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闫帅博士的新著《回应性政治发展》以发展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历史性转型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政府转型过程中政治秩序再造的逻辑和内在机理,进而将中国的政治发展模式概括为"回应性政治"。在这种"社会有需求,政府有回应"的国家-社会互动模式中,执政党和政府通过不断的调适和学习,不仅在主动回应社会需求的过程中构建了相对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秩序,而且在推动政治发展、实现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实现了兼具合法性与有效性的国家治理。在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过程中,渐进增进政治回应性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历史经验。当然,我们不仅需要考虑党和政府对社会抗争的回应,还应重点关注政治体系自身适应性调整的主要实践和基本脉络,充分挖掘中国政治回应性和调适性共生并存、相互强化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2.
当前流行的抗争性政治理论,在有效解释中国民众的上访、群体性事件等行为的同时,也存在"遮蔽国家"的嫌疑,忽视了政府为应对社会抗争而进行的政治秩序再生产。基于此,笔者转而关注和回答政府是如何回应社会抗争的,并将这一政治秩序再生产的逻辑概括为回应性政治,它是以政治稳定为目的,以"社会需求—政府供给"为过程,政府通过不断的调适、学习、回应来满足社会需求,并在"社会有需求,政府有回应"的国家与社会互动过程中推动政治发展的一种制度变迁过程。回应性政治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它在彰显政府较强的学习、适应能力的同时,也暴露出了政府在应对危机上的滞后性、被动性、改革目标不明确性以及局部性调整等缺陷。  相似文献   

3.
我国创建学习型政府的动因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政府模式的更替必然有其社会动因,是伴随着社会的变迁而递进的。创建学习型政府,实现政府运作模式的转变是我国政府积极回应当今世界变迁的最有效的改革取向。既是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政府改革、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性选择。  相似文献   

4.
政治信任对政权的合法性至关重要。在社会矛盾频发的背景下,运用江苏南京、苏州和扬州三地的调查数据,就现实利益伤害、矛盾解决程度、社会公平感、官员贪腐程度认知、获取非官方信息程度对现阶段中国民众政治信任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当前中国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随着政府层级的提高而逐步提高,表现出鲜明的"央强地弱"的政治信任格局;矛盾解决程度、社会公平感以及官员贪腐程度认知对政治信任有显著影响,其中社会公平感对政治信任的影响最大。现实利益伤害、获取非官方信息程度对政治信任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中共十七大正式确立政府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服务型政府.当代中国建构服务型政府既有对世界文明发展潮流的积极回应,也有其自身的理论与现实的逻辑,即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落实主权在民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的必然要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选择,是适应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西部民族地区的稳定关系全国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维护社会公正、和谐应成为政府工作的中心。由于社会稳定属于社会管理职能,本文从社会管理方面的风险出发,通过问卷调查法制定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风险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政治风险在二级指标中权重最大,政治风险中比重大的是腐败及对政策的满意度。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维护社会稳定的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7.
在后工业化进程中,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迅速增长,以及管理型政府的治理失灵和改革失灵所遗留下的各种问题共同聚集在了一起,并在全球化进程中转变为了全球性问题,人类因此陷入到了全球风险社会之中。当前,人类携手合作走出全球风险社会的最大阻碍是世界中心—边缘结构,因而,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在去中心化中谋求全球合作。而如果说合作是出于并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共生共在之需要的话,那么,在旧的制度框架和治理体系之下生成的管理型政府所支持的竞争机制、利益谋划以及控制原则,显然是违背合作之目的的。因而,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度重建和治理变革中建构一种支持全球合作的全新的政府模式及其治理方式,它不是在工业社会的历史阶段形成的管理型政府,而是与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的合作体系建构要求相一致的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8.
中共十七大正式确立政府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服务型政府。当代中国建构服务型政府既有对世界文明发展潮流的积极回应,也有其自身的理论与现实的逻辑,即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落实主权在民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的必然要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选择,是适应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民生政治是社会转型期我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政治形态。民生作为考量政治合法性的重要向度,具有整合政治生态的价值寓意。民生诉求是公共权力理性化对执政党的政治贡献,是政府善治与公共理性的价值厘定。善治回应为民生政治奠定了民主谱系,民生政治的建设过程有效诠释了执政之基、公共服务与治理回应的三维存在。同时,民生政治亦是政府理性和公共精神的继承与扬弃。民生政治建设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合法性注解,凸显了政治逻辑到法治话语的民生景图,人民民生到公民社会的善治理念,制度话语到文化自觉的运行规约,民生改善到政治认同的逻辑理路。  相似文献   

