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岳飞是宋朝时期著名的民族英雄,由于他在泰州地区抗击金兵多年,因而留下了不少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据说,有一次岳飞被金兵围困在泰州城,当时他身边只有900多名兵士,白天全部驻守在城上,城是四方形,无论金兵从哪边看,都有250名兵士把守,兵力分布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2.
岳飞是宋朝民族英雄,曾任通泰镇抚使兼泰州知州.他在泰州地区抗击金兵多年,在那里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据说,有一次岳飞被金兵围困在泰州城,当时他身边只有900名士兵,全部驻守在城上.泰州城有东、南、西、北四面城墙,无论金兵从哪边看,城墙上都有250名士兵  相似文献   

3.
岳飞是宋朝名将,曾任通泰镇抚使.他在泰州期间率领大军抗击金兵,立下了不朽功勋.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在岳飞遇害前,曾有人在泰州为他修建了一座祠堂.  相似文献   

4.
伟大祖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岳飞,在抗击金兵的战斗中,打得金朝侵略军非常怯惧畏服,称他为“岳爷爷”,又称“撼泰山易撼岳家军难”。当时岳家军战胜克捷的威力的基础,我们首先必需指出的是普遍全国人民反对金寇的迫切要求,在长期反侵略的战争中,中国人民敌忾的力量,涌现出无数敢战善战的勇士,尤其是北方的忠义军,他们从金兵开始入侵中国的一一二五年起,直接经历了十五六年血战的锻鍊,吸收了许多精锐的战士,成长出新的坚强部队,在一一四○年顺昌、郾城、朱仙镇的一系列胜利战役中发挥了多年积蓄的力量,给予金朝侵略军以严重而有力的反击。同时散布在北方的忠义军更响应了岳家军渡河北伐的号召,在黄河的南北各地开展了广泛的反攻阵线,基本上制止了金兵再度南侵江淮的野心。虽然一一四○年郾城等战役的胜利果实,立刻被南宋小朝廷以赵构、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所破坏所出卖,岳飞等也惨遭杀害,但在祖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历史上依然留下了不朽的丰功伟烈。现在本文想把岳家军和北方忠义军在抗金卫国的战争中,两者间兄弟般的关系的史迹,略作部分的搜集,也就是想把伟大爱国英雄事迹的人民性,试作初步地探讨。  相似文献   

5.
岳飞是宋朝民族英雄.曾任通泰镇抚使兼泰州知州.他在泰州地区抗击金兵多年.在那里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正> 岳飞青年时代生活在北宋末年。这时的北宋正处在风云变幻的动荡年代。一一二五年,北方日益强大起来的女真族建立的金朝,灭辽以后,乘胜南下,直指北宋王朝,从此宋金战争开始。一一二六年金兵包围东京,宋钦宗委任他弟弟康王赵构,招募兵士,以解东京之围。国难当头,岳飞认为实现自己以身许国的愿望良机已到,毅然应募。开始了他十五年悲  相似文献   

7.
在杭州西湖岳飞墓前,有四个铁铸的跪像——秦桧夫妇、万俟莴和张俊。人们很可能认为这四个男女就是杀害抗金名将岳飞的罪魁祸首。 其实不然。杀害岳飞的真正罪魁是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者——南宋皇帝宋高宗赵构。秦桧等人则是帮凶。 公元1127年,金兵攻下汴京,宋朝皇帝徽宗、钦宗被俘,北宋王朝遂告灭亡。宋钦宗的弟弟赵构  相似文献   

8.
自十二世纪迄今,八百多年来,岳飞抗击金兵,精忠报国的感人事迹家喻户晓。但从来文人史家对岳飞于南宋绍兴初年勘平内乱事迹或未加重视,或评价甚低,特别是建国以后,论家多以为这是岳飞取宠于皇帝而对农民义军的镇压,其中也包括他于贺州(今广西贺县)戡曹成的一段史迹。其实这种论断是颇为片面的。自北宋宣和未年至南宋初年,不仅外有强金侵凌,宋王朝的内乱也很多。《宋史纪事本末》中说:“自宣和末,群盗蜂起。”在这些所谓“群盗”中,有一些却为农民起义军  相似文献   

9.
公元1129-1130年,岳飞屯兵江南,抗击南犯的金兵,曾先后三次在宜兴题词,表达他的爱国热忱。金沙寺书壁南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兵兀术率兵大举南侵,越过淮河,冲过长江,宋宰相兼江淮宣抚杜充降敌。兀术挥戈猛进,一路烧杀掳掠,夺取建康(南京)、临安(杭州),一直打到越州东面的海边,宋高宗入海逃命。次年,兀术满载江南金银女子班师北返,再攻常州。消息传到宜兴,岳飞派义子岳云反击,兀术调兵六万来战。岳飞仅以五百名骑士反击于江桥,杀得金兵横尸十五里。此时,岳飞仍屯驻大兵于太湖之滨宜兴,观察金兵动向。  相似文献   

10.
在杭州西湖岳飞墓前,有四个面墓而跪的铁铸人像,充当着任人唾骂的可耻角色。其中一个,是伙同秦桧谋害岳飞的张俊。 张俊其人,历史上曾经拥有耀眼的光环,与韩世忠,岳飞并称为南宋三大将。在南宋抗金战争中,他还曾与岳飞在江淮战场上并肩作战。然而,岳、张二人志趣截然不同。岳飞一心尽忠报国,敢于直言进谏,力主恢夏中原,直捣黄龙。张俊则只求“保全富贵,取媚人主”。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  相似文献   

