》《彭公案》等影响甚大。《施公案》中绿林好汉走向没落的趋势,奠定了此后侠义公案小说中绿林好汉生存发展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2.
《绘图迷人馆捉拿九花娘鼓词》是民国时期出现的说唱文学作品,其故事底本是清代小说《彭公案》之部分情节。鼓词在原作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程度的改编,内容上,由公案故事变为才子佳人故事;形式上,由叙事文学变为说唱文学。鼓词与小说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上的差异较大,思想主题则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3.
侠义公案小说作为一种娱乐大众的小说题材,其创作者非常重视故事情节的编撰和布局.但在阅读这类小说的某些情节关目时总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以《施公案》、《彭公案》、《三侠五义》为代表的清代侠义公案小说中就有大量的雷同化情节.本文借助叙事学、主题学中“母题”这一概念,对这类小说中的“比武斗智”母题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求用新的视角和方法对这类小说的情节结构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4.
曹月 《文教资料》2012,(34):54-59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施公案》的研究主要经历了四个重要时期:第一、第二阶段是建国之前,研究比较分散,没有系统,但对于后世的研究却有深远影响。第三阶段是建国后至80年代初,由于特定环境的制约,这一时期的《施公案》研究进展不大,总体评价较低,不管小说还是戏曲研究都被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符号。第四阶段8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随着公案小说研究的整体推进,《施公案》研究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5.
综观清代公案侠义小说,皇帝对正义事业的支持是清官与侠士顺利执法、惩奸除恶的政治基础和精神动力。《施公案》《三侠五义》《彭公案》杂采民间传说而成,塑造的明辨是非、以民为本的皇帝形象是在宋仁宗、康熙的历史原型上,主要经民间艺人根据受众心理不断虚饰、创造而成。其仁君形象反映出在儒家君道思想影响下民间形成的皇帝观念,寄寓着民间创作群体与接受群体的仁君期盼。  相似文献   

6.
《胭脂》是《聊斋志异》中公案题材系列的代表作,不仅情节曲折,而且具备了许多突出的,如人物形象美、情节结构美和语言美等美学特点。  相似文献   

7.
《施公案》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公案与侠义合流的代表作品之一,书中穿插了大量的“非常”情节,主要表现在异类鸣冤报案、异象启示案情方面. 《施公案》中渗入的这种“非常”,与“常”一起塑造了施仕伦在为民伸冤过程中,明得人心拥戴、暗得鬼神之助的清官形象.这一高尚伟岸的形象与其丑陋不堪的形貌形成的巨大反差,出人意料中起到了反向突出的作用.施公的青天形象反映了时代现实和市民阶层渴求正义的社会心理,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徐小明 《文教资料》2014,(16):16-17
侠客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黄天霸是侠义公案小说《施公案》中最主要的侠客形象,黄天霸的处事方式不仅呈现了道义主旨.还显示了一种实用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9.
《三侠五义》是中国古典长篇侠义公案小说之经典,其中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多有性格,尤以白玉堂等武者的形象制胜。而由朝鲜人鹜溪叟改写的《包阎罗演义》,在基本保留原作主要内容的同时,情节和人物形象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变化。通过比较分析两部作品中共有且出现变化的武者形象,可探索出作者有意在突出主要人物,弱化次要人物,突出官场正义一方,弱化一般武者。  相似文献   

10.
季羡林先生说:“如果读书也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他小学中学阶段,最爱读的是“闲书”(没有用的书),比如《彭公案》《施公案》《三侠五义》《小五义》《东周列国》《说岳》《说唐》等等,读得如痴如醉。“读这样的书是好是坏呢?从我叔父眼中是坏。但是,我却认为是好,至少在写作方面是有帮助的。”所以,他反复说到张元济先生(出版家)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因为人类之所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季羡林先生除了学术与翻译外,在散文创作上也有相当  相似文献   

