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永湘 《文教资料》2012,(12):107-108
在一个多世纪的美国电影史上,好莱坞电影在塑造作为"他者"的中国形象上有一套"定型化"的描述。本文以2011年好莱坞两部大片为例,选取其中比较突出的中国元素,分析其在影片中传达的中国形象,解读其潜在话语。  相似文献   

2.
"自我"审视与"他者"反馈的双重视角是城市文化品格和自身形象塑造的有效方式,缺少任何一方都是不完整的。以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为视角,从城市国际语言环境的打造、城市形象国际传播层面反思嘉兴城市形象建设中的"国际品质"和对外传播中的得失,以期实现不同文化视野中的对话与互动。  相似文献   

3.
韩国情感类电影有镜头丰富,善于运用反应镜头,剪辑灵活,善用长镜头,景别与构图突出情感等优点。认知这些优点,可以掌握韩国影视剧的情感表达方式方法及规律,从而在把握影视规律,提高艺术性,反映生活,扩大文化内涵等方面来促进我国情感类电影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默片时代开始,中国人形象就以“他者”的身份开始出现在美国电影中,在“我”的注视下,作为“他者”的中国人大多呈现为负面形象。在《功夫熊猫》系列中的中国元素,作为美国影片“我”眼中的“他者”,西方人对中国人的误读依然存在。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这个他者更多地表达了“我”对社会及周围关系的一种渴望。  相似文献   

5.
陈昕 《文教资料》2013,(35):140-142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现实主义几乎成为衡量一切创作得失成败的标准,到后来现实主义就变得不是现实主义了.可是台湾的电影创作乃至台湾的社会背景以及台湾电影发展历程的特殊性都奠定了研究台湾电影现实主义的基础.《海角七号》、《艋舺》等等,在低迷的台湾电影中脱颖而出,夺取票房花魁.本文意在从现实生活出发解析台湾代表性影片,研究当代台湾电影中的现实主义人物塑造,并研究影视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电影如何反映历史,如何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历史,这是一个无论在史学界还是电影界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作为电影的一种,自传性电影的创作者融入适当的主观认知于作品中,这对于影片表现历史的真实是有着积极的意义的。本文以电影《茉莉人生》为例,阐释自传性电影作为一种电影艺术与历史真实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法语词汇习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以《法语词汇学》为理论基础,在语法、口语和视听课上以及课余时间的阅读中日积月累。法语词汇的魅力是引发学生兴趣的一个关键,然而传统的课堂阐释模式还能不能把思想活跃、爱好广泛的90后们牢牢地吸引住呢?随着第二课堂、翻转课堂的兴起,原本枯燥乏味的词汇学似乎备受冷落,那么此时借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即借助与法语相关的形式,例如法国文学、法国艺术、法国电影、法国美食……等的力量来辅助法语词汇习得,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词汇,也了解了其他。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以电影<红色娘子军>等为例,分析其英雄人物的具体特征,勾勒出英雄人物形象在十七年电影叙事策略中的重要地位,探讨英雄人物形象与作为符号存在的人的内在一致性和现实虚幻性,分析英雄人物的叙事形式和内涵上如何参与到十七年电影符号化叙事的过程之中,并最终形成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河西学院学报》2019,(3):63-68
"文革",是一场中国人的集体梦魇。冯骥才先生的非虚构作品《一百个人的十年》和《无路可逃》,以口述史的方式对这场民族悲剧做了实录。前者由众多亲历者集体讲述民族的不幸,后者是冯先生的一部"文革"自述史,两部作品都用个体的命运见证了民族的史诗。在亲历者回忆的剧痛中为民族留存了记忆,也为启示未来记录了历史。尤其《无路可逃》一书,对身处绝境的人在劫难中负重前行的描写,生动体现了一代知识分子身上强烈的民族意识与使命感。在人物个体记忆转化为民族的集体记忆中,两部作品将人与社会,人与时代,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纵横交错,共同构建了一幅独特的历史镜像。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法国著名存在主义女作家西蒙·德·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理论对小说《八月之光》进行解读。通过对小说中女性在种族主义和清教主义双重压迫下的"他者"处境及女性角色在该处境下所进行的不同程度的抗争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出威廉·福克纳本人在小说中所体现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1.
靳沁方 《海外英语》2011,(14):240-241
柯勒律治不朽的梦幻诗《忽必烈汗》以其狂放不羁的想象和浓郁幽婉的异国情调,被《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誉为"英国文学最优秀的诗歌"。该诗也是欧洲人对神秘富饶的东方作出自我设想的典范之作。该文意在从诗歌的文本分析出发,探索诗中体现的东方文化,并试析欧洲文化中心视域下"他者"文化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强势男性对优质女性性资源的争夺有其特殊的地方:拥有者和抢掠者的对决才能使资源的价值得到溢价体现.这本是元杂剧<西厢记>隐含的系统文件信息,而历代各种版本演义的<西厢记>没能将其完整解读出来,但在1927年,侯曜为黎民伟的民新影片公司导演的电影<西厢记>检索到了它,并且把它还原成为黑白二维图像提供给观众付费下裁.  相似文献   

