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黔南州位于贵州省南部,是一个以布依族、苗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州,全州总面积26万平方公里,辖12个县(市),人口357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94万,占人口总数的5484%。1998年全州工农业总产值1415亿元,全州有“瑶山、麻山”式典型贫困乡镇近20个,是一个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地区。建国50年以来,我州各级党政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从民族地区特点出发,根据“因地制宜、重点扶持、照顾一般”的原则,确定符合本地区教育发展的规划、政策和要求,抓住发展机遇,深化教育改革,狠抓重点,突出难点,采取一…  相似文献   

2.
逐步缓解和消除广泛存在于农村地区的贫困现象,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极具挑战性的重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国家主导扶贫开发战略的双重力量推动下,我国农村地区的贫困现象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贫困人口也取得了较大幅度的递减。随着国家反贫困措施的逐步深入推进,农村贫困的特征、类型和发展趋势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认清这一基本形势,逐步调整我国反贫困战略的政策制定和制度落实,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对于最终消除农村地区的贫困现象和促进国家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将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西部地区反贫困:约束和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贫困人口呈现两个显著特征:一是绝大多数集中在农村;二是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因此,中国的贫困主要是西部的贫困,而西部的贫困主要是农民的贫困,现实决定了中国反贫困的战略侧重点是西部农民。要从根本上解决西部地区的贫困问题,须从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消除西部农民的经济性贫困、知识性贫困和保障性贫困四方面人手。只要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西部农民形成合力,持之以恒,西部地区的反贫困必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4.
马建富 《职教通讯》2012,(16):27-33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在扶贫标准、扶贫目标、扶贫区域、扶贫路径和扶贫策略等方面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特点。依据反贫困理论、参与发展理论以及我国农村贫困的现实特征,基于职业教育路径的扶贫开发,必须以崭新的理念指导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必须积极投资于面向农村弱势群体的职业教育培训事业;必须建立有利于保障农民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权益的制度与政策,搭建贫困人群自我发展能力建设的平台;必须精确锁定贫困目标人群,积极组织和推进现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工程。  相似文献   

5.
反贫困谋略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邓小平在深刻总结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的历史课题,把反贫困与社会主义本质联系,并科学设计出分“三步走”消除贫困、实现富裕的步骤,以及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的方案,指明了通过改革开放实现强国富民的途径。邓小平于反贫困的一系列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的贫困治理以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反贫困思想为文化根基,批判吸收了来自世界各国贫困治理相关理论。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对贫困治理的探索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交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可以划分为萌芽、发展、深化和创新四个历史阶段。在贫困治理的具体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拓展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思路、彰显了中国特色贫困治理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贫困面大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老、少、边、穷地区.深入探讨中西部地区的贫困现状,尤其是从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实际出发,对于政府制定和实施反贫困攻坚战略的现实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针对这一现实性课题,以贵州省大方县鼎新乡的贫困现状为个例,调查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原因,商讨贫困对策,探索性地提出建议性的脱贫渠道.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贫困面大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老、少、边、穷地区。深入探讨中西部地区的贫困现状,尤其是从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实际出发,对于政府制定和实施反贫困攻坚战略的现实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章针对这一现实性课题,以贵州省大方县鼎新乡的贫困现状为个例,调查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原因,商讨贫困对策,探索性地提出建议性的脱贫渠道。  相似文献   

9.
教育缓解相对贫困的战略与政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 《教育研究》2020,41(11):11-21
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收官,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将由"限时"消除绝对贫困转向治理长期存在的相对贫困。教育作为缓解多维相对贫困、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要确立起以提高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的反贫困战略,聚焦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教育发展与其他反贫困措施协调互补、多元主体协同的教育扶贫治理体系等问题,加快建立健全教育缓解相对贫困的政策体系,抵御贫困脆弱性和避免返贫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资本论》蕴含有丰富的反贫困思想元素,标志着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形成和完善。在这一巨著中,马克思考察人类贫困的历史和具体的事实,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贫困化现象,从贫困认知、贫困批判、贫困抗议、贫困消解、贫困终结等多方面探索人类贫困问题,构建起反贫困的思想观念和方法论体系。《资本论》的反贫困,既是制度的反贫困,又是实践的反贫困;既是绝对的反贫困,又是相对的反贫困;既是物质性的反贫困,又是非物质性的反贫困;既是历史的反贫困,又是现实的反贫困;既是生存的反贫困,又是道德的反贫困。由此形成的反贫困理论,在理路构思、规律揭示、内容界定、逻辑展开、价值诉求等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的辩证思维特质。  相似文献   