11.
越南汉文小说《圣宗遗草》是一部优秀的传奇小说集。其中《鼠精传》摹仿了中国小说《百家公案》中的《决戮五鼠闹东京》,同时,也融入了越南的民族文化。《百家公案》最早刊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而黎圣宗则卒于公元1497年。据此可知,《圣宗遗草》乃伪作,非黎圣宗所作。  相似文献   

12.
《碧岩录》是宋代文字禅的代表作,具有重要的宗教、哲学、文学、美学价值。《碧岩录》通过对禅宗公案和颂古的创造性和个性化诠释,指导学习者参究公案,找出公案中的禅机,从中体悟生命的“意义”。从现代诠释学的角度看来,《碧岩录》的诠释具有超越性、实践性、创造性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视角,将公案作为一种叙事单元,考察其在《水浒传》中所表现出的新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意义,指出《水浒传》为适应小说篇幅的增加、小说体制的变革,有意识地打破传统的公案叙事结构,发展、衍生出了新的叙事形态,丰富了小说中公案的叙事功能,从而推动了明清小说、特别是章回小说中的公案创作。  相似文献   

14.
《施公案》首开公案与侠义小说的合流,阉割了仪义小说的反抗精神,它的产生是适应清代统治阶段对待人民武装斗争的剿抚兼用政策的需要,小说叙写数十安件,除少数涉及官场褒腐败、脑习和民事纠绘外,主要描述黄天霸等一批“绿林好汉”归降制造清宫施仁2伦,协助官腐收爪牙,镇压剿捕反抗清王朝的“盗赋”,以显示统治阶段皇恩浩荡,威力无边。为达到一目的,不异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美化叛徒,导化草莽英雄。小说主角之一的施仕伦  相似文献   

15.
小说《聊斋志异》当中的公案篇目,代表了清代文言笔记体公案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其中,不仅体现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黑暗的深刻揭露与愤怒抨击,同时也流露出了作者具有代表性的法律意识与法律思想。此外,较以前的各类公案小说,《聊斋志异》中的公案小说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及小说体制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百家公案》作为我国小说史上的第一部公案小说集,对其他明公案小说集具有重要影响。在题材上,该书有大量的故事直接被其他明公案小说集吸收;在文体方面,《百家公案》初步奠定了明公案小说文体的基础,并启发了传记体和书判体公案小说的成立。  相似文献   

17.
《〈水浒〉公案论》从公案角度研究《水浒》既符合小说本身内容的特点,又对宋代罗烨公案之见沉寂千载之后发扬光大,别有会心,独具特色。公案题材小说的审美特征对于小说审美价值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公案角度研究《水浒》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文学思潮的产生和发展,文学作品的出现和流行,既“是一种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总是以“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水浒》这部反面教材,在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小说的历史发展上,有着不可忽视的恶劣影响。鲁迅曾经指出:清代公案小说中的侠客,“很象《水浒》中底人物,故其事实虽来自《龙图公案》,而源流则仍出于《水浒》”。鲁迅根据文学创作的继承关系,指出清代公案小说源自《水浒》,这是十分精辟的见解。因此,通过分析奴性十足的清代公案小说,能帮助我们深刻认识《水浒》的反动性和恶劣影响,并进一步揭露《水浒》搞修正主义的欺骗性。  相似文献   

19.
《龙图公案》是明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部蕃衍百则的短篇公案小说集。它的祖本即万历年间刊刻的《包孝肃公百家公案演义》,但标目和内容都有较大差异,编集者已不可考。名义上是记包拯断案的故事,实际上几乎都不是包拯的事,而是前朝  相似文献   

20.
《狄公案》是典型的中国公案小说,既有传统公案小说的特点又有诸多突破,高罗佩曾英译此书的前三十回。高罗佩后来还借用其中的主要人物和一些故事情节,进行了改编和扩充,创作了以狄公为原型的大唐狄公案系列侦探小说,展现出更加立体的人物形象、更广阔的社会景观和更丰富的中国思想内容,对传播中国文化、塑造正面中国形象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