11.
田维华 《铜仁学院学报》2009,11(2):42-45,49
北宋被灭之际,南宋中央调遣黔南路贵州防御使军政府思播黔军,前往陕西、河南抗击金军南下达十年之久。此举击破了金朝意图越过秦岭,由西向东吞灭南宋的战略目的。在蒙元消灭南宋的过程中,灭掉了已存在五百年南诏国的蒙古大军,在二十年问打不进贵州。最后以和平方式将宋朝的黔南路贵州省演变为元朝统下的顺元路宣抚司。元中央政府调“宋旧军思播田杨”黔军,参加抗击缅军及八百媳妇国反叛之战,巩固了元朝在西南的政权。明朝改“顺元路宣抚司为贵州宣抚司”,仍利用黔军思播参加消灭云南蒙古梁王的战争。  相似文献   

12.
谁赴松锦吊忠魂——《燕行录》的史料价值之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崇祯十四、十五年,明清在山海关外松锦前线的大决战,以明军丧师,主帅降敌结束。明朝从此失去了关外的优势。松锦战役的第二阶段,即崇祯十五年眷,战事不多,清人以逼降为主。洪承畴、祖大寿投降后,其部下和当地百姓命运如何,中国现存的史料不见说明。据清顺治年间的《燕行录》记载,清人在当时实施了杀降和屠城兽行。朝鲜的使巨用诗歌和《日记》记载了他们途经这块土地上之所见所闻,凭吊了埋葬在这里的万名忠魂。  相似文献   

13.
在民族主义思潮的喧嚣中,清末杭州八旗驻防子弟金梁和惠兴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了他们对自己民族身份的看法:金梁将民族身份和国家认同统一在了一起,而惠兴则选择开启旗营民智,与大汉族意识相抗衡。金梁、惠兴在清末杭州城的举动,颇能代表当时社会中八旗士人阶层的思想和认识,对他们言行和思想的考察,有助于了解清末八旗士人阶层自我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4.
南朝宋齐皇帝为巩固皇权,预设一些重要异姓武将存在谋反等重罪,而迅速捕杀之.屠杀之后,方开出谋反证据,以证明其惩治的合理性.是为南朝宋齐皇帝的“预制重罪”政策.“预制重罪”政策的首创者为南朝刘宋文帝,其重要表现是诛杀名将檀道济父子及道济手下勇将薜彤、高进之等人.刘宋以后继立的皇帝继承了这项政策.南齐建立后,齐武帝延续了刘宋皇帝惩治武将的“预制重罪”政策,其重要表现是处死名将垣崇祖、张敬儿,南齐此后的皇帝继续执行这种政策.南朝宋齐皇帝以“预制重罪”的政策屠杀拥有实力的武将,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君弱臣强的态势,但“预制重罪”一方面削弱了刘宋、南齐对抗北魏的实力,另一方面又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破坏了统治集团的凝聚力,加速了本朝的灭亡.梁武帝开国之后,放弃了这一错误政策,从而在与北魏作战中获得两次前所未有的大胜.  相似文献   

15.
西晋灭亡之后,东晋、宋、齐、梁、陈五朝相继定都建康,二百七十余年间仅梁元帝都于江陵三年。建康之所以成为东晋南朝的政治中心,不仅由于它在地形、经济、交通等方面具备了建都的基本条件,更由于它在南方政权的整体局势中具有多方优势。孙吴建都的历史留予建康丰厚的都城资源,而建康的攻守形势又充分符合东晋对于都城的需求。由此,建康的战略地位使其再度成为南方政权的中心,并在东晋南朝的递嬗中巩固了它作为都城的正统地位。  相似文献   

16.
《金楼子·志怪篇》、《器准图》、《冤魂志》是南北朝时期写成的三部小说,笔者经过考证,得出的结论是《金楼子·志怪篇》成于梁承圣二年(553),《器准图》成于北魏中兴元年至东魏元象元年间(531-538),《冤魂志》成于隋开皇元年至十一年间(581-591)。  相似文献   

17.
认为金朝五世皇帝完颜雍在位29年(1161—1189)中,励精图治,业绩显著,有金国“小尧舜”美誉.介绍其从执政伊始,即在短期内剿灭契丹农牧民和汉族反金起义军,稳定政局的过程.肯定其主动让步于南宋,签订宋金“隆兴和议”,减岁币,降辈份为叔侄关系,同南宋保持和平友好相处30余年的积极意义.论述金世宗“减丁战”,修筑边堡界壕,作持久防御的策略.金世宗的安边保境策略终于延缓了后日蒙古灭亡金王朝的历史进程,充分肯定了金世宗安边保境方面的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18.
六朝是关于宋玉研究的重要时期,自晋至陈,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逐步走高,论者对他的评价经历了一个由批评到揄扬的流变过程,并最终在刘勰的大力肯定下奠定了辞赋宗师的地位。随着文人对宋玉的推崇,其形象首次由楚襄王的文学侍从转变为绝世才子,而他所开创的经典文学意象在六朝文人笔下,也客观存在着一个由晋代悲秋到向梁陈女性题材创作集中的现象。导致这种流变产生的深层原因应是文学自觉向纵深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庾阐《扬都赋》作于成康五年(339年)至成康六年(340年)间。《世说新语》中庾亮与谢安对《扬都赋》作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这牵涉庾亮的政治举措和东晋颖川庾氏与琅琊王氏两大门闽世族的政治角逐。  相似文献   

20.
新郑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征集到一块北宋墓志铭。墓碑主人为宋徽宗时期朝议大夫石谔。篆志者为宋代名臣、抗金志士张叔夜,书志者为宋资政殿学士许景衡。墓志铭为名家所撰。名家所书,既是罕见的张叔夜传世之文,又是许景衡不多的书法作品。因石谔《宋史》无传,其墓志铭的发现对研究宋史和石氏家族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