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说来挺有意思,我的第一篇《应杜绝军用品外流》竟在北京军区《战友报》一版发表了。可谁能想到,我的“处女作”还是信手捡来的呢! 我刚入伍就迷上了写稿。一开始,总以为“捡到篮里都是菜”,不论事情大小,有无价值,两天一篇向报社电台投稿,谁知投了80多篇稿子却杏无音信。教导员知道我的事后,鼓励我向有经验的干事和老报道员请教。他们告诉我:“要多观察周围,从中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写,才能一碰即响!”一个星期日,我到驻地一商店买东西时无意发现,几个老百姓身着部队的作训服和新式冬装,还有戴军帽、肩章、领花的。我脑中灵光一闪,联想到上级曾专门开会要求制止军用品外流,立即意识到这是个有价值的素材。经过深入采访,一篇300字的读者来信一气呵成。稿子寄出不几天,便被《战友报》  相似文献   

2.
彭波 《传媒》2012,(4):63-65
正他,是80后,更是创业者。因玩儿而起,成为了优秀的"技术男";因为梦想,又和偶像比尔.盖茨一样休学,开创了自己的小小事业——PPTV。但7年之后,当时的"small potato"成为了拥有3亿用户,网站整体日均PV达到1亿,直播在线峰值超过800万的"Darkhorse",正在向中国视频行业的第一阵营发起冲锋……而他说,"这一切,不过是天助自助者,是坚持过程中的无意绽放"。  相似文献   

3.
1990年初夏,我回农村老家看望母亲。姐姐也来串门,她很健谈,东家长、西家短地说个没完。当说起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发生的变化时,姐姐说,如今我们种田不用愁,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落谷,小喇叭会喊会教呢。“小喇叭教你种地”!我陡地来了兴趣。一回到县城,我就到县广播电台采访,了解到县  相似文献   

4.
在新闻宣传中,引发读者无意注意的因素很多,我认为,不仅版面、标题、题画、插图等,能引起读者的无意注意,就是内容的丰富性和长期形成的群众基础,也能引发读者的无意注意。人们往往以为只有形式才能引起读者的无意注意,文章的内容除特强的刺激性外,它的其他方面则无此功能。因为报纸上的文章要逐字逐句去读,其间运用的是有意注意,而不是无意注意。我以为,不否认在读文章时运用了有意注意,但也不能忽视了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读者为什么要看这一则消息、这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5.
新闻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报道的前提是记者的新闻发现。新闻发现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有意发现。即记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到基层一线去发现新闻,通常是主题先行;另一种是无意发现。即记者未加注意,在不知不觉当中发现了意想不到的新闻。通常是主题滞后。以往,记者只注重新闻的有意发现,却忽视了新闻的无意发现。其实,新闻的无意  相似文献   

6.
在新闻采访活动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些记者“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新闻,另一些记者却于无意中“得来全不费功夫”;有些记者原定的采访计划落了空,却又遇上“意外之喜”;还有的人“八小时之内”一无所得,“八小时之外”却大有斩获,而这一切除了有机遇的因素在起作用外,还有“无意注意”在“作祟”。 新闻观察中的无意注意是指记者不带任何自觉目的,对社会现象进行自由观察,从表面上看,这种观察方式既“散”又“漫”,不易找到  相似文献   

7.
消灭报刊上的文字差错是我们多年来喊的口号,但是成效并不大,报刊上的错字、别字和病句仍时有所见。我觉得,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除了继续强调责任心外,有必要从心理学中的“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观点来探讨一下文字差错的缘由及其改正的办法。“无意注意”是心理学中注意的一个类别,它是相对“有意注意”而成立的。所谓“有意注意”就是“自觉而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与此相反,“无意注意”则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任何意志努力就能实现的注意”。  相似文献   

8.
从事某种职业的人,总会对与职业有关的事物特别敏感,就象建筑师对于房子,驾驶员对于道路。同样的道理,记者也对新闻特别敏感。新闻敏感是记者长期对与职业有关的种种事物密切注意的结果。注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就是大脑皮层对于特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由于这种指向和集中,记者才能撇开其他事物,专注地、清晰地、比较正确地反映周围环境中的特定事物。注意可分两种:一是有意注意,二是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怀有预定目的、自觉加以坚持的,一般记者都知道它的重  相似文献   

9.
接受新闻传播对绝大多数受众来说,不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是一种自主的行为,有很大的选择性。如果受众对传播毫无兴趣,就可能不注意它,即使注意也不会持久。因此,符合受众的兴趣,对于新闻传播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受众的无意注意虽然主要是由新闻信息的特征所引起的,但也和受众自身的状态,如需要、情感、兴趣、过去的经验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相同的外界刺激的影响下,由于受众自身的状态不同,无意注意的情况也就不同。因此,新闻传播引起受众的注意不仅取决于新闻信息的特征,而且也取决于传播内容和受众的关系。近年来,我国许多新…  相似文献   

