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白于天宝十二年至天宝十四年先后多次到池州(当时的秋浦县),写下大量诗作,其中<秋浦歌>十七首最为著名.文章通过对<秋浦歌>及李白池州系列诗作的解读,探讨李白在池州逗留时间之久的原因,以及李白当时的精神状态和诗歌的基本风貌.  相似文献   

2.
匈奴族唯一一首民歌《匈奴歌》中的“嫁妇”应为“妇女”,司马贞《史记索隐》中所谓“嫁妇”应是他个人记忆有误;所谓匈奴统治者“发动”或“挑起”匈汉战争说,同汉文史籍记载背道而驰。《匈奴歌》主要是一首悲歌,悲叹失去河西走廊地区水草丰美的牧地,也蕴涵一缕对直接间接导致这一悲惨结局的浑邪王和侵略者的怨望和仇恨情绪;牲畜“不蕃息”、无“酪”可饮,无肉可食,这对匈奴人无异于断绝了生路,因而妇女脸上失去了笑容,面容惨淡,这是《匈奴歌》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3.
美国诗人惠特曼在代表作《自我之歌》中完全背离英语诗学传统,创作了全新的自由诗体,而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意识、审美艺术和情感特征都具有明显的未来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50、60年代"政治第一,文艺第二"的社会观、文艺观造成的政治话语/革命话语主导了一切,政治意识形态规范了文学秩序."十七年"文学都打上了"红色"的烙痕,<青春之歌>的显文本也笼罩着这层革命红色光环.从文本当时的阅读实际效果来看,<青春之歌>真正打动一代青年读者的不是林道静成长中的革命故事,而是它的潜文本中所隐蔽的林道静与三个男人的爱情故事,这也正是<青春之歌>具有长久艺术生命力的内在奥秘.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流行的"红色经典"热潮也为我们重新解读<青春之歌>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抛开革命故事的外壳,本文试图从叙事学角度出发,来探究<青春之歌>的爱情模式.  相似文献   

5.
在《红楼梦》中不属于金陵十二钗,但是作为又副册第一人的丫鬟晴雯,是曹雪芹笔下最爱的人物之一,在红楼十二曲中特地写有判词一首《晴雯歌》,在王扶林老师的谱曲下,歌曲《晴雯歌》更富艺术张力。本文通过对歌曲《晴雯歌》的音乐结构、曲词内容和作品意蕴上的简要分析,以加深对于此曲的艺术理解,帮助我们更好的演唱作品。  相似文献   

6.
改版后的《青春之歌》,是“十七年”时期集体话语、革命话语修正性别叙事的典型文本。修改版增加的女性成长的革命叙事内容,消解了主人公的性别意识,又以错位的方式实现了小说文本的“再生产”,在继承和延续鲁迅“娜拉出走”叙事传统的意义上,为“再解读”提供了性别话语建构的文学史依据。在大众文化和消费意识形态背景下,审视革命时代的女性书写,必先回到文本生产的时代语境,依循叙事逻辑,寻求文本张力,以避免跌入将人物原型与人物形象相混淆的庸俗社会学陷阱。  相似文献   

7.
美国不同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是一个具有种族多样性的移民国家。虽然多年来,多元文明不断冲击美国社会,但是,其根本文化——源于所谓传统价值观,是不变的。《云雀之歌》这部作品的主人公西娅的身上恰恰展现出了美国传统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堪称其代表作,可是在古代,评论此诗者却不多见,今人评论,则多是鉴赏。五言古诗《蓟丘览古》七首是陈子昂在遭遇了最无奈的政治打击之后对其怀才不遇之悲的一次集中的宣泄,《登幽州台歌》作于这组诗之后不久,是其悲愤情怀的高潮终曲。《登幽州台歌》中的孤独和悲凉,其实也是所有有大襟抱大才能者共同的人生悲哀,而传统文化中登高神伤的文化心理则更加重了这种孤独感。就风格而言,《登幽州台歌》悲壮慷慨,是上承建安风骨,下启盛唐之音的初唐诗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9.
《伤心咖啡馆之歌》是第二代美国南方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代表作之一,她展现的是孤独的小镇上爱蜜利亚小姐与表哥"罗锅"、马文的三角畸恋,表面上滑稽、荒诞,实则表现的是现代南方社会人们的荒芜的精神状态和人本身的孤独。本论文旨在运用黑色幽默从人物外形的怪诞、反英雄的人物塑造、情节和主题的荒诞几方面来分析,以挖掘作品所要向读者展示的一幅荒诞可悲的南方。  相似文献   

