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漪 《现代教学》2009,(3):22-23
2008年12月31日,上海市教卫党委、上海市教委、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共同举办“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教师成长”——于漪教育思想研讨会暨《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首发式,以此来纪念改革开放30年,表彰于漪老师对上海和杨浦基础教育作出的杰出贡献。 此次研讨会着眼于教师内涵发展,关注教师成长。与会的社会各界人士就于漪老师对基础教育及教师教育新作出的巨大贡献和成绩发表了见解。本刊将于漪老师及部分与会者的发言刊登于此,以供读者参阅。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上海召开了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研讨会,上海市教育局主管师范教育的领导以及全市各师范学校校长、教导主任、市师范教研室各科教研员五十余人参加了会议。经过近二年的实践和探索,特别是这次研讨会上传出的信息,标志着上海师范在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方面已渐趋成熟,知识教学、能力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学科教学真正成为师范德育的“主渠道”。主持研讨会的是市师范教研室主任邵之泉同志。他首先回顾了市师范教研室在市教育局师教处领导下,从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到制订《各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实施要点》,于漪校长在二师学科教学渗透  相似文献   

3.
予“注意”以注意─—兼评于漪教《晋祠》的“磁石”效应云天椿于漪,是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的课是极富魅力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她能够“抓住学生的心理,把课上得象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见于漪《我和语文教学》以下引语同)本文就于漪一...  相似文献   

4.
于漪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自从教以来,她以精湛的教学艺术和闪光的人格魅力,赢得人们的爱戴与尊重,成为语文教育界的一面旗帜。为弘扬她的语文教育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国中语会、上海市中小幼教师奖励基金会联合主办的“于漪教育思想暨从教5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9月28—29日在上海市举行。原教育部国家总督学柳斌、上海市委文教党组书记王荣华、市教委副主任张民生等到会并讲话,高度评价于漪几十年来在教育、教学中做出的重要贡献。于漪是全国中语会的老领导,她为中语会的建设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祝贺她从…  相似文献   

5.
我曾经非常认真地研究过于漪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在研究的过程中,越是钻研,越是感到其博大精深,越是由衷地叹服.我在<于漪语文课堂教学风格谱系>一文中说过:"一个语文教师穷其一生的探索实践,能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已属不易;而一个语文教师在其语文教学生涯中能形成多种风格,且游刃有余、出神入化,更属难能可贵.于漪就是当代语文教坛中难得的一位兼具多种风格的语文教师."这些话语反映了我的真实想法.2001年秋正逢于漪老师从教50周年,举行大型活动,会上山东教育出版社赶印出来的<于漪文集>非常及时地送到大会,于漪老师当时送了我一套,使我有幸成为第一批读到此书的读者之一.于老师在扉页上写着:"红兵同志:这是过去的脚印,充满了幼稚、不足与缺陷.审视,借鉴,跨越过去,创造辉煌."抚摩着精美的书籍,看着这几句话,我读出了于漪老师对语文教育事业的拳拳之心,对青年语文教师一代人的殷殷期待,怎不令人感动!  相似文献   

6.
兰保民 《教育》2022,(15):12-15
众所周知,于漪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语文学科性质的"人文说",于是人们通常便会认为,"人文说"是于漪对于语文教育教学的理论贡献.这当然是不错的,但还不止于此.考察于漪教育教学的实践文本和理论建树,我们会发现,人文主义根本就是于漪教育教学思想整体版图的基本底色.  相似文献   

7.
2008年12月31日,“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教师成长”于漪教育思想研讨会暨《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首发式在上海市杨消高级中学隆重举行。此次活动由上海市教卫党委、教委,杨浦区委、区政府,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等主办,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副市长沈晓明专门发来贺信,充分肯定于漪老师的师德修养、育人艺术和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情景再现去年6月,我校请于漪老师作了一场报告。与其说是报告,不如说是于漪老师与我们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交流。75岁高龄的于漪老师神采奕奕,激情满怀。两个多小时的报告,她滔滔不绝,妙语连珠。结束的时间到了,仍然意犹未尽。光是这种人格力量,就使在场的每一位教师折服。即便这样,于漪老师还反复说:"我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相似文献   

