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调解主体民间化调解制度根据调解主体不同分为民间调解和官方调解。民间调解指调解人为非官方人员的调解方式。官方调解指司法机关的官吏在审理案件时,对纠纷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解决纠纷。此外,清代还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调解方式,即"官批民调",是指州县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如认为纠纷事由主要涉及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又是"无讼"理论的奠基人和鼓吹者。儒家"无讼"法律思想在解决纠纷,在调解制度的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又是“无讼”理论的奠基人和鼓吹者.儒家“无讼”法律思想在解决纠纷,在调解制度的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柯林霞 《出版广角》2017,(24):37-39
我国著作权纠纷调解委员会制度正在构建当中,分析日本、德国等国的著作权纠纷调解委员会制度,可以为我国提供有益的借鉴.明确著作权主管部门的立场,协调行政调解和其他纠纷处理机制的冲突,确定著作权关系的主体地位与利益分配的衡量标准,以及如何勘定与纠纷调解相关的必要事项,都是我国构建著作权纠纷调解委员会制度必须考虑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在著作权管理部门下增设著作权纠纷调解委员会是2012年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的亮点之一,但相关条款过于粗疏简略,不具有操作性.在借鉴日本文化厅著作权纠纷调解委员会经验的基础上,我国著作权管理部门可以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著作权纠纷调解模式,这既是前瞻性地践行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的要求,也是我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新实践.  相似文献   

6.
郑怡 《今传媒》2015,(2):22-23
知识产权纠纷不同于传统民事纠纷,具有其特殊性。以知识产权纠纷适用诉讼调解为出发点,对我国知识产权纠纷诉讼调解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知识产权纠纷诉讼调解相关制度基础以及各级法院在调解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在探讨我国知识产权纠纷诉讼调解制度在调解的中立性与效率方面存在缺陷的基础上,对此现有制度提出相应完善方法。  相似文献   

7.
数字版权纠纷案件数量的迅速增长与技术复杂性的提升,使数字版权侵权的维权陷入困境。数字版权纠纷解决现有机制在面临数字版权纠纷发展趋势时已经捉襟见肘,解决机制亟待转型。数字版权纠纷解决机制的转型应考量日益加剧的数字鸿沟带来的风险,以及网络用户制度信任的衰微,并合理利用web3.0时代的前瞻技术。实现数字版权纠纷解决机制的转型升级,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推进数字版权纠纷三审合一和交互式审理机制建设,进一步优化数字版权纠纷案件的管辖规则和证据规则;另一方面需要不断优化数字版权纠纷的在线解决机制,扩大在线调解的适用范围,完善在线调解协议的效力制度和执行制度,建立专门的数字版权纠纷在线仲裁平台,提升数字版权纠纷仲裁解决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8.
方勇 《兰台世界》2016,(14):113-115
明代申明亭制度是明初朱元璋按照儒家乡里教化的思想创置的民间基层调解制度。这一制度通过在民间设立里老人这一独具特色的角色,宣朝廷行法令、旌善扬恶以及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基层纠纷调解,以求达到儒家思想中的无讼社会。尽管在六百多年后的当今社会,申明亭早已不适应我国的现代法治建设环境,但该制度所体现出来的普及法令、注重道德教化和通过民间调解解决基层纠纷的思路仍然有其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9.
郝珊 《兰台世界》2013,(12):16-17
清代统治阶级沿用历代调解制度,根据清代社会民族特点形成了成熟的民事调解体系,达到有效化解清代社会纠纷的目的.因此,通过对清代调解制度的全面探究,深入挖掘清代调解制度的价值,以期为处理目前高校突发事件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7,(5):64-74
中国目前的电视调解已经进入瓶颈化阶段,同质化以及媒介产品与纠纷解决机制之间的断裂造成的传播伦理危机和社会治理危机已露端倪;中国电视调解向何处去的前瞻性思考必须首先始于对自身定位的理性省察;电视调解的定位应当在媒介产品和纠纷解决机制之间谋求平衡,创造性地发挥大众传媒协同的优势,融入到社会协同治理的格局体系中,使大众传媒的传播功能、个案纠纷解决功能以及社会治理功能的抵牾、断裂得到弥合与彰显。  相似文献   

