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不同时代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对优质教育会有不同的理解.某些方面甚至会互有冲突。本文试图站在当代处于主流地位的教育价值观的立场上.从各有差异的理解中寻求关于优质教育的“最大公约数”,形成一个有效指导实践的认识框架。  相似文献   

2.
在抽象意义上,“优质教育”就是好教育,与“劣质教育”、坏教育相对立,是人人向往的理想境界,然而事实上,在对它做具体描述时,却常常是人言人殊:人们的教育价值观不同,心目中的优质教育自然不会相同,在某些方面、某些时期甚至会互有冲突。本文试图从这些互有冲突的理解中寻求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形成一个能有效指导实践的认识框架。  相似文献   

3.
对教育价值的不同理解决定着教育目的观。通过理性分析,发现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进步主义的还是人本主义的,其教育目的观仍逃离不了这样两种教育价值观,即工具主义教育观和伦理价值观。在两种教育观的不同视野中,“教育是什么”和“教育目的是什么”也被赋予了两种不同的意义。笔者在此探讨了两种教育价值观融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国际理解教育——学会理解与共存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进程中,多元化和不同的价值观既冲突又融合,“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根基是学会“理解”与“共存”,共创和平环境,本对国际理解教育的提出,现实意义,理论根基和涵义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5.
一、国际理解教育的涵义国际理解教育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 ,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 ;加强他们之间相互合作 ,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 ;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 ,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质是在教育中贯穿多元主义价值观 ,培养具有多元主义价值观的公民 ,增强其对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文化的理…  相似文献   

6.
不同的教育经济理论在教育价值观和方法论上存在着差异甚至对立,缘于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对教育经济功能的不同理解,即各种“局部性”的制约所致。坚持以动态演化的观点来理解不同流派的教育经济思想,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教育价值观虽然得到了有关学科的关注.并进行了一些有建设性的研究,但还没有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育价值观的主体有社会、学校和个体三个层次,三个主体相互影响,但各自的影响力和对其他主体的影响方向是不一样的,其中学校和教师这两个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比较特殊。对教育价值观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思辨的水平上.有必要进行实证研究,从不同的维度揭示教育价值观的特征.从而促进不同主体合理有效的教育价值观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是优质教育。本期视点的“灵感”源泉,首先来自于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本刊编委会主任陶西平。他在深圳所做的题为《以整体优化思想推动优质教育的发展》的报告中指出,优质教育既是人们从古到今对教育的追求,又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我国当前诸多因素推动着时代呼唤优质教育。受此启发,本刊委派编辑部主任参加了在深圳举行的以“基础教育的使命——努力办好优质教育”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会上出现的不同视角、不同声音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优质教育的理解。沙培宁的《聚焦优质教育》,是一篇综述性的文章,从“优质教育是什么”和“优…  相似文献   

9.
人性论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古往今来许多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人性论观点。通常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思想的提出总是基于一定的人性论,或善或恶,或白板说或多元素说。而一切教育思想在基于人性论的同时,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优质人性的形成,而所谓的优质人性即社会对人道德价值观的要求,教育就是促进主流价值人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昕 《文教资料》2009,(17):220-221
我国传统意义上的价值观教育是和思想道德教育分不开的,而且更加侧重个人和社会,个人及团体和集体之间的关系.但是西方的价值观教育却与我国大相径庭.引入西方的对价值观教育的理解,并将其运用到我国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有助于改善我国目前德育的现状,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必然包括建设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体系,而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处于"关键位置"."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是我国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和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根本准则,由此既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力资本理论为依据,也要对标国家新发展格局,即深入研究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循环关系、职业教育自身的国内国际循环关系以及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相互联动关系.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应凸显"大职教"格局、持续适应性、突出技术性等特点,结合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实际,把握好思想体系、话语体系、政策体系、实践体系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高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问题不仅是高等教育学界的一个实践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理论问题。虽然人们承认高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只有融合发展才能切实有效推动我国创新创业人才的高质量发展,但未能回答并确定何为二者融合的基础。通过对高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本质特点的分析发现,二者既相互区别又彼此联系,但其本质都共同指向“创新”。高校专业教育中的“创新”与创业教育中的“创新”作为大学知识属性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前者强调知识的科学属性,而后者则更加注重知识的应用属性。但无论怎样,科学研究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层面,即便是最基础的研究,也蕴含着在未来向应用转化的可能。因此,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创新”从根本上说需要更多地来源于专业教育,这一判断为进一步推进高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在实践层面的融合提供了可能的方向与选择。  相似文献   

13.
张建林  吕楠 《鄂州大学学报》2009,16(1):62-65,71
“一流本科教育”就是相对于同类高校能培养出符合本类别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的本科教育,其核心竞争力要素是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条件、教学工作水平、教学特色、生源质量、社会声誉。所谓高质量人才的一个核心指标是其创新精神与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当前我国高校争创“一流本科教育”必须彻底贯彻科研引入教学过程经典理念,使其不仅体现在“教”上,更应该体现在“学”上。  相似文献   

14.
该文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在"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的基础上,以计算机类专业为例,借鉴国内外价值观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成熟经验,充分挖掘各类实践活动所能承载的育人功能,拓展隐性教育;进一步探索构建了基于四维空间课堂的"专业思政"课程体系,拓展课堂空间实践应用,并针对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的培养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战略选择,教育体系建设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具有牵引作用。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的地位在上升,“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不断深化,“决定性、民生性”逐渐凸显。受新时代特征、世界大变局、科技革命、教育普及化等因素影响,教育内涵开始发生深刻变化。高等学校要在国家需求中寻找发展方位,融入“双循环”,参与结构体系调整,开展教育模式探索。教育评价要适应并引领时代变革,为高校按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护航。  相似文献   

16.
学前教育出现"小学化"倾向,幼儿教育者和家长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上的偏差是造成这种倾向的主要原因。幼儿教育者要真正树立起"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实施探究式游戏课程;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并通过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主题亲子活动及有主题的家长会等,使家长理解优质学前教育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借助优质教育资源引领、推动成员学校可持续发展,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教育现代化背景下,集团化办学也正遭遇深层挑战。为提炼经验、消弥困境,援引集团行动理论,分析集团化办学的内涵实质和学理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集团化办学的实践逻辑。在龙头学校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下,成员学校主要通过"引领型路径"和"再生型路径"成长,前者体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强辐射,后者体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弱辐射。该逻辑或许能为新时代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更广更深推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从教育现代化的视域对高职教育现代化发展进行评价应考虑其"教育性"和"职业性"的价值取向:学习者维度的成长成才之需、院校维度的内涵式发展之需、企业维度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之需以及社会维度的"尊劳尚技"氛围之需。高职教育是不同于其他普通高等教育的另一种"类型教育",参考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现状,高职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框架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客观反映出现实情况、缺失"人"和"文化"要素。在教育现代化检测评估过程中,高职教育现代化监测可考虑单独设置,进行"类型赋能",并在评价理念、评价表述、评价监测、评价关系等方面向"类型教育"取向转变,进一步完善与健全高职教育现代化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9.
日本科技的腾飞与其高等教育发展注重本土化改造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它是近现代日本高等教育发展的累积效应。本文从日本大学的“诺奖现象”和“实验室现象”两个视角切入,简略梳理了近代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近代史上,我国与日本高等教育的起步时间相近,发展模式和路径相似,但从今日支撑科技进步及其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效来看却存在明显的差距,其主要原因在于:日本在学习西方过程中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本土化改造,形成了鲜明的日本特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注重保护精英教育;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大学坚守人才培养的使命。我国处在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新时代,急需满足“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需求,可以从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中汲取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