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快速发展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社会对多层次高技能技术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为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服务国家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学分制改革,开展了学分互认互通体系重构、制度建设、平台搭建的探索,并进行了多元路径的多类型学分互认互通实践,有效解决了学校多层次高技能技术人才培养带来的难题,推动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教育国际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推行国内外高校间的学分互认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跨国修读学分互认是基于学分制的一种制度安排,是实现高等教育多元化、开放式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国高校跨国修读学分互认起步晚,发展不均衡;跨国学分互认尚缺乏相关法律及配套政策支持;学分设置及质量考核不规范,缺乏统一标准。文章借鉴国外跨国修读学分互认的典型模式及其特点,基于"以人为本"理念对中国高校跨国修读学分互认机制及实施路径进行制度设计,并从政府和高校等层面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制定统一的学分设置标准,构建校际学分互认平台;推行融合互联网的"学分银行"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务管理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广州大学城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是广东省省委、省政府建设一流大学城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国内颇具代表性。网络教育作为开展校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理想途径,在实践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通过总结归纳华南师范大学校际网络公选课的教学模式、支持服务模式和评价模式,以及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以学生满意度为主的评价,梳理了广州大学城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理念、平台、课程、教师、学生、费用等相关方面的问题,进而结合当前国际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的发展对国内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相关工作,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平台设计开发、研制学分及学分转换标准、加强教师网络教学技能培训、加快优质共享课程建设、引导学生学习模式变革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广州大学城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是广东省省委、省政府建设一流大学城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国内颇具代表性。网络教育作为开展校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理想途径,在实践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通过总结归纳华南师范大学校际网络公选课的教学模式、支持服务模式和评价模式.以及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以学生满意度为主的评价.梳理了广州大学城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理念、平台、课程、教师、学生、费用等相关方面的问题,进而结合当前国际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的发展对国内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相关工作,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平台设计开发、研制学分及学分转换标准、加强教师网络教学技能培训、加快优质共享课程建设、引导学生学习模式变革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应加强与当地各级各类学校及企业的合作,共同搭建学分互认平台。通过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加强高职教育与九年义务教育及高中教育的衔接,加强高职院校与其他高校、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有效整合高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促进高职学生的个人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慕课的快速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市场机遇。学分互认作为慕课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目前应用范围还比较有限。本文从高校的角度分析了学分互认存在的问题,以高校、学生、慕课平台为对象建立学分互认机制:以国家政策为依托,以慕课学习过程为主线,从不同类型的转换机制出发,从操作规程、课程质量、文件支持、数据支撑、考核机制等方面为辅助,以成绩和学分银行为终点,为建立全民学习型社会做好铺垫。  相似文献   

7.
高校推行学分互认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国内外高校学分互认现状,以及分析目前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几种学分互认模式,发现所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在教育全球化、一体化的背景下,高校间的学分互认工作已势在必行,而使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能够高效有序地开展,需要我们尽快发挥“学分银行”的作用,扩大学分互认的深度和广度,使各类教育能够相互衔接,有效沟通。  相似文献   

8.
学分互认是学分银行建设的重要方面,学分互认制度的建立,可以促进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实现、扩大高等教育的覆盖面、推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减少学生辍学率并促进学生在高等教育机构间的自由流动.基于欧洲学分互认体系、加拿大B.C.省的学分互认体系、韩国学分银行系统中的学分互认、日本高等教育的学分互认等的比较与分析,建议我国学分银行建设中的学分互认应该采取机构驱动式为主的发展模式,同时应该基于我国现有的学分互认实践,着力研究制定适应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终身教育资格框架,以便发展国际间的学分互认,同时应该认可学生通过先前学习评价所获得的学分.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信息化2.0计划的实施,社会信息化、学习资源颗粒化趋势明显,然而不同层次、类型教育的学习成果却不能互认。文章在探讨目前学分互认现状的基础上,对影响学分互认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构建学习成果互认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创建学习型社会,实现终身教育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之时,以学分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在各高校展开。实施高校间学分互认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然而由于我国关于学分互认的经验不足、实施条件不完善,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学习较为成熟而完善的欧、美、澳等国外学分互认机制的模式,对于指导我国高校的学分互认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学分互认的现状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分互认体现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和终身学习的要求,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必然趋势,符合教育“以人为本”的本质和受教育者的需求,意义重大。本文阐述了和分析了学分互认在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网络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等领域的现状,提出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利益的难以协调,并指出学分互认需要政府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高校学分互认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功推行,我国的高校学分互认也应运而生.本文拟从推行实践、推行意义和潜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对我国高校的学分互认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学分互认的现状和欧美高校学分互认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现阶段学分互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通过比较国内外高校学分互认现状,以及分析目前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几种学分互认模式,发现所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在教育全球化、一体化的背景下,高校间的学分互认工作已势在必行,而使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能够高效有序地开展,需要我们尽快发挥"学分银行"的作用,扩大学分互认的深度和广度,使各类教育能够相互衔接,有效沟通。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介绍了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在宁波高教园区内各校初步实施:建立课程互选平台、确定并精选互选课程、学生选择学习获得学分等情况。分析在各层次高等教育集中的高教园区进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有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提高高教园区内学生素质;有利于促进各校教学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教学资源共享、节约资金;有利于拓宽办学视野,建立适合社会需要的新型学校。同时指出高教园区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探索和建立学分互认的机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6.
江苏自考与全日制高校学分互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省自学考试制度将作出重大改革,其主要内容包括:自考与全珂制高校学分互认,在高校建立“自考学院”,鼓励在校学生参加自考,进行自考“专接本”试点等。据介绍,江苏省将研究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学分互认的方法,以构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考生如果取得其他形式教育的学分,在参加自学考试明予以认可。同时,鼓励学有余力的普通高校在校生在完成  相似文献   

17.
学分互认不仅是学分银行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衡量一所高等教育机构学术活力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北京学院路地区教学共同体、上海市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浙江高教园区学生跨校选课等典型的学分互认实践案例,总结出我国目前学分互认的通用模式包括跨校选课、合作开设辅修专业、学生校际交流等模式,并对我国学分互认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开放大学的学分银行建设提供实践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三所在宁交通类高职院校,为充分发挥各自教学资源优势,更好地适应江苏交通综合运输体系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构建了江苏交通职业教育联合体,提出了"公铁水游学制"的人才培养体制,并在三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尝试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游学课程设定、实训条件配备、专业教师选择、学分互认标准等方面的问题,就三校游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教师互聘、学生互派、学分互认等办法,较好地推动了"公铁水游学制"人才培养体制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学分互认机制操作处理过程中,实施有效的可持续稳定趋势发展,建立完善的社会发展标准要求,结合学分互认的模式,提升系统工程的复杂管控程度,落实教学学分互认价值意义标准,提升准确的社会实践操作,提高高职院校的综合机制研究管控。本文将针对常州高职院校区域内的实际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判断高职院校学分互认机制在常州高职园区内实施的情况,分析机制研究管理的办法。准,成为合格的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主要通过“专升本”和“专本套读”两种方式与本科学校合作进行专本衔接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专科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专业课程体系有差异、学分不能互认,专本套读的学生重学历文凭而轻课程学习等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合作双方共同致力于专本衔接的体制机制建设,积极采取双方联合构建课程体系、联合建设共享课程资源、联合建立学分互认等策略,取得了一定成效,更加突出了专本衔接的融合性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