11.
贫困与反贫困作为全球性现象,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生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欧美和中国是这两种类型的典型代表。其各自的经历及其比较,有助于深入地揭示贫困的机理与规律,对促进我国自己的扶贫开发事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贫困是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通过反贫困立法把宪法关于社会救济和权利保障的规定落到实处,是发达国家和地区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中国应借鉴这个经验,把推行多年的扶贫开发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3.
贫困与反贫困作为全球性现象,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生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欧美和中国是这两种类型的典型代表。其各自的经历及其比较,有助于深入地揭示贫困的机理与规律,对促进我国自己的扶贫开发事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民族地区反贫困工作的前期推进过程中,遇到了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两难问题,该问题的出现,与反贫困工作推进者所持的单一物质贫困理念密切相关。我国民族地区反贫困工作面对的是一种物质贫困与能力贫困并存的综合贫困,其中,能力贫困是问题的根源所在。基于此,我国民族地区反贫困工作的后续推进必须在树立综合性贫困理念的基础上,选择能解决能力贫困根源问题的教育反贫困战略,并基于经济、文化、教育作用机制实效推进。唯此,我国民族地区反贫困进程中的两难问题才会得到妥善解决、双赢目标才会实现。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消除农村贫困的工作,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农村反贫困演进可分为制度变革、针对性区域扶贫开发、扶贫攻坚、全面综合扶贫开发和精准扶贫开发五个阶段。文章对每个阶段的实施背景、政策特征与成效进行分析,并得到反贫困政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黔南州位于贵州省南部 ,是贵州省三个自治州之一 ,聚居着布依族、苗族、水族等36个民族 ,全州总面积2 6万平方公里 ,辖12个县(市) ,1999年全州总人口366万 ,其中少数民族196 8万 ,占人口总数的53 77 %。1999年全州财政收入9 92亿元 ,全州有“瑶山、麻山”式典型贫困乡(镇)128个 ,是一个经济、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地区。近年来 ,通过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以下简称“义教工程”) ,农村学校一批崭新教学楼拔地而起 ,一所所设备基本齐全、设施基本完善、规划基本合理的项目学校 ,不仅成为…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基于人的发展视域,在以实现人的发展作为反贫困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建立长效反贫困机制以夯实实现人的发展的基础、增强贫困人口反贫困意识与能力以激发人追求发展的自觉与动力等方面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反贫困思想,领导中国人民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推进了贫困群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贫困是全球性社会现象,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不平衡和自然生态条件差异以及人类个体差异综合作用的结果。解决贫困问题是当代世界性课题。即使是富裕的欧洲也有4000万穷人,而发展中国家的反贫困任务则更加艰巨。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底子簿、人口多、地域广,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据统计,目前中国大约有5800万贫困人口。国家历来把保障贫困社会群体的基本物质生活,使其尽快脱贫,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作为重要职责,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许多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的过程中,扶贫工作会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本文就中国中、西、北部反贫困可持续发展及其若干宏观扶贫政策作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9.
贫困经济学是一门亟待建立的新学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在我国目前的特殊国情条件下,为适应中国“九五”扶贫开发及全世界反贫困斗争的需要,我国亟待建立一门独立的经济应用学科——贫困经济学。本文对提出、创建、发展贫困经济学的历史背景、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地位及其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就贫困问题的本质、贫困产生的制度根源、反贫困的实践路径和现实指向等系列问题作了精辟论述和深刻阐释,从制度层面科学回答了贫困何以产生,又当如何解决贫困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制度反贫困理论,并在其指导下,立足陕甘宁边区实际,主动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期盼,作了重构经济制度、促进生产发展,优化政治制度、推行精兵简政,创新文化制度、搞好教育文艺,建立社会制度、解决突出问题等制度安排。在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及其协同作用下,延安反贫困斗争持续开展,人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改善,创造了陕甘宁边区欣欣向荣的景象。尽管这一时期制度反贫困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战时需要,烙刻着战争年代的印痕,但对于新发展阶段构建一体化、高效率的反贫困制度体系仍具有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