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元年(1912年)之前,新疆饷银一直采用两、钱纪值,显示出新疆所独有的民族文化特色。民国元年饷银一两背壬子双旗银币,正面珠圈外逆时针方向排列着"中华民国元年",珠圈内按上下右左为"饷银一两"文字;背面的"壬子"则为传统的干支纪年,其旁边的两面旗帜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2.
周齐林 《收藏》2012,(5):115
民国元年(1912年)之前,新疆饷银一直采用两、钱纪值,显示出新疆所独有的民族文化特色。民国元年饷银一两背壬子双旗银币,正面珠圈外逆时针方向排列着"中华民国元年",珠圈内按上下右左为"饷银一两"文字;背面的"壬子"则为传统的干支纪年,其旁边的两面旗帜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3.
周传芳  周国卿 《收藏》2006,(4):100-103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五月,新疆布政使王树楠向巡抚联魁建议,用内地各省拨来的财政补助银“协饷”为原料,在新疆(迪化)水磨沟机器局铸造银币。联魁于六月四日批准成立新疆银元局,铸造五钱、四钱、二钱、一钱四种银币,至三十四年七月止,共铸银32万两,主要用于军费开支,故称“饷银”。饷银五钱,正面主图为汉维文“饷银五钱”,背面主图系蟠龙。该币直径3.3厘米,重17克左右,成色85%。饷银五钱银币的版别较多,从正面看,汉文“饷银五钱”有字体大小、笔画粗细的不同,汉字中心有有花饰和无花饰的差异。从背面看,图案有无圈龙、线圈龙、珠圈龙,维文龙、蝙蝠龙的不同,蟠龙又有小头龙、尖角龙、小龙的差异。现就“饷银五钱”银币的具体版别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4.
张建功 《收藏》2008,(2):114-117
清末民初新疆省官铸银币以两、钱作面值,与内地银元币制不一致,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地区和民族色彩。以迪化(今乌鲁木齐)、喀什铸造的饷银银币,显示了边防省份的特色。因其品种版别繁杂,铸量偏少,更显珍贵,深受钱币界的青睐。  相似文献   

5.
南乔民 《收藏》2001,(6):60-61
新疆银币在全国众多的古钱币大家族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新疆地处遥远的西部边陲,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自古以来又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因此,新疆银币作为货币文化之一种,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同时新疆又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这决定了新疆银币还具有一定国际性特色。  相似文献   

6.
谢会骅 《收藏界》2012,(4):79-79
辛亥革命是指19ll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核心人物就是孙中山先生,在孙中山140周年诞辰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发表讲话指出,  相似文献   

7.
向辉 《上海集邮》2013,(1):38-39
《中国集邮史》面世已经13年了(北京出版社,1999)。该书对集邮界影响很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该书彩页插印了一件报影,题为《快购纪念邮票》(图1),正文中称1912年12月中国发行《光复纪念》和《共和纪念》两套邮票时,上海《申报》于12月12日发表了300字的短文,但《申报》1912年12月12日刊登宣传文章题为《发行纪念邮票预告》(图2),  相似文献   

8.
张建功  张群 《收藏》2008,(5):123-125
民国建立后,新疆所发行的纸币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1912~1938年)在货币制度上继续沿用清代银两、红钱平行本位制,大数用银,小数用钱,敝发行的纸币面额多以红钱为单位。红钱400文为一贯,合湘平银一两。后期(1939~1949年)改革币制,废两改元,统一了全省币制。这一时期纸币,《收藏》已分别在总第154期、  相似文献   

9.
张建功  陈俊华 《收藏》2012,(15):74-80
新疆铜元发行时间明显滞后于内地各省,直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后才开始铸造"光绪元宝"铜元,至民国22年(1933年)最后一种官铸的"喀什造癸酉双旗"铜元停铸,因此新疆铜元的前后流通只有26年左右。新疆铜元币值向来稳定,1934年后,因地方军阀战火迭起,社会动荡,财政困窘,加之纸币泛滥,甚至出现60亿元大面额的纸币,致使新疆铜元逐渐退出流通领域。新疆铜元明显受内地铜元的影响,采用机制,取消中孔,较红钱铸造细致,式样精美。但它和内  相似文献   