13.
主旋律电影以传播主流价值观为导向,展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鼓励人民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新时代,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主旋律电影必须推陈出新,新主旋律电影应运而生。以“我和我的”系列电影为例,深入分析新主旋律电影在艺术创作方面的突破与创新。探索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新主旋律电影如何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旨归。鉴于此,进一步探究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运用问题,提出思政课堂新主旋律电影应用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4.
当今民族文化的基石地位正受到严重的挑战,作为主要为广西培养设计人才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把本土的"地域型"空间创作作为毕业设计课程的一个重要选题,并使之成为一个专门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5.
九寨沟歌舞文化的建构实际上是不同文化不断的交融与实践,新的文化因素已经在原文化的基础上慢慢渗透到整个生活共同体的各个领域。这种新的建构结果是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他最终以文化的形式展示出采。政治、经济等因素作为变迁的重要因素对于文化是不同层面的介入,调整和建构着九寨沟地区民族的生活方式、心态、思想风格和权力的再分配。从九寨沟歌舞文化的变迁可以看出,生活在某一区域的人在被外来力量影响的时候,他们不是被动、消极的、而是主动的适应和调整。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彩调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种之一,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电影艺术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综合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广大的观众群体。本文将以1978年由吴永刚、陈正鸿联合执导的彩调舞台艺术片《刘三姐》入手来谈一谈电影艺术对彩调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17.
李盈 《文教资料》2012,(32):182-184
在创作高度类型化、商业化的好莱坞电影导演中,诺兰算是风格别具的一位,这来源于他对电影叙事的精妙处理。交织错位的情节脉络、复杂多变的人物角色以及迂回曲折的悬念设计等等,他的电影如万花筒一般包容多了重叙事元素,不断冲击着观众的传统审美。当然,纷繁却不复杂,"碎片化"的处理凝聚在一个宏大、完整而复杂的叙事时空里,这也促使观众不断地去咀嚼剧情、感悟角色、理解故事。  相似文献   

18.
吴婷婷  施敏 《考试周刊》2013,(10):83-84
本文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学习理念,探讨了正确认识在当今大学英语学习课堂中学生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以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从而使得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学习的主人,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来提高自己,全方面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电影积极参与了现代新女性形象的构建,从《三个摩登女性》《新女性》《丽人行》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电影看来,中国现代电影从外在形象、婚恋家庭、社会工作及思想意识、成长土壤等角度入手构建了现代新女性形象。这些新女性形象有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20.
曹俊敏 《学语文》2022,(5):68-70+50
古诗歌鉴赏作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一直是语文教学和高考考查的焦点。在复习备考中,无论是命题导向和考查意图,还是设题角度和考查方式,都是教学和研究的重点内容。文章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的相关要求,以2020年和2021年全国高考卷Ⅰ中诗歌题为例,从“破”与“立”两个对立互补角度,探究古诗歌鉴赏选择题解析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