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阵荃 《文学教育(上)》2010,(18):130-130
再次读完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失街亭》,内心固有的感触又涌上心头,想起马谡,不仅感慨万千,是不是马谡只有一死以谢国家?  相似文献   

2.
失街亭     
却说孔明在祁山寨中,忽报薪城探细人来到。孔明急唤入问之。细作告曰:“司马懿倍道而行,八日已到新城。盂达措手不及,又被申耽、申仪、李辅、邓贤为内应,孟达被乱军所杀。今司马懿撤兵到长安,见了魏主,同张邰引兵出关,来拒我师也。”隐括不烦。孔明大惊曰:“孟达作事不密,死固当然。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  相似文献   

3.
失街亭究竟谁之过,历来就争论不休。本文从争论的疑问入手细加梳理、分析,认为马谡失街亭并非谁之过错,只是诸葛亮面对现实所采取的迫不得已的一个策略。  相似文献   

4.
《失街亭》一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这突出表现为马谡的“三笑”和孔明的“三哭”“。三笑”的原因很明显,不管笑谁,都是马谡自视甚高的表现“。三哭”则不同,分别反映了孔明不同的心理。而这方面《教师教学用书》上  相似文献   

5.
却说街亭失守,诸葛亮便知司马懿必定前来攻城。此时,蜀军城中只有360名老弱军士,且无一名大将。这四四方方一座城,东南西北四座城楼,各驻80名军士,四角各驻10名军士。不管从哪一面看,都能看到军士100名。  相似文献   

6.
在《三国演义》中,记述了一段精彩的妙计.  相似文献   

7.
小说中的人物,是故事情节发生和发展的动因,也是使一个故事真正具有意义的根据。从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物的作用是推动情节的进展;而从人物自身的审美价值来看,人物则应当是具体生动的形象。这两个方面的意义构成了小说人物的二重性:即格雷马斯所说的,既是行动主体,是“行动元”:又是性格,是“角色”。(《行动元、角色和形象》)因此,大凡优秀小说所塑造的主要人物都应当是一个文学形象,一个性格;否则,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写的是: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每当我读到这一部分时,就会为马谡的死感到惋惜。马谡是蜀国名臣马良的弟弟,素有才名。在诸葛亮南征孟获时,是他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策略,颇得诸葛亮的赞许。由此可见,马谡也可以称得上  相似文献   

9.
《老年教育》2010,(3):38-39
假如孔明的运气不佳,草船借箭会有何等结局?请看——  相似文献   

10.
司马懿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略谋家和政治家。从曹操执政之始他就在被猜忌中凭才干一步步走上了权力的颠峰,直至受遗二主。佐命三朝,为后来以晋代魏奠定了基础。和司马懿同时代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及以后一些史书,例如《晋书》,对司马懿都作出了极高的评价。但是自宋以来,司马懿的历史地位渐被湮没,明清至今,尤其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戏剧小说、说唱文学更是把司马懿说成了无能甚至是反派人物。这种演变,同尊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诸葛亮被神化是一致的,同步的。其实在三国鼎立中,借吴刀杀关羽,诸葛亮六出祁山,屡战屡败,皆出自司马懿之手。至于妇孺皆知的《失街亭》,《斩马谡》,也当然掩盖不了司马懿的智慧。就连空城计。从战略上来说,司马懿也是胜利者,是他作为一个智者的神来之笔。他更有许多鲜为人知的辉煌战绩和高妙谋略被埋没。如“静卧待刺客”,“神速擒孟达”,“百日平辽东”,“韬晦诛曹爽”等。这些史事都表现了司马懿足智多谋,变化若神,所向无敌。现在司马懿的军事才能已经逐渐被人们认识。  相似文献   

11.
《失街亭》一文用语言生动地塑造马谡这一人物.本文试就文中的几处对话作简要分析。 (一)谡曰:“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若有差失,乞斩全家。”  相似文献   

