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译语类解》是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之一,属辞书一类。其中所包含的语音、词汇、字体等内容为我们研究近代汉语语音、词汇以及汉字形体的演变、俗字等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相似文献   

2.
《译语类解》是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之一,属辞书一类,收词4691条,词义大都浅近,贴近口语,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材料,也为某些疑难词的释义和辩证提供了佐证材料。  相似文献   

3.
《译语类解》成书于肃宗大王年间,是现存最早的"类解书"。此书的编撰体例由之前的《译语指南》传承而来,同时,它也对后世的《蒙语类解》《方言类释》等"类解书"的体制特点产生了深刻影响。此书所记语音、词汇对李朝学人研究音韵、考证名物等提供了重要例证,对汉字传播史及中韩文化交流等研究亦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半个多世纪前问世的《老人与海》张爱玲译本于2012年首次登陆中国大陆市场,该译本语言读来有着与其他诸译本迥异的异化特质,其重要的表现就是译语的欧化现象繁多。但译学研究领域对张爱玲汉译作品中的语言欧化现象研究仍较为鲜见,从照搬源语文本形式的纯欧式译语、受源语文本影响的中西糅杂式译语和引入源语文本以外的其他欧式语言元素三方面来探讨该译本的欧化语言将可丰富这一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最受欢迎的两个英文译本当属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全译本。以《红楼梦》中多个诗歌的英译为例,从语言不可译性和文化不可译性两个大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论证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性。同时根据不可译性这一现象提出了《红楼梦》诗歌翻译的补偿策略,来弥补诗歌在译语中的缺失。  相似文献   

6.
从语言美的特性对比《红楼梦》回目的译语与原语,译语在语言的视听感、结构形态、意涵容载、情感含蕴、意象寄寓和文化着色等六方面流失了原语很多的美感。造成该现象的因素众多,诸如语言翻译的不可译性、译者和译文读者的审美能力等。  相似文献   

7.
以社会语言学和符号学为基础的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强调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翻译的过程就是在译语中寻求功能对等的过程,在意义和功能上最大限度忠实于原语。习语是相当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具有文化特殊性,常常成为翻译的一个难点。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以《红楼梦》杨译本为倒,从语义三角关系,语言符号的意义及其功能方面探讨汉语习语英译的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8.
翻译作为一种跨化交际的桥梁,与语言和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同民族由于地理隔离而产生不同的语言和化,导致化差异的产生。由化差异而引起的英汉对译困难是译面临的最头痛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化障碍比语言障碍更容易使人们产生隔阂。汉语和英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反映各自的民族历史和化背景。因此,译不仅应精通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还应充分了解这两种语言所蕴涵的化内涵,在翻译时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发挥译语语言优势和化承载功能,才能避免跨化交际中的由于词汇、语句等冲突引起的信息扭曲或流失。  相似文献   

9.
牛聃妮 《考试周刊》2015,(22):21-22
本文以译语读者关照的角度探讨科普翻译,以英文科普作品《失控》为研究对象,从关照译语读者的知识背景、思维逻辑和审美习惯三个方面,对原有译本进行分析并重译,以期提高科普翻译作品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10.
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所采用的策略和方法。文章在阐述语言、文化与翻译三者关系的基础上,以功能主义目的论为指导,结合汉语习语的特点,通过对汉语习语英译实例进行分析研究,来探讨汉语习语英译的策略和方法,旨在为汉语习语英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进而达到促进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译者首先要考虑翻译的目的:为了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世界文化的发展,译者可以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如果译者考虑目的语符合译语读者习惯,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则可采用归化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存在两个及以上汉语词汇翻译成同一个英语词汇的现象,这样的现象被称为"同译词"现象。"同译词"对汉语教学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本文主要考察对外汉语综合课教材中的同译词问题。以《发展汉语》、《汉语教程》和《新实用汉语课本》三套教材中的同译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析、归类,并找出相应的使用偏误,简要探究其产生的原因,继而对如何解决同译词问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分析《道德经》英译本中的误译案例,指出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差异、不同译者的文化背景差异以及译者认知层次的差异等是造成误译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分析《道德经》英译过程中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两个阶段的特点和要求,对《道德经》复译提出针对性建议,包括精准理解源语文本、灵活使用译语表达、有效再现文化意象等,以期为将来翻译《道德经》和其他中华文化典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它实质上也是思维模式的转化,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而思维模式对语言转换的阻力很大,使得汉语美感难以忠实地再现到译文中,但也并非完全不可译,汉语美感偶可挽留的现象也是存在的。本文主要以《牡丹亭》英译本为例,从中西思维模式的视角来来探讨汉语语言美感在英译过程中的磨蚀和保真。  相似文献   

14.
翻译标准是翻译实践的准绳和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翻译时既要忠实原文又要译文通顺。目前《大学英语》精读教师用书所附译文中有些翻译片面强调“忠实”,过分直译甚至死译,致使译文不通顺,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还有个别翻译没有准确表达出原文意思,有误译、漏译现象  相似文献   

15.
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语境补缺及语用充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汉英语言文化差异导致的公示语英译时面临的诸多信息空缺,认为公示语英译时,一方面需要对原语进行以语境为参照的语境补缺.以获取交际信息;另一方面则需对译语进行以读者为基础的语用充实与顺应,选择得体的译语形式,即寻找原语与译语之间的最佳关联,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语用等效。  相似文献   

16.
王晨婕 《现代语文》2013,(7):147-150
本文运用语用顺应论剖析英若诚汉译话剧《推销员之死》的过程,包括译前的选材与译中翻译策略的选择。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原因,连续不断选择的过程。在该理论的框架下,作为特殊语言使用的话剧翻译活动也是一个连续选择的过程:译者从翻译目的出发,选择相应的文本和翻译策略,顺应译语受众的语言语境与交际语境。英若诚选择汉译《推》剧顺应了当时中国受众的内在需求,选择增译、省译、套译和改译等翻译策略顺应了中国观众的语言语境与交际语境,同时满足了舞台演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结合勒菲弗尔的赞助系统、诗学以及意识形态的理论,对赵苏苏译《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进行个案分析,具体阐释译语文化语境对文学翻译的影响,揭示了依然有以历史的观点评价译者及其译作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向士旭  文军 《外国语文》2022,(2):113-123
汉语古诗英译中,译者会遇到译文语言的选择问题:原文为古代作品,其语言与译入语的现代语言有较大的差异,翻译时是将原语译为译入语的古代语言还是现代语言,抑或采用其他变通方法?本文依据自建的《汉语古诗英译数据库》,归纳出拟古法和当时化法两种常见的"易化"策略,并对其使用特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正>徐时仪教授的大作《近代汉语词汇学》(以下径称"徐著")于2013年10月由暨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是《面向21世纪的研究生教学用书·语言学》(第一辑)之一种,填补了我国尚无专门针对近代汉语词汇学领域、适合研究生教学科研使用教材的空白。同徐时仪教授的《玄应众经音义研究》、《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和《〈朱子语类〉词汇研究》诸皇皇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句子结构入手,采用对比法,分析和研究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句法特点,强调在英汉对译中要体现译语句法特点,提高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