10.
政府的合法性是由宪法规定的,政府公信力却要靠政府在行政活动中自身的塑造和维护。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自身行为获取社会公众信任和支持的一种能力。提高政府公信力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获取民众支持和信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政府职能转变与建设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结构调整与政府职能转变具有内在联系和互动发展的规律,社会结构变迁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动因,而政府职能转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动力性资源。因此,实现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人治政府向法治政府的转变,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政府与社会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内在规定性,两者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政府创新的内容。政府职能的膨胀、收缩与合理化,与社会功能的萎缩、跟进发展的过程说明了政府与社会之间功能上的彼此消长是政府创新的内在原因;而政府创新的关键就是要寻求政府职能和社会功能的良好契合。  相似文献   

13.
依据知识经济发展的特点,阐述了大学走进经济社会中心和中国发展知识经济必须依靠大学的力量的必然性。并从大学的外部因素和内部条件分析了在发展知识经济的过程中,大学发挥中心作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一方面完成社会的向上流动,另一方面成为实现社会传递、继承、分化的工具。高等教育不平等将影响社会阶层流动和扩大社会阶层之间的鸿沟,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发展。家庭文化资本占优势的的子女获得更多受教育机会。这种情况下的教育不利于高等教育良好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政府应建立一个公平有效的教育机制,增加国民文化资本拥有量,让下一代在教育机会获得上受上一代文化资本拥有量影响差距相对较小,实现和谐、教育公平的社会构建。  相似文献   

15.
围绕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需求,认真做好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工作,全面提升服务功能,是地方高等学校肩负的重要使命。地方高等学校只有做好服务工作,才能得到社会的支持和政府的重视,促进自身更快、更好地发展,由此形成良性互动的格局,取得双向共赢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全面提升西部基础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基础教育推给社会或市场,寄希望于社会集资、捐赠和社会力量办学,是极不妥当的。在这一领域内,市场主体介入的可能性很小,作为公共物品的基础教育,政府有无可旁贷的提供之责。基础教育由中央财政承担,将会极大地推进经济落后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改变我国目前教育资源、基础设施和文化资源配置的极不均衡状态。  相似文献   

17.
基层电大在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要注意解决好内部认识统一、外部形象定位、争取政府认同、选择突破方向等方面的问题。基层电大应主动抢先机,以作为求地位,以品牌赢市场.从而确立自身在政府的终身教育指导工作中的独特优势和相关职能,成为当地全民学习的支柱、学习型社会的平台和终身教育指导中心。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其更加宽泛和全面的道德性而成为一个道德的社会,道德社会需要道德主体(道德人和道德政府)的支撑,即作为一个道德的社会必然要求它的社会成员具备与之相应的德性成为道德人,同时也要求政府本身成为一个道德的政府,努力承担道德责任,只有这样,社会发展才能显现出和谐的态势。  相似文献   

19.
围绕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需求,认真做好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工作,全面提升服务功能,是地方高等学校肩负的重要使命。地方高等学校只有做好服务工作,才能得到社会的支持和政府的重视,促进自身更快、更好地发展,由此形成良性互动的格局,取得双向共赢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是一个需要动员全社会的人力、物力资源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强化国家能力的过程。当前中国迫切需要一个更具权威和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不断提高国家能力,加速本国的现代化进程。本文试图对国家能力的概念、内容及我国国家能力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剖析,对我国未来国家能力建设提出建议,并强调加强中央政府能力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