10.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种类繁多,对丰富新疆各民族群众文娱生活,提高各民族成员身体素质,传承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分析了近五年来国内学者关于新疆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成果。总体上来看,近年来关于新疆民族传统体育的应用性理论研究范围有了较大扩展,但基础理论研究仍显得较为薄弱,且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且有些方面的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1.
论新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文化变迁的突变性、文化表现的多样性、文化内涵的变异性和文化价值的兼容性.应把经济开发与保护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不同民族文化冲突与整合中的继承与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保护原则,加强民族传统体育与大众传媒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汪运渠 《收藏》2010,(7):92-97
陕西民国书坛,群星闪耀,中坚人物如于右任、茹欲立、寇遐、张寒杉、党晴梵等,既是辛亥革命志士,又是当时文化艺术界的精英。他们才学富赡,精力过人,一方面在炮火硝烟中为民族民主革命而战,一方面办报纸,兴教育,整理国故,著书立说。1933年,寇遐和张寒杉、党晴梵等发起成立了“西京金石书画学会”,旨在“由研究而促进现代文化,由艺术熏陶而振奋民族精神”。他们富收藏,精鉴定,不仅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影响后人,更重要的是以组织的形式直接推动了陕西书画创作的繁荣与发展,对陕西的书画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人做事,埋头苦干,不尚张扬,故陕西的民国书法大家除过于右任、王世镗二位,余皆于潼关之外声名不显。今列4位,略加论述。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分析民生与传统体育文化的科学内涵出发,剖析了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民生建设的作用,运用文献资料、田野作业、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索民生视域下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路径.建议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适度开发传统体育资源、加强体育文化研究以及实现传统体育文化的自我构建和创新.  相似文献   

14.
立足于南疆特定的经济条件背景下维吾尔、柯尔克孜、塔吉克三民族聚居区传统体育的发展,分析了维、柯、塔三民族传统体育所面临的困境,探讨其发展方向,以期对维、柯、塔三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彭伟 《安徽体育科技》2013,34(4):67-68,72
高校体育文化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反映着一所学校的体育精神风貌。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各少数民族文化在长期发展与传承过程中,形成了多元民族文化繁荣共存的社会环境。新疆高校应在多元民族文化环境优势下,不断加强高校体育精神文化、体育物质文化、体育行为文化、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推进新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构建独具特色的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6.
新疆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文地理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在新疆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与发展的,新疆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草原体育文化、绿洲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呈现出各区不同的特征.草原体育文化是以游牧为主的"体育动态文化",崇拜尚力,具有较强的竞技性,以北疆为代表;绿洲体育文化是以土地为中心的"静态体育文化",具有明显的游戏、娱乐、趣味、生活化的特点,以南疆为代表;东疆则以歌舞见长.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对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价值、困境进行研究,并提出发展路径。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产业调整、推动产业融合;推进文化润疆战略实施,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困境:组织保障能力待提升,经济价值转化待增强,文化内涵挖掘待深入,场域适配能力待提高。路径:强化传承发展保障,推动经济价值转换,加强文化内涵挖掘,构建发展适配场域。  相似文献   

18.
张建功 《收藏》2008,(6):120-122
1933~1937年新疆大小军阀混战时期,各地封建割据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纷纷崛起,各踞一方,自立政权,其统冶区俨然如独立王国。为了扩充势力,筹措经费,竞相滥发纸币,掠夺民财,其名目繁多,十分复杂。除有省府发行的省票、喀票外,这些封建割据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滥发的纸币材质有白道林纸、横格力、公纸、和田桑皮纸及各种布币等。其规格大小各异,五花八门,以致纸币泛滥成灾。现将各地所发行的纸币予以简介,以有助于对民国时期新疆金融货币史的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新疆体育旅游对民族文化生态影响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西部旅游的开发,新疆的旅游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新疆体育旅游倍受人们的青睐。随着新疆的体育旅游业的不断升温,人们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体育旅游对新疆民族文化生态产生的一系列影响更为引人关注。文章界定了民族文化生态的四个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疆体育旅游对民族文化生态的冲击,并探讨了新疆体育旅游对民族文化生态的改良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从新疆维吾尔族和荆州婚俗的文化背景、程序、特色等三个方面展开,比较两地婚俗的异同。通过比较探究,进一步了解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以便增进民族感情。同时,使人民对两地婚俗文化有一个新鲜和细致的认识,让这两种婚俗文化更好的流传和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