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博大深邃而又通俗易懂,对我国的语文教育不仅在理论上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在实践上也具有示范作用。叶老在他的许多文章和书信中谈得最多的是关于“教”的问题,在这方面,“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他的至理名言。《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革语文教学》中有一段精彩透辟的论述:“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  相似文献   

2.
王鸿 《课外阅读》2011,(12):62-63
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已经整整影响了一个多世纪的教育。他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在教学中要注重传承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赵敏 《教育现代化》2006,(10):96-97
中周语文教学思想从孔子的“述而不作”,到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到朱熹的解经释典,学生始终都处于听的地位。我国在前苏联教学理论的影响下,建立了一整套教育教学思想、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在教学中始终把教材放在中心位置,教什么成为教学的核心议题。教师的作用被无限地放大,费时多、效果差成了语文教学顽症,吕叔湘先生精辟概括为“少、慢、差、费”。“应试教育”,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磨灭了语文的生动性。这里面除了有“应试教育”的因素,更主要的原因还是语文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学生观、人才观存在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4.
杨先武 《教育学报》2007,3(3):54-59
“工具论”是“三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对我国当代语文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使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受到“工具性”的制约,走进了科学化、技术化的误区,并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然而,语文界至今仍有人把“三老”的教育理论视为圭臬,对于片面强调工具性所产生的弊端缺乏认真的反思。这将给正在进行的语文课程改革造成极大的思想障碍。  相似文献   

5.
说课说什么     
说课,是指说课人根据所拟定的课题,以教育科学理论为依据,把备课、上课的主要过程上升到教学理论高度,向其他教师或教研人员口述该课的具体教学设想,诸如确定的教学目标,安排的教学内容,选取的教学方法,设计的教学程序等。说课是介于备课、上课之间的一种教学活动,科学的说课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说课不仅要说出教什么,更重要的是说出“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及其理论依据。(一)说教材说教材,通常要说出所教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的目标与要求(根据大纲、教师用书确定知识要求、能力要求、思想教育的渗透等…  相似文献   

6.
“教是为了不教”是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思想。作者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对这一思想的领悟和应用:“教”好语文基础,为“不教”奠定基础;“教”学习语文的方法,“不教”也会自学;“教”学习语文的好习惯,“不教”也能自觉。  相似文献   

7.
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这是李明新老师从事多年语文教学实践所悟出的“理”,也是虚心学习前辈和同仁先进语文教学经验的体会。“实”与“活”作为一种语文教育思想,对于丰富和发展语文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指导当前的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尤其是在防止和克服语文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泛化”等方面,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向生活世界回归”是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主导思想之一。基于此,“教学生活化”不时在教育书刊中出现,在讲座报告中听到,成为课改理论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新名词。“课堂教学生活化”、“生活化教学”、“语文(数学、思品、科学……)教学生活化”等说法也相继流行开来。我们请来了省内的部分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就“教学生活化”这一话题展开面对面的对话。  相似文献   

9.
由中央教科所课程教学研究部和《湖北教育》(教育教学)杂志举办的“全国教育实验研究会小学语文学会学习研究中心大会暨潘自由小学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在武汉外国语学校隆重举行。中央教科所研究员潘自由,全身心地投身于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从最初语文教学的“学法指导”实验,到正在进行的小学语文“学会学习”课题实验,已经历了二十多个春秋。潘自由的小学语文教育思想,有力地推动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0.
文以载道教以传道刘畅《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以文悟道”,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是语文课思想教育的特点。“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中的一条基本原则,即语文教学和政治思想教育统一的...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何去何从,如何进一步进行改革,这是广大语文教师共同关心的具有时代意义的重要课题。“现在语文课越教越不会教了”,“到底怎样的语文课是好的,怎样是不好的,请拿出一个标准来”。这些牢骚话,实际上正是一种厌倦情绪的反映。大家渴望语文教学从长期存在的散漫状态中解脱出来。近年来,由于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知识的传播,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教育测量学基本方法的推广,如此等等,不能不引起广大语文教师对传统语文教学的积极地反思。尽管我们对这些教育科学理论的认识,还只是一知半解,但传统的习惯思维所经受的冲击巳十分沉重有力。这些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深深吸引了我们语文教师队伍中的一些改革者。他们执着追求教学目标的单一化、教学程序的系列化、教学方法的模式化以及教学评估的标准化。其中表现最为强烈的就是设想编写一套中小学语文学科分年级的教学目标,从坐标的横轴上排出语文知识讲解的内容,从坐标的纵轴上列出语文能力训练的条目,使教、学、考三者都有依据。  相似文献   

