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试图从客观不同领域分别论述“有”“无”的真正内容与性质,论证宇宙天地人的“有无”关系不只是“无中生有,有又返无”定律半论,而应是“先有后无,无中生有,有又返无”定律全论,并说明“有无”新论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3.
词基本上是有定类的,它在句中的用途也是相应确定的,但在不同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它的词性和句法功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是古今汉语都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在古汉语中,名词的活用不仅常见,而且其用法与现代汉语中的名词很不一样,在名中充当谓语或状语中,其词性即发生变化,活用如运词,形容词或副词,其活用情形有两种:一是用作动词,其活用规律有八种;一是用作状语,其活用规律有三种。  相似文献   

4.
刘传华 《初中生》2007,(6):51-53
1.句法形式:用0f—phrase表示。一般来说这种形式多用在无生命的名词前。如:  相似文献   

5.
第一,"之"的释义:郑笺把"谁之永号"中的"之"解释为动词"往",不免有些文法欠通。一.首先考察一下"之"在古汉语中作动词的情况。"之"作动词(相当于"往、致、到"),带宾语,有四种情况:1、"名词+之+处所词":  相似文献   

6.
刘光明 《学语文》2005,(5):43-44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除了作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外,还可以作“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而施动,是以“名+宾语”的结构形式,表达“为+宾语+相应动词+原来名词”的意义。例如: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欲复三代”,“超越古今”是宋代士大夫知识群体的共同理想。二程洛学以“天下治乱系宰相,君德成就责经筵”的政治主张和“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的哲学宗旨,企图实现君臣“共成天下,”以“复三代”之务,张载关学则以“语学而及政,论政而及礼”,尊礼而立教的狡特思路,将“复三代”的理想,变为“知礼成性,变化气质”的道德践履和“躬行礼教”,经世化俗的社会实践,从而形成了关学世代相传的学风与传统,也表现了宋代道学之原型及其真精神,这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政治哲学”,正是当代关学研究的新面向。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叶,在现象学哲学方法的启发下,一种脱胎于近代方法论解释学的新的现代解释学观念出现了,我们在此借用我国音乐美学界的通行叫法,将这一哲学派别称为现代哲学释义学.这种哲学思想的提出者是德陶哲学家伽达默尔,其代表作<真理与方法--哲学释义学的基本特征>一书发表于1960年,一经面世就在西方哲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王国维的哲学思想及其创作角度来看他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认为“有我之境”体现了他的悲观思想而反映为忧患与伤感之情,“无我之境”则是王氏渴望超脱“有我”之苦楚,进入一种“无欲”“无我”“天人合一”之境界。这两种境界是王国维集诗人与哲学气质于一身的体现,也正反映了他的两种不同的思索宇宙人生之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科学哲学”研究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应答计算机对传统和现时哲学观念的冲击和挑战,适应计算机科学自身进一步发展的内在需要,建立一门以计算机科学的哲学问题为对象的新科学哲学———"计算机科学哲学",已日益成为必要与可能。计算机科学哲学是关于人脑(或心智)与计算机(或机器)的相互作用关系的过程、机制及其规律的研究。其方法主要有现象学方法、进化论方法、启发式方法和跨学科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费尔巴哈通过批判神学和思辨哲学提出了未来哲学的原则是用“人的哲学”取代“神的哲学”,从而将哲学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基地,但他对黑格尔思辨神学的批判主要是立足于一种心理学的、直观的方法。缺乏对其中所包含的具体的社会历史内容的充分认识。因而他所主张的。人的哲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抽象的、贫乏的。要从费尔巴哈所提出的这一转变中结出真正的果实,就必须吸纳黑格尔哲学中有关人的合理思想。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围绕“无人关系”产生了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天人合一”的天命神权观和“天人相分”的朴素唯物主义观。实际上这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展开的斗争。本文从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出发,就“天人关系”之争的哲学意义进行较为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道的观点,深刻影响了中国哲学体系的建构,而道论中最重要、最复杂的有无范畴,不仅在中国得到丰富的阐释,在西方哲学史上也得到了极大的关注。海德格尔受到老子的启发开始追问无,认为无是存在的缺失,二者在有无问题上展开中西方哲学对话。  相似文献   

15.
古汉语的“式”,有一个义项是“说话做事所采取的方法或形式”,汉唐时已有用例。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个义项的“式”已经用来构成“xx式”。比如:“日三相会议发表半官式宣言”(标题,《时事公报》1936年7月24日)。“半官式”相当于今日的“半官方”。  相似文献   

16.
曹建波 《四川教育》2008,(12):41-41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是我国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具有非常积极的实践价值。在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重要话题。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衡量标准有三点必不可少,即面向学生的终身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延伸文本的内涵和外延。第一点重在学生作为人的发展而言,第二点是注重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实目标,第三点侧重于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效益。  相似文献   

17.
《数学教学》2008,(1):7-11
一、“动与静”的哲学思想 动与静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对重要范畴,关于两者关系的探讨,最早见于老子哲学.他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认为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都是循环反复的,事物的发展必然要走到自己的反面,这就是“道”的运动.诚然,老子把静看成是绝对的并不正确.但他看到了动和静之间的关系不是截然对立的,而且,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辩证揭示动静关系的思想家.事实上,对动和静的辩证把握,正是中国哲学的优良传统之一.  相似文献   

18.
高中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六册(人教版)《信陵君窟符救赵》一文中“留军壁邺”的“壁”,课文注为“驻扎”是不准确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解释“壁”为“军营”.《辞源》释“壁”为“军垒”:此处应为名词动用.是“筑起壁垒”或“筑起军营”之意古时说军队驻扎用“军”或者“屯”,  相似文献   

19.
尹志远 《英语辅导》2001,(11):11-11
掌握下列表示“多少”的单词和短语的用法,在决定它们接可数名词还是不可数名词,表示肯定还是否定,以及句子的谓语用单数还是复数形式时就不觉得难了。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人教版《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一框阐述了唯物辩证法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但是教材中并没有明确阐述联系的条件性.个人在实际教学中认为联系的条件性是很重要的,并希望在新一轮的教材修改时,建议将这一内容编入教材.笔者将联系的条件性编入教材的原因有作了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