10.
《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最优秀的长篇作品之一。这部小说仍继承了其一贯的创作视角与倾向,将目光聚焦在黑人族群的现实生存状态与精神生活困境上,审视了美国整个黑人族群几代人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文化观念。理想与现实、传统与现代、融合与排斥之间的矛盾冲突,令生活于美国的黑人族群产生了自我认同的困境。莫里森通过这部作品,生动并深刻地揭示了美国黑人族群所面临的这一问题,也展现了作者对黑人精神归属与身份认同路径的探求。  相似文献   

11.
《冰山之歌》是石夫先生在充分汲取新疆各少数民族音乐精髓,糅合塔吉克族音乐元素的基础上,开拓性地创作而成的一首钢琴作品。本文分析了作品的音乐、演奏以及民族风格,诠释了新疆塔吉克族音乐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中的隐喻是日常生活中隐喻的延伸,因此文学领域中隐喻的研究已日渐引起了许多人的重视。从隐喻学的角度,围绕小说中的地点、人物、意象,对卡森·麦卡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的隐喻意义进行初步的探析。通过对小说中这些隐喻意义的分析,读者可以深切体会出现代人被工业文明异化后的焦虑与困惑,以及处于孤独隔绝状态中的现代人对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3.
鲍照以丰富的文化视野,自觉向被当时文士视为“委巷中歌谣”的南朝民歌学习,成为乐府史上学习民歌的第一人,《中兴歌》十首便是其代表作品,采用民歌体式来书写一定的政治内容及自己的理想抱负,从而表现出雅俗兼具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杨锦 《美育学刊》2024,(1):49-56
1989年盛宗亮应钢琴家彼得·瑟金委约创作了《我的歌》。作品将中国民间曲调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法有机结合,表达了作曲家对故乡的眷恋,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对作曲家本人创作观念的影响。分析盛宗亮对中国民间旋律的有效引用,有助于从演奏者的角度阐释如何更好地演绎这首民间曲调与现代技法相结合的钢琴作品。  相似文献   

15.
《万叶集》是日本最古老的和歌集,其中有1420余首吟咏植物的和歌,而在中国颇受欢迎的春之代表桃李之歌却少之又少。本文就大伴家持以桃李为主题所作的两首和歌,从创作背景、中国式意境、虚实相生的创作手法等方面进行论述,在鉴赏桃李歌优美意境的同时,分析中国诗歌对于日本和歌创作及审美方面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著名革命歌曲《绣金匾》及其作者汪庭友的生平和创作。  相似文献   

17.
《所罗门之歌》通过对梅肯一家三代人的描写,回顾了美国黑人从奴隶到自由人,从南方农村到北方城市,从被排斥在白人社会以外到融合进主流社会之中这一历史巨变过程。本文认为非裔美国人不仅要接受美国的当代文化,也要认可非洲的传统文化,对二者兼收并蓄,形成自己的独特文化视角,这样才能在美国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何德兰北京童谣《孺子歌图》1900年编译本为了提高译本可读性,译者注重与读者建立良好的交际环境,注重译本的形式和内容:译本排版精妙、句法通俗、音韵和谐。以交际翻译理论为基础,从编译本的形式和内容——排版、字体、句法、音韵、修辞诸方面展开研究,总结译本的翻译特色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同谷七歌》是杜甫在极其穷愁困顿环境下写出的,诗人在诗中写出了个人和时代的悲苦.其创作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更有其独创性,正是因为其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才被称为古典诗歌中抒情的典范文本.其对困境哀苦深刻的描写打动了一代代的读者,后世诗人对于这一诗体的大量仿作就是对其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20.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最负盛名的黑人女性作家,《所罗门之歌》是她的第三部作品,也是她的成名之作。本文认为,这部反映黑人社会的小说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与其"寻根"主线故事背后构建的民族文化传统及小说女性角色争取权力的形象诠释有重要的联系,文化传统与女性主义成为建构小说经典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