12.
<失街亭>一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比如对马谡的"三笑"和孔明的"三哭"的描写."三笑"的原因很明显,不管笑谁,都是马谡自视甚高的表现;"三哭"则不同,分别反映了孔明不同的心理.……  相似文献   

13.
《教育文汇》2011,(3):7-8
叶开是《收获》杂志的副编审,女儿乔乔读三年级。乔乔在学第48课《智烧敌舰》时,遇到一道题:三国时期最足智多谋的人是谁?乔乔答:孔明和庞统。可老师说,标准答案是诸葛亮或周瑜,写孔明也是错。  相似文献   

14.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后人对《出师表》的至高推崇。《出师表》一文是诸葛亮在临行前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这篇文章之所以千百年来为世人所传诵,不仅仅在于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至死不渝的忠诚,更在于作者劝谏的高超艺术。艺术与情感的结合使文章成为了千年经典。  相似文献   

15.
赵光瑞 《成才之路》2011,(3):9-I0004
上海作家叶开的女儿乔乔今年上小学三年级,一次遇到一道题目,问谁是三国时期最足智多谋的人。刚看完《三国演义》彩图本的乔乔,欣喜而自信地写下:孔明和庞统。答案得到古典文学博士妈妈的认可。结果,语文老师说错了,标准答案是"诸葛亮"。(《中国青年报》)看到这样的教育方式,可能许多人会发笑。但这便是典型的中国教育模式。老师解释说,在小学阶段答案只能写诸葛亮或周瑜,写孔明也算错。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中对于孔明哭泣的描写有其特殊的意义及作用。孔明的痛哭表现的内容各异,但究其总的根源都是为了蜀汉的兴复大业。他的痛哭在刻画人物性格的同时也把人物的悲剧性表现出来了。孔明倾尽毕生精力为了蜀国,他的眼泪也尽是为了蜀国而流。分析诸葛亮的眼泪可以深知其辅佐之路的艰辛与不易,也可以进一步挖掘其在蜀汉兴复之路上谋略的运用与其悲悯众生的情怀。  相似文献   

17.
在《三国演义》的对外译介和三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过程中,客观地呈现人物形象是译本有效传承典籍精髓的关键因素。认知叙事学关注读者转向,聚焦读者如何重构故事世界。译者正确理解和阐释原作人物,是原语文化能够被译语读者接受的一个重要因素,更是两种文化相互交流的关键前提。在认知叙事框架视角下,罗慕士通过适应与变异策略,将孔明的小说形象和历史形象展现给目的语读者。有效的人物形象建构,有助于向西方世界推介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  相似文献   

18.
赵光瑞 《教育》2011,(1):16-17
上海作家叶开的女儿乔乔今年上小学三年级,一次遇到一道题目,问谁是三国时期最足智多谋的人。乔乔自信地写下:“孔明和庞统”。答案得到古典文学博士妈妈的认可,然而语文老师却说错了,标准答案是。“诸葛亮”。(12月115日《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19.
《三国志演义》源于一定的历史事实,因而史有“七实三虚”之论。但它毕竞是一部学作品,我们不能把它当作史实来认识。本从《三国志演义》中孔明形象塑造出发,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艺术真实与史实的生成与转换关系。  相似文献   

20.
姜俊丽 《成才之路》2009,(32):83-83
《失街亭》是《三国演义》众多精彩故事中的一个,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共赏,描写精湛,人物传神。课文节选部分人物众多,主要人物有诸葛亮、马谡、司马懿,事实上,马谡和司马懿都是作为陪衬来烘托诸葛亮的。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第九十五回是“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课文截去了司马懿调兵遣将进攻街亭一段和他率兵占领列柳城一段,这两段写司马懿善于用兵,而本文的重点人物是诸葛亮,故而截去,本回又大段截去“武侯弹琴退仲达”,即“空城计”的内容。第九十六回是“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后半部分内容写孙吴与曹魏的明争暗斗,故截去。节选部分集中表现诸葛亮深谋远虑,料敌如神。赏罚严明。在其形象的刻画上,生动、传神、逼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