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次教研活动中,有一位教师上浙教版三年级上册《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课。他设计了一个体验活动,让学生当"小交警"。全体学生站起来,做几个交警手势——"直行、停、左转弯、右转弯"。学生学得非常开心。教师叫停了,学生还在位置上不亦乐乎地做动作。教师强行叫停后,问学生:"刚才学了这几个动作,大家觉得累吗?"学生附和着说:"累,很累的。"教师接着引导:"你看大  相似文献   

2.
如此规定     
全区数学教研大组研讨活动时,一位教师在《年、月、日》课堂教学的尾声,进行了质疑问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年、月、日,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有学生问“:老师,为什么一年中有大月又有小月呢?”教师迟疑了一会儿,说“:这是规定。”又有学生举手“:老师,为什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呢?”教师说“:这是规定。”第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为什么一年有12个月而不是13个月呢?”教师说“:这也是规定。”举着的小手不约而同地放下了。教师问“:还有什么问题吗?”一位男生小声地说“:有什么好问的,都是规定嘛!”就这样,在教师的规定声中,结…  相似文献   

3.
尹国东 《中国教师》2014,(24):61-63
<正>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由观众、听众变成了参与者,"一言堂"变成了"多言堂",信息传递由单向传递变成了双向交流。但教学效果有时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问"不得法。例如,一位教师讲授《最后一课》,板书标题后,问:"同学们,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呀?"学生齐答:"都德!"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有问的必要吗?教师随心所欲地问,学生漫不经心地  相似文献   

4.
由快至慢     
《老年教育》2015,(2):36
一财主请老师教儿子读书。教师对主人不请他吃酒很不满,便带着怒气教诗,语速极快:"春游芳草地。"学生含着眼泪勉强跟读。然而已懂得教师的心意,便说:"父亲......"教师问:"父亲干啥去了?"学生答:"买肉......"教师略微放慢速度:"夏赏绿荷池。"教师又问:"你父亲买肉做什么?"答:"请先生。"  相似文献   

5.
从网上偶然看到这样一则教育小故事:有一位新教师,他总爱在别的老师面前诉说自己学生的不是。有一天他又找到校长,抱怨学生的不听话,历数一个个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校长听了不以为然,只是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了几个点,然后问这位新教师:"你看到上面是什么?"这位教师不假思索地说:"几个黑点。"校长再问,教师又说,"是几个黑点啊。"校长说道:"难道除了这几个黑点,你就看不到大张的白纸吗?"教师听了若有所思,他明白了,从此不再在任何人面前说自己学生的不是。几年后,他成了全国优秀班主任。  相似文献   

6.
记得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位教师为了引出"天"字的教学,问学生:"你头顶上有什么?"学生回答:"有头发."教师又问:"头发上面有什么?"学生回答:"有帽子."教师再问,学生再答,从电灯到天花板、瓦片、树枝、小鸟、白云,绕了一大圈,就是绕不到教师心里想要的答案. 这则故事的真实性虽然无从考证,但细细品味,不难发现,其所揭示的不正是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现状吗?如今的语文课堂,"问"字当头."问"扮演着异常重要的角色——从问开始,以问完结束,问贯穿课堂的始终.而问题基本不外乎三种情况,即问预习、问结果、问水平.我们看到的是一问接一问的满堂问,却缺少学生独立、冷静思考问题的时间.如此千万次的问,不过是浮光掠影、隔靴搔痒.陶行知先生说:"发展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就给学生提供一次学习、思考、提高的机会,就能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问",在教学活动中,既普遍又重要.常言道:不学无以知疑,无疑则无以思问.  相似文献   

7.
有一位特级教师上观摩课。课上,教师要求学生大胆提问,结果却无人举手。教师亲切地问:你们怎么不提问啊?有一位学生大着胆子说:老师让我们不要乱说话。教师马上鼓励:小朋友怎么会乱说呢?你们说什么我都爱听!有了教师的肯定,学生打消了顾虑,课堂迅速由阴转晴,顿显  相似文献   

8.
正一、案例背景王燕(化名),女,我校初三某班学生,学习成绩较好,性格有点内向。一个星期天,我在菜市场买菜遇见她,看见她面无血色,就问她:"你的脸色怎么这么差啊?"她很平淡地说:"没什么,我本来就是这样。"终于有一天,她因为体力支撑不住,在上体育课的时候晕倒了。后来,还是我们班一位住在她家附近的学生告诉我,她的父亲患有脑瘤已经有一年多了,而且情况越来越  相似文献   

9.
在一次师生篮球观摩赛中,双方比分紧紧咬住。忽然一个学生在抢球时,无意把一位老师撞倒了。这个学生马上甩掉手里的球,迅速扶起那位老师,还不住地问:“老师,摔着没有,摔着没有?我扶您到医务室去看一下。”神情十分不安。可这位老师一声未吭,只是揉揉关节,又投入了比赛。那学生显得很难堪。比赛继续进行。当教师队比分落后于学生队八分时,球场上争夺得更加激烈了。抢球时,一位老师把一位学生冲倒在地。学生艰难地想支撑起来,可实在站  相似文献   