10.
黄进 《声屏世界》2002,(4):29-3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新闻媒体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力度不断加强。新闻媒体通过开展经济批评报道,实施舆论监督,有效地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新闻媒体的经济批评报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批评报道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正效应,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在另一方面,经济批评报道也会产生消极、不良的负效应,对公共利益造成伤害。在实践中,如果对经济批评报道把握不当,就有可能对经济主体造成伤害。示例一:2000年12月在全国各大媒体报道了广东“毒大米事件”,此报道一经…  相似文献   

11.
李国英 《新闻前哨》2006,(11):11-12
新闻真实性问题是关于新闻本原的问题。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它要求本着公正的立场、客观的态度报道与事实一致的新闻。新闻的真实来自事实的客观,违背事实客观的新闻就对它的真实提出挑战。客观事实最终编码成媒介产品即新闻本,首先要转化为记的经验事实。经验事实是对感官世界中事实的认识,是客观事实的主观化,经过记的选择和本化过程进入新闻之中,成为新闻事实。但新闻事实还不完全等同于新闻,它指新闻中的事实,而新闻还包括记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加工、整合,并赋予其一种表现形式,或是短讯、通讯,或是深度报道,从而揭示客观事实的意义。从客观事实、经验事实、新闻事实到新闻,记的主观认识和意志伴随始终。从哲学的角度说,客观事实是一种存在;新闻真实也是一种存在,但这种存在只存在于人们的脑海。新闻只有具体的真实,没有抽象的真实。所以,从客观上讲,新闻完全绝对的真实只是一个神话。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职责是让新闻无限地逼近真相,做到局部真实与整体真实的统一、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范以锦 《传媒》2009,(3):30-31
"3·15"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各传媒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报道异彩纷呈,讨伐"假冒伪劣"之声尤甚.传媒,作为伸张正义的社会公器,自然要成为维护公民权益的代言人;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也毫无疑问要自省自律,积极防堵包括虚假、低俗在内的"假冒伪劣"新闻产品.  相似文献   

13.
1993年3月12日。这是一个必定要在河南新闻事业史尤其是河南广告史上写下一笔的日子。这一天,是中国法定的第十五个植树节。作为中共河南省委机关报的河南日报,却一反十四年来年年把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作为重要内容在头版报道的老例,在头版刊发了北京亚都人工环境科技公司的整版广告,而将植树节的报道放到了二版。这个举动,使《河南日报》成为在全国继《文汇报》之后第四家在头版刊登整版广告的大报,而在省、市、  相似文献   

14.
15.
人在注意某一事物的时候,往往在许多情况下,既没有自觉的目的性,也不作任何的努力,这种注意是无意注意。如大多数人听广播、看电视时,随意性较大:想听就听、想看就看,随看随听随聊天,或干别的事,甚至随意转换波段、频道,也许顺手将它关掉。电子  相似文献   

16.
忽略印证环节导致阴阳恶果2011年6月6日下午,杭州蒋村龙舟热身赛上一条龙舟翻了,一位龙舟手被拉上来.目击者描述,他"脸色青紫青紫,肚子也鼓鼓的".记者在医院了解到,那位龙舟手说自己情况还好,只是呛了几口水.医生也说他没事,休息会儿就可以回家了.  相似文献   

17.
高旭 《记者摇篮》2006,(10):26-27
眼下新闻媒体如雨后春笋,竞争激烈。一旦发生新闻事件,各路记者蜂拥而至。因此在新闻报道上,除各家新闻单位各自策划的新闻外,很难再有独家新闻。那么记者如何能在这种“公众新闻”中,技高一筹,采写出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特的新闻报道呢?我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无意”的采访中做个“有心”之人。那么如何做个“有心”之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新闻敏感性。大家都知道,新闻敏感性是指新闻工作者敏锐地发现新闻和对新闻所具有的价值迅速做出判断的能力。有了新闻敏感,就能敏锐地发现并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最有新闻价值之处,…  相似文献   

18.
陆高峰 《今传媒》2007,(9):44-44
6月24日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审的《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删除了原草案第57条有关新闻媒体不得"违规擅自发布"突发事件信息的规定和第45条关于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时"并对新闻媒体的相关报道进行管理"的规定.我们为这样的修改拍手叫好.  相似文献   

19.
茹向阳 《中国广播》2014,(10):79-83
近年来广播评论发挥广播伴随性优势,舆论引导力和社会影响力明显提升。在新媒体时代和快节奏生活环境下,广播评论更需要发挥伴随性优势,遵循媒介传播和受众接受规律,认真研究受众心理,吸引和把握受众无意注意,才能不断增强舆论引导力。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种艺术似乎都没有诗与酒那般密切,那般相生相契,相得相失,好像没有诗便不能消耗酒,又好像没有酒便不能产生诗。“白日放歌须纵酒”(唐·杜甫)、“一曲新词酒一杯”(宋·晏殊)、“酒肠无酒诗不流”(清·金天羽),其实,这只是诗与酒的表面关系。诗酒的绝妙结合是在唐代。风流俊爽的唐人一边喝着酒,一边欣赏着乐舞,一边随口吟出字字珠玑的诗句,游玩筵赏中创造出了一个酒与诗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