11.
电视调解既是一种新兴媒介样态,也是一种现实的ADR(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的缩写,意为替代性纠纷解决或可选择性的纠纷解决机制)。在法学研究的传统上,大众传媒极少被作为替代纠纷解决机构和主体纳入主流的视野,而新闻传播学界一般从介入式报道、民生新闻或情感类谈话节目形态来考察电视调解。  相似文献   

12.
廖雯萍 《大观周刊》2011,(20):216-217
调解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加以规定,有利于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对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然而却因自身的局限性,造成虚假诉讼、不诚信滋长等问题。实践中,法院审判案件时,也总因是审是调而苦恼不已,学术界也是争论不休。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大胆探索第三条道路,在巩固完善调解、审判的同时适当的加入和解程序。本文从民事和解制度的性质、主体、原则、制度、程序等方面对如何进行改造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商事仲裁与商事调解作为两种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仲裁法律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并且发展壮大,但是在实践中遇到了发展“瓶颈”;商事调解作为商贸发展的结果,在我国还没有确立基本的法律制度。本文在对商事仲裁与商事调解的优势与发展困境进行论述,比较两者的差异,分析两种制度结合的可能性及优势的基础上,试图将我国目前的商事仲裁与商事调解资源相整合,以寻找仲裁与调解相互共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4.
调解有1套     
<正>《调解有一套》是福建省首档以搭建调解平台、化解矛盾纠纷、普及法律知识为主体的司法调解类民生栏目。成立以来,累计播出500多期,共调解矛盾纠纷1000多件,调解成功率达90%以上,栏目收视率长期位居全省自办节目前列。2015年,成立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调解有一套》人民调解委员会,这是全省新闻媒体行业中成立的第一也是唯一一个人民调解委员会。2016年获"福建新闻奖"  相似文献   

15.
季田田 《大观周刊》2012,(35):39-39,53
调解的历史源远流长,我国的司法实践历来重视包括调解在内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商会作为重要的社会组织,承担着维权及纠纷解决等重要职能。近年来,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倡导律师参与调解工作。笔者所在的河南大象律师事务所在律师参与并主导商会调解工作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笔者作为河南大象律师事务所指派到河南省豫东商会的服务律师见证了从商事调解中心到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设立过程,参与了商会组织的人民调解工作。笔者认为,商会的人民调解工作大有作为,律师在商会人民调解工作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律师参与人民调解的工作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6.
对于新闻纠纷的化解,调解相对于诉讼有着适用范围更广、经济成本更低、程序效率更高、救济手段更活的优势。在我国现有的人民调解体系之外设立专业性的新闻调解机构,是新闻调解制度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新闻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及协议履行机制,是构建新闻调解制度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李冰 《传媒》2020,(10):1-1
人民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它是指在依法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通过人民调解员耐心疏导,促使当事人互谅互让来解决矛盾纠纷的活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我国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商会等共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80多万个,拥有人民调解员380多万人,每年调解婚姻、家庭、邻里、房屋宅基地、征地拆迁、生产经营、合同、债务、赔偿以及环境、劳动、物业、医疗、交通、信访等各类矛盾纠纷900多万件,调解成功率95%以上,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人民调解制度作为我国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伍廷芳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外交家与法学家,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具有西方法学博士学位的法学家。民国初年发生的"姚荣泽案",是伍廷芳法律生涯最为重要的转折点,也是最能够体现其法律思想的一个事件。  相似文献   

19.
清代统治阶级沿用历代调解制度,根据清代社会民族特点形成了成熟的民事调解体系,达到有效化解清代社会纠纷的目的。因此,通过对清代调解制度的全面探究,深入挖掘清代调解制度的价值,以期为处理目前高校突发事件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在乡土中国与现代中国之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关于中国农村纠纷的研究成果颇多,主要集中在法学领域,尤以法律社会学和法律人类学为主.法学领域的相关学者之所以关注农村的纠纷调解,主要因为传统中国农村有自身的调解规则,当现代性的法律在遭遇传统农村的地方性规则时,其应有的形式就会出现很多令人"匪夷"的形态,这给研究者以很大兴趣.研究者希望从中发掘民间法与国家法、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二元模式的真正契合点,寻找现代法律的落脚处.这种思路使得众多的相关研究带有明显的价值关怀,都在直接或间接地追问着法律的意义和实现秩序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