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众所周知, “物理”来自“生活”, “物理”服务于“生活”和“社会”,这样才能学得“活”,学得“有用”,这难道不正是我们教学之“要义”吗?教材中的“生活、物理、社会”正是这一理念指导下的产物,由是,我们还能视之为“鸡肋”吗?笔者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感到:教科书中的“生活、物理、社会”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好素材。若把“生活、物理、社会”的内容与教学过程有机地融合起来,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谈谈笔者使用“生活、物理、社会”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做法和想法。  相似文献   

2.
一、创造良好的园内环境“幼儿生活素质教育”立足于孩子的生活 ,对幼儿进行“劳动服务”、“合理消费”、“自我保护”、“环境适应”、“合作交往”等方面的训练 ,以“好孩子争章活动”为载体 ,在“幼儿生活技能训练课”上专门传授生活中的技能 ,从而让孩子懂得怎样高质量地生活。自开展该实验以来 ,我们非常重视环境对幼儿的影响 ,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围绕课题布置 ,我们在幼儿常经过的地方贴上自制的“我会系鞋带了”、“我不乱花钱”、“鼻出血了怎么办?”、“借给我玩玩好吗?”、“迷路了怎么办?”等等结合幼儿生活实际的图片。在每个…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校本化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实习超市是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也是从“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层面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校本化探索与最佳诠释。该文总结了五年来校园实习超市的发展与进行“生活教育”的探索,并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校本化实践提出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4.
朱秋萍 《小学生》2010,(8):18-18
1“自我体验”作文教学研究的理论依据 1.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我们“自我体验”作文教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广阔的研究天地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内容。作文本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教学理应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生活的空间有多大,作文的领域就有多广。“自我体验”作文教学研究是我们在作文教学领域中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理论的借鉴、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5.
对日常生活的处理、对日常经验的诗意提炼是当下诗歌写作的一个难题。在一些诗歌那里,“日常的”、“生活的”常常被“皮相化”:或者是对“生活”的语义重复,简单歌咏:或者是把“生活”直接搬进诗歌。用“口语”说话。不管其立足于何种诗学立场。这类写作关系到一个很基本的也是很重要的问题。即什么才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 哲学家狄尔泰通过对“体验”的考察来把握“生活”的实质。他认为,体验与生活具有共生性,但这种共生性并不具有必然性。因为,虽然体验着一定是生活着的,但生活着并  相似文献   

6.
“生活世界”源于胡塞尔的现象学,其动机缘于当代西方思想家对以理性为基础的“科学世界的反思与批判,在对欧洲传统理性的失落和人性沉沦的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其目的是对生活世界的回归,对人类价值信念的回归,并重建人的“现实主体性的存在”1。直至今日,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活世界”做出了不同的解释。胡塞尔把“生活世界”看作是“日常生活世界”,李文阁把它看作是“人的世界,是人生活于其中、与人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人内在统一的生活世界”。一、教师生活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要理解教师的生活世界,首先就要了解人、生活世界、教育…  相似文献   