10.
眼前的时光     
有一位信佛很虔诚的教师,时常在课堂上灌输小学生对佛教的认识。一天,他花了半小时告诉学生,关于地狱的恐怖,然后他问学生:"有想要下地狱的举手。"果然没有人举手,教师感到很欣慰。然后他又花了半小时,告诉学生极乐世界的美  相似文献   

11.
周虹 《中国教师》2013,(14):57-58
学生阅读与解析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值得历史教师深思。2012年12月,一位成绩中等的高三文科女生到教师办公室问一位地理教师:"老师,地中海在哪里?"地理教师无语。于是,我问了她一个历史问题:"你知道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贸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吗?"学生高兴地回  相似文献   

12.
一、一节课引起的思考听一位教师执教老舍的《猫》,忽然产生一个疑问。什么疑问?暂且搁一搁。这位教师的教学思路是:(1)学生通读课文后,教师提问:这篇课文先写了猫的什么特点,后写了小猫的什么?(2)当学生从课文中寻找到"古怪"和"可爱"后,教师又问":古怪"表现在哪里呢?我们先着重来解决这个问题。(3)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表现猫"古怪"的语句,抓住"老实—贪玩、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个教育演示:一位老师拿出一个广口瓶,放入若干鸡蛋大小的鹅卵石,直到高出瓶口为止,然后问学生:"瓶子满了吗?"学生答道:"满了."接着,教师往瓶里装碎石,摇了摇,又问:"现在满了吗?"有学生答道:"可能还没有."随后,教师又拿出沙子往里装,使劲拍了拍,又问:"现在满了吗?"学生们大声应道:"没满!"最后,老师拿出一壶水往里倒,直到水面与瓶口齐平.他望着学生:"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结论当然不止一个.老师最后说:"我想告诉你们的是,如果不先把大石块放进瓶子里,也许你就永远也没有机会把它们放进去了."  相似文献   

14.
1992年初冬,我与在成都参加农业部召开的“绿色证书”试点工作会议的同志在双流县白果村参观。我们来到一片采用新技术培育的韭黄地,又粗又黄,又长又嫩的韭黄使人叫绝,大家七嘴八舌地问:“这韭黄的主人是谁?”这时从田垄里走出了一位脸色黑里透红,眉目清秀,精干灵巧的姑娘,她就是这块韭菜地的主人钟志华。我颇有兴趣地访问了这位姑娘:  相似文献   

15.
一位教师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星期天,老师要选一个手机号码,营业员为老师提供了三个号码:13912576409、13948612593、13955665566,老师选择哪一个号码比较合适?学生回答:选择第三个号码合适.老师又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好记.  相似文献   

16.
一天傍晚,小怡急匆匆地走进心理咨询室:"老师,您得帮帮我!"她的脸色不太好看,眉头紧锁。我一边招呼她坐下,一边问:"怎么了?"我失眠了。"别着急。你现在感觉怎样?"整个人觉得没劲儿,上课也没精神,可到了晚上却又睡不着。"  相似文献   

17.
邝金山 《教育》2011,(19):5
在某次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这样评价一节学习"杜郞口"模式的课:对于学生有明显不到位甚至是错误的发言,教师没有很好地加以引导与纠正,只一味地强调学生开口发言,忽略了基础知识,课堂上学生只是抢着发言,以增加"积分"……课堂的形式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中玩一场游戏。但大多学生都说很喜欢,原因就是一个:好玩!  相似文献   

18.
一次,一位教师正在讲课文《忘我的人》。突然,一个非常调皮的学生站起来问:“老师,什么叫忘我的人?”老师按课文的意思作了回答。这个学生又问:“老师,我是不是忘我的人?”话音刚落,引起全班学生哄堂大笑。老师调整了一下课堂秩序,认真地  相似文献   

19.
转念     
<正>我去大地震后重建中的尼泊尔旅行,到加德满都市郊的拉姆果德尼姑庵拜访,住持吉格梅很年轻,看见我来,她脸色严肃地对身边一位老尼说:"客人来了,你去倒杯茶来。"一会儿,住持又招手对老尼说:"你去切一盘水果给客人吃。"我眼看着年轻的住持不停地使唤老尼,心里很不是滋味。又过了一会儿,住持对老尼说:"我有事要出门,你带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今的课堂又步入了新的怪圈.课堂上大问套小问,一问接一问,不把学牛问个垂头丧气,不把课堂问成"静静的顿河",教师绝不罢休.这是为什么?就是教师对学生读书的理解不放心.这样的课堂,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琐碎的提问和肢解式的讲解占据了,讲起来滔滔不绝,一个主观意见接着另一个主观意见,完全忘记了学生这个"阅读主体"了.学生没有了阅读的自主权和思考权,只能顺从教师的结论,重复着"真理"的声音.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严重伤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怎能提高阅读效率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