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使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美育,就是通过形象熏陶启迪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语文课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丽世界!用审美的心灵来感受,语文课就是一个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无尽的宝藏!”  相似文献   

2.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即教育是唤醒灵魂的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的活动。在教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充分理解教育是唤醒人灵魂和启迪人心智的本质。不论是班主任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要注重研究和关爱学生,特别是对那些"问题学生"更要从心灵深处去理解、信任、关爱、启迪和帮助他们,与他们达到精神的契合。当然,教师培养学生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人生修炼和灵魂成长的过程。每一个教育人都可以讲出自己职业生涯中的动人故事,本刊《教育微论》栏目围绕"教育——心灵之旅"这一主题特别组稿10篇,希望能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共鸣。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育要"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品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作为人文学科,语文教学过程要成为促进人发展的过程,成为完善和完美人生的过程。学生学语文,即是构建人的精神世界,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断成长,学会生活,追求崇高,完善人格。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 联合国教科组织在其名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教育应为人的一生幸福作好准备。能实现这一目标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我们现在的素质教育决不能只满足于给学生一点知识和技艺,它必须将学生置于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活的生命体的位置上,全面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使他们在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过程中真正为自己的幸福作好准备。社会发展迫使我们要创造一种适合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而不是挑选适合教学模式的学生。  相似文献   

5.
师范教育是极富理想性质的工作,它的本质应是人格塑造,是照料人的灵魂的。所以,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必须是人格完善的人,是能以真、善、美崇高价值理想去塑造人的灵魂的人,是对他们与自身的人性自由和全面发展给予终极关怀的人,也就是富有人精神和人情怀的人。然而,这一切不是轻易可以具备的,必须有长期的蓄养、修炼,必须精心培育。所以,师范院校不仅要对学生提出人素养的要求,还要有严格系统的培育方法,要把人情怀的培育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坚守住师范教育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基础。精心设计语文作业,对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学生思维、智慧、精神品格的发展与完善、素质的提高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逸夫小学创建于1993年,坐落于围场镇桥东南街。学校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校有24个教学班,学生1600人,教职工99人。濡染生命的思齐文化。学校秉承"用文化塑造灵魂,用精神涵咏品格,用思想影响  相似文献   

8.
靳玉乐  胡月 《教育研究》2021,42(5):58-65
劳动教育作为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育人活动,对学生品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品格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品质与素养,具有鲜明的文化烙印、情感特点、精神品质和实践特性.劳动教育作为品格教育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文化品格的塑造、情感品格的培养、精神品格的陶冶及实践品格的锤炼,达成培育学生完善品格的目的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等必将发生深刻变化.应切实发挥劳动教育对学生品格形成的作用,重新焕发劳动教育新活力.通过重塑劳动教育文化、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优化劳动教育过程、改进劳动教育评价、建立劳动教育制度等措施,为达成劳动教育的目的 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讲,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这是历史教育所承担的最基本的功能".它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的需要、促进人的身体素质和精神品格健康成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魂交流的活动”,是师生间实现真正的“精神沟通”的“人格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的能动性、主动性、独立性和整体性.那么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活动方式来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呢?  相似文献   

11.
学生只有在共同活动中通过交往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后,才能形成群体;当他们间的人际关系逐渐由杂乱趋向有序,由单一趋向丰富时,学生群体发展为高级阶段的班集体就具备了可靠的基础。理想的人际关系是孕育完美个性的肥沃土壤。优秀的品格——正义、慷慨、慈爱、崇高等都必须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并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显示光华,对他人施加影响。于是,造就美好的品格,形成完美个性的过程,实质上就可以看作是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培养集体的过程。那末,如何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班集体建设呢?  相似文献   

12.
周芳 《现代语文》2007,(2):64-65
创新是一种民族发展的灵魂,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品格。在科技日益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拥有创造性的人才是企业乃至国家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早在20世纪末,世界教育界就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那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我国面向21世纪振兴教育的行动计划更是明确指出:“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从幼儿教育到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共同任务。”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音乐就被认为可以影响人们的身心。我国《礼记》中云:“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专家们认为在教育教学中音乐用某些旋律和节奏不仅可以教育学生,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能焕发学生的精神面貌,可以增长学生的表演才干,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可以塑造他们的思想品格。音乐教育是培养下一代思想精神的有效手段。歌曲是容易使人们接受的音乐艺术,它通俗易懂也最易感化人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14.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远远超出艺术的范围,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而德育与美育是它的灵魂。它有助于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完善的人格,音乐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乡土音乐较贴近学生的生活,最能促使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启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陶冶和培养他们具有优良品格和高尚的情操。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创新人才时,必须转向“探索—转化—创新”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充分拥有主动参与的机会,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三学”课堂就是以学科核心骨干知识作为载体,落实课程内容结构化教学要求,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特点的活动过程,通过学生“自学、合学、展学”,在生成学生学科素养的基础上促使核心素养生长的课堂教学。这一课堂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让他们能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及能力,借此来促进他们后续的综合性发展。因此,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积极地应用“三学”课堂模式,带动引导学生展开更有意义的阅读学习,以此来实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阅读不但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认读水平和写作能力,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格。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正所谓: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塑造伟大的灵魂。新课标要求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45万字。但从实际情况看,一些小学生并不能积极主动地大量阅读,这会成为制约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小学语文教  相似文献   

18.
《初中生必读》2014,(12):13-13
决定一件艺术品的品格的,就是作者自身的品格。——傅雷(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的光彩。——巴金(作家)不要去听那些声音,你唯一需要关心的就是让自己强大起来。把希望放在别人身上是虚拟的,所以无用。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发掘人的潜能和调动人的积极性。德育工作中的“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教师、学生作为道德主体来重视。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和人格的提升。改善人的道德生  相似文献   

20.
邬泽富 《云南教育》2001,(19):18-19
小学语文新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健康的个性,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问题就是创新之源,正如发明家保乐·麦克克里德所说:“惟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问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提问,在整合资料,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营造民主氛围,鼓励学生提问,诱发创新意识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而民主的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敢于怀疑,而传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