7.
校园实习超市是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也是从“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层面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校本化探索与最佳诠释。该文总结了五年来校园实习超市的发展与进行“生活教育”的探索,并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校本化实践提出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8.
感受生活是为了内化生活。所谓内化生活,是指将感受到的生活信息,融会贯通地化入主体认知结构之中,从而将客观生活转化为主观“内在生活”的思维过程。内化生活的关键在于一个“化”字。“化”,既是大脑对神经脉冲传来的外界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编码、贮存的过程,又是对这种外界信息注入情感血液和思想灵光的过程,以达到“物我合一”、“物为我用”的目的。有了这种“内在生活”,作文才能成为一种现实,有了这种“内在生活”的积累,才能不断丰富和扩展作者头脑小宇宙,作文构思才可能进入“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的情境。总…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什么是“生活教育”?陶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用生活来教育,给生活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因此,陶先生认为“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社会是一个大课堂。教育要伸张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活动,生活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陶先生的这一教育思想对我们提倡素质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误区及本真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教育领域蔚为可观的“回归生活世界”热中存在着种种误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概念模糊化、目标庸俗化、过程形式化。实现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前提是正确认识“回归”和“生活世界”。要正确认识“生活世界”,须明确生活世界是人的世界,须注重当下的人的生成。要正确认识“回归”,一方面,必须承认教育与生活的区别,另一方面必须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充分发掘生活的教育意蕴,注重教育对生活的引领。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学要摆脱长期以来的“说教”面孔,必须走“生活化”的道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生活素材选取要从“舍近求远”走向“远近结合”,生活问题解决要从“形式划一”走向“多元并举”,实践活动设计要从“两张皮”走向“水乳交融”,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参与生活、理解生活、感悟生活.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可见,将道德教育寓于学生生活之中,让他们品德的形成源自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务必秉承“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教育理念,使品德教学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通过明确“生活”范畴的真义,从而确立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即是“生活哲学”。文章主要从生活的内涵、生活的结构、生活的主体、生活的内容与生活的形式五个层面对马克思“生活”予以了分析,强调马克思哲学“生活”的原立场性,从而有别于其他哲学,凸显出马克思哲学的独特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4.
杨小微 《教育学报》2006,2(6):53-59
生活世界是人的世界,是人实践的世界,是在实践中展开人际交往互动的世界,是人、教育与世界的“充满生机的联盟”。学生校外生活世界按其与校内生活世界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三类:与课堂生活“重叠”的世界、与学校生活“重叠”的世界、相对独立于学生校内生活的校外“生活世界”。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角色以及生活空间的丰富性与自由度,对学生自尊与自信等社会性品质及性别角色意识的形成、对其独立生活、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的养成都至关重要;自觉有效的社区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意味着“安全”、“健康”、“和谐”,而自发的社区环境则是积极和消极作用兼有的“双刃剑”;学生个体生活自主性最强、选择性最大,是未成年期的“闲暇”,如何充分利用这一重要的成长资源,是值得当今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论教育舒适     
“使生活舒适”是伦理学自当有的价值祈向,对教育而言,“使生活舒适”的伦理学祈向至少表达了两种诉求,即“教育如何使生活舒适”和“如何使教育舒适”。“教育使生活舒适”的要务是引领人回归生活世界,寻找失落的主体性;“使教育舒适”即要克服教育中的“人”的空场,“缘人情”建构新教育,这种教育应是历险的、创造的、闲适的、自然的。  相似文献   

16.
元代爱情剧对民俗生活相的揭示和勾勒,是对民俗生活相的艺术概括和升华.在元代爱情剧中,代表婚恋民俗生活相的“春”、居住民俗生活相的“墙”和“角门”、行为的社会民俗生活相的“拜月”、无形心意民俗生活相的“圆”,既渲染描绘了元代爱情剧的环境气氛、构建了主要情节和戏剧冲突,也反映了人们普遍的民俗文化心理.而相遇、阻隔、分飞、团聚的“四步曲”情节发展模式,也形成了元代爱情剧“喜———悲———喜”的圆形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楼佳萍 《教师》2010,(3):46-47
新课标要求科学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强调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来培养学生多样性思维和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全文从充实“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开设“生活化”的探究活动、寻找“生活化”的探究材料、实施“生活化”的作业等方面阐述了初中科学“生活化”的教学实践,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师就必须积极探究作文指导方法。笔者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探索出作文指导“六部曲”———“看”、“想”、“说”、“写”、“改”、“评”等六个环节。现将本人的体会诉诸笔端 ,供同行们参考。  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此 ,我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调动他们对生活观察思考的积极性。“处处留心皆文章” ,引导学生们时刻注意观察自己身边的人、事、景物 ,学会采撷生活之树上的片片充满生机的绿叶 ,选取社会生活潮流中的颗颗闪亮的水珠 ,不断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如 ,观察人…  相似文献   

19.
董谨勤 《早期教育》2011,(11):42-43
“应时应景”中的“时”是指当时,即当下;“景”是特指情境、环境。“应时应景”是对时间和环境的强调,强调应和真实的生活环境、当下的生活事件。幼儿日常健康行为教育的内容源自生活,“应时应景”式的学习即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习日常健康行为,并应用于生活中,  相似文献   

20.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尤负盛名的教育理念之一,在新思潮冲击及信息技术迭代的影响下,“生活教育”也被赋予了更广阔的时代意义。“生活·实践”教育便是在“生活教育”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文章从“生活教育”进行溯源,阐释“生活·实践”教育的发展路径,并对“生活·实践”教育的践行路径进行研究,以期对当代教育所遇困境提出突围之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