12.
薛法根,男,1968年生,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现为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从教以来,潜心研究丝绸文化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初步形成了“着眼整体发展、着力语言训练、着重内化进程”的教学思想和“教得轻松、学得扎实”的教学特色。1999年起,致力于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研究,提出了“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的教学新理念,并初步形成了组块教学模式。曾先后在《人民教育》等报刊发表《语文教学要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呼唤智慧的语言教育》等50多篇论文。1995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996年被评为苏州市“十杰”教师,1998年荣获江苏省“红杉树”园丁奖金奖,1999年被评为江苏省名教师,2C01年荣获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2C62年获第五届全国“十杰教师”提名。  相似文献   

13.
经过对江苏教育版(以下简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一、二、三)的教学实践后,笔者想谈几点教后反思。  相似文献   

14.
“课堂”之于教育教学是一个常讲常新、永远保鲜的话题。得语文课堂者方能得语文教育天下。我关于“高效课堂”的思考,说出来大家也许会很失望,因为是老调重弹——教什么(内容)、怎么教(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 ,体现了中国语文教育的民族特点。美育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 ,从孔夫子到蔡元培 ,其教育思想都闪耀着美育的光辉。孔子在我国首先提出了“诗教”主张 ,他搜集编纂《诗经》30 5篇 ,指出诗歌具有“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的作用 ,强调“温柔敦厚《诗》教也”。后来 ,孟子的“养性”说、荀子的“移风易俗”说等 ,都对美育思想的发展起着推进作用 ,对后世无不有深刻的影响。可见 ,在语文教学中 ,把读书与美育结合起来 ,把思想情感的陶冶与知识学习结合起来 ,无疑值得继承、发扬。语文课要用“美”吸引学生 ,这是肯…  相似文献   

16.
设计理念。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论。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指出:“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这些理论提示我们要建构一种新型的生活化的口语交际课堂,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让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集大成者。他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是对语文教学本质和思想境界的高度概括。在实施语文教学新课改的今天,有必要从多角度深入思考、积极探索,并付诸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要求课堂主体要由“教的主体”变为“学的主体”,以求“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最终目的。作为语文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教育与指导下获取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陶冶思想情操的过程。只有优化教学策略,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南昌二中语文教师潘凤湘,几十年如一日,倾心于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实践,用汗水和辛劳独创了语文“教读法”体系。这个体系是潘先生胆略和智慧的结晶,其内容是广泛的、新颖的、特别是“教读法”体系中提出的主导思想、原则、方法和范式,对语文科内的教学和语文科外的教学,对初中和高中乃至大学的教学都具有普遍的意义,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越过了国界)。“教读法”体系的创立是我国语文教育理论的一个突破。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和创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国传统的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就是“传道、受业、解惑”(韩愈:《师说》),是教师将人类已经认识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是教知识、育人才。潘先生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好地学习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叶圣陶研究会、开明出版社、《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于1996年12月5日在首都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了“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会议由全问中语会秘书长、(中学语文教学)杂志副主编陈金明主持。20多位专家学者从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学习、运用。研究等方面畅谈了自己的体会。现将大会发言情况简述如下。民进中央副主席叶至普先生谈了叶老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叶圣陶研究会秘书长陈益群先生指出“叶老的思想博大精深,具有全面性”。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于Z光同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