9.
于漪 《上海教育》2010,(19):8-9
初试啼声 1951年,于漪复旦大学毕业进中学任教,其首篇发表的文章就见刊于《上海教育》。20世纪60年代初,青年教师于漪开始迈出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
由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和上海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于1995年11月7日至10日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语文教育专家、学者、特级教师共计50余人出席了会议。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副理事长顾黄初、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陶本一、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上海市教  相似文献   

11.
王友 《教育》2021,(23):26-27
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就听说过于漪老师.因为我的中学语文老师一直用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我们,而且还经常向我们推荐于漪老师的文章.于是,我在懵懵懂懂之中逐渐知道语文界有一个于漪.记得那个时候,于漪老师在《语文报》经常发一些师长寄语、和中学生谈语文学习之类的文字.我一直订阅《语文报》,就是为了能够读到更多于漪老师的文章...  相似文献   

12.
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29年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被评为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全国及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全国劳动模范。曾任国家教委中学语文教材审查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上海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校兼职教授,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会长。主要著作有《于漪文集》《于漪教育文丛》《语文教学谈艺录》《我和语文教学》《学海探珠》《追求综合效应》《教你学作文》《作文教学导论》《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等。  相似文献   

13.
2008年12月31日,“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教师成长”——于漪教育思想研讨会暨《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首发式在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隆重举行。此次活动由上海市教卫党委、教委、杨浦区委、区政府,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等主办,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杨浦区教育局等承办。  相似文献   

14.
简讯     
福建省召开中等师范学校语文文教学研讨会八月十八至二十四日,福建省教育厅在福州召开了全省中等师范语文教学研讨会。会议收到教学论文三十多篇。与会同志在总结交流中师语文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三个面向”的精神,就如何加强中师语文教学的师范性,培养师范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扎实基本功,以及中师语文教材改革、深入开展电化教学活动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广泛、热烈、有益的研讨。省教育厅李青藻副厅长参加了会议并讲了话。长春师范中文系娄警予和上海市教育局郑洛两位副教授应邀就有关中师语文教学大纲、  相似文献   

15.
借用时尚朋友们的话语称于漪等前辈语文教育大家为"于漪们"和"那一代".所谓"于漪们"是指上个世纪80年代享誉国内的语文教育大家,包括于漪、钱梦龙、洪宗礼、魏书生、欧阳代娜、张孝纯、宁鸿彬、洪镇涛、朱绍禹、刘国正、顾黄初等大家:所谓"那一代"是指成名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仍在影响中国语文教育的大家.  相似文献   

16.
用语言“粘”住学生──于漪教学语言艺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语言“粘”住学生──于漪教学语言艺术初探上海第二师范学校陈小英四十五分钟,三尺讲台,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相同的,但是教学效果迎然有异。有的情趣横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有的平板乏味,课堂沉闷窒息;学生昏昏欲睡。在于漪的课堂上,学生的智能活动很...  相似文献   

17.
他是一位“德育校长”——上海市光明中学主管德育的副校长。采访他,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介绍的。于漪说:“你们别老写我了,我给你介绍一位,郑谷兰。你别  相似文献   

18.
李焕然 《上海教育》2005,(5A):52-52
去年6月,我校请于漪老师作了一场报告。与其说是报告,不如说是于漪老师与我们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交流。75岁高龄的于漪老师神采奕奕,激情满怀。两个多小时的报告,她滔滔不绝,妙语连珠。结束的时间到了,仍然意犹未尽。光是这种人格力量,就使在场的每一位教师折服。  相似文献   

19.
1 课堂提问的作用 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魏书生、宁鸿彬等都十分重视课堂提问.于漪曾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伴随我的是‘为什么'?‘怎么样'?‘何以见得'?‘有何根据'?"她是如此的重视课堂提问,这是为什么?因为课堂提问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尊敬的于漪同志,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最受全国语文界同道尊敬和爱戴的于漪同志从教50周年暨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在金秋收获季节,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取得辉煌成就的上海市如期召开了。请允许我代表人民教育出版社、全国中语会、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对会议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我们中语会德高望众的老领导、杰出的语文教育改革家于漪同志表示最诚挚、最美好的祝贺!向从全国各地到上海出席这次盛会的各位领导、专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