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颁发新的普通中学条例草案 1988年,苏联国家教委颁发了普通中学条例草案。这是继1984年《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以来,苏联政府重新修订普通教育的方针。草案规定,普通中学分为三级。第一级为小学,学制3—4年;第二级为基础学校,学制5年;第三级为中学,学制2—3年。小学任务基本未变,与过去所不同的是开设了体、美、劳教育课和外语选修课。基础学校为义务教育学校,它的任务是为学生今后继续受教育和合格地参加社会生活奠定基础。在这段学习中,75-80%的学时用于必修课,其余的学时用于学生自选科目。基础学校毕业生可在普通中学,也可在各类职业学校、函授制和夜校制普通中学继续学习。草案规定在第三级  相似文献   

2.
一、改进教育内容为了充实普通中等教育,使学生获得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将进一步修订教学大纲、教科书和其他教材。从1986年度起已有步骤地开设了一些新课程,如使学生获得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信息处理和电子计算技术基础”、“家庭生活的伦理学和心理学”、具有综合教学性质的“周围自然和社会。”此外,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中等教育的后期阶段,将采取课堂讨论、探究、实习等教学方法,尤其按照学生的能力和适应性,将自由选修课加以扩大。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苏共二十七大提出的加速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战略,苏联的教育部门也在加紧改革。苏共中央对教育改革给予了特殊的重视,近几年来多次专门研究教育问题,确定了改革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具体的实施步骤,先后颁发了《关于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关于根本改进受过高等教育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在国民经济中的使用措施》、《关于提高高等学校科研在加速科技进步和改进专门人才培养质量中  相似文献   

4.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共产党提出要首先完成的任务当中,有一项规模巨大的任务,这就是向劳动人民普及教育的任务。在苏联共产党党纲,党的二十三大(1966年-译者注)和二十四大(1971年-译者注)的决议中提出要向青年普及中等教育。为了达到这一宏伟的目标,建立了相应的中小学的、其他各类学校的、科学研究所和教学法中心的系统。实现对青年一代普及中等教育有几个因素。第一,提高不完全(八年制)中学的工作质量,使其绝大多数学生按时完成学业;第二,必须使八年制学校的毕业生受各种形式的中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编译自《关于中等教育的意见》一文,载《苏维埃教育学》1986年第3期。第一个问题——关于普及中等教育.许多人要求更改普及中等义务教育的法定要求,态度很偏激,有以下种种言论:有人抱怨说:"中等教育的义务性方针一出现,学校的困难就加剧了,学校就没有生气了,对知识的要求急剧下降,单纯追求比率的现象出现了,教育程度的资格声望一落千丈."有人说:"学校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干部基础对此都缺乏准备."又有人认为:"人的天赋不同.有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有人则不可能."  相似文献   

6.
培养和造就既能从事体力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能在国民经济、在社会和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科学和文化方面积极工作的、有觉悟、有高度教养的人,这是我们一贯的方针,是党的策略和战略的组成部份。党将根据加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科学技术进步的要求继续完善国民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7.
英国教育以为全体社会成员“创造机会,发挥潜能,实现卓越”为宗旨,着眼于国际背景和国内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其中有关14—19岁人口教育的改革方案格外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8.
为了适应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需要,我认为中等教育结构应该进行改革。我国是一个有九亿人口的大国,幅员辽阔,农业人口比重极大,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并存;自动化、半自动化,机械化、半机械化和手工劳动并存;老的行业亟待发展,新的行业还要建立,社会结构十分复杂。我们在这样的基础上搞“四化”,就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搞中国式的“四化”。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为实现中国式的“四化”培养多种多样的建设人材,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型劳动者,以适应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本世纪内实现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是全党全国人民的伟大战略任务.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而科技人材的培养,基础又在教育.因此,建立一个与四个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教育制度,是绝对必要的.马克思早就指出过:“一方面,为了建立正确的教育制度,需要改变社会条件,另一方面,为了改变社会条件,又需要相应的教育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654页)建设四个现代化,是使我国彻底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变革社会条件的一项根本措施.作为教育制度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的中等教育,它的结构、体制应如何改革,使之与变革社会条件的要求相适应,是需要认真探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城乡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中等教育的任务除了保证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外,还要有计划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初、中等技术人材、管理人才和劳动后备军。由于十年动乱对教育事业的严重破坏,错误地批判两种教育制度,盲目发展普通中学,致使中等教育结构出现单一化,造成中等教育内部比例的严重失调,这不仅使  相似文献   

11.
目前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的大讨论正处于高潮阶段。中等教育是此次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而学制改革的重点也在中等教育阶段。这个阶段正是青少年的转变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人生中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的能力、兴趣、爱好和适应性呈多样化,所以也是启迪智力、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态度、发展个性、选定职业志向的至关重要的时期。因此,日本在这次教育改革中,将对中等教育采取何种对策,不但在日本国内,即使在国外也正在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中等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是社会变迁的一种形式,面对社会的发展,中国入世的形势,中等教育人事制度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应从选聘领导干部、招聘教师、改革分配方法入手。  相似文献   

13.
英国教育以为全体社会成员“创造机会,发挥潜能,实现卓越”为宗旨,着眼于国际背景和国内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其中有关14-19岁人口教育的改革方案格外引入注目。  相似文献   

14.
赵紫阳总理在全国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中学教育方面,要逐步改变普通高中过多、职业中学太少的状况,积极发展中等专业学校,大量培养技术工人和中级专门人才,以利于劳动就业和提高职工队伍的文化技术与政治思想水平。”我们理解,这就是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工作的方针和任务。根据我市的实践,这个方针和任务是符合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坚持贯彻这一工作方针,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就能够做出成效,职业教育就能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去年8月23日苏联《教师报》刊登了“苏联普通中等教育改革方案”。这个方案包括三个部分——现代学校问题;学校教育体系的改革;学校改革的决定性条件。 “现代学校问题”又分成三小节——发展的学校在继续发展中;学校的民主化;学校的人道主义化。  相似文献   

16.
(一)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理由是很明显的:一、从教育为四化建设培养人才来看,现行中等教育结构的单一化同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很不适应,同四化要求的多样性也很不适应。由于现在的中等教育基本上只有普通中学这一种形式,学生都念“一本经”——普通课,毕业后只想奔一条路——考大学,中学的双重任务实际上只剩下一种任务,即“升学”,在一些学生中形成了“升学”是读书的唯一目的这样一种观念,创“三好”  相似文献   

17.
英国教育以为全体社会成员“创造机会,发挥潜能,实现卓越”为宗旨,着眼于国际背景和国内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其中有关14—19岁人口教育的改革方案格外引人注目。英国政府发现,目前大约30%的英国青年人在16岁完成义务教育之后便停止全日制学习去从事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使工商企业积聚了大批16岁以下教育水平的劳动者。英国人自己的统计资料表明,在经合组织25个成员国中,英国17岁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人数居第20位,远远低于美国、日本、德国、瑞典、法国等国家。这对于提高全社会劳动力素质是极为不利的,直接影响到英国生产力水平…  相似文献   

18.
高级中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北京市教科院劳文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逐步实施,随着本世纪末在全国范围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目标的逐年推进,在中国这个独生子女率与家庭对子女教育期望值都极高的国家里,进一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相似文献   

19.
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掌握一技之长,从而作好走向劳动的准备,是近几年来中等教育改革的世界性趋势。几年前,日本提出了「劳动体验学习」的方  相似文献   

20.
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总纲。按照这个总纲,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力争在五年左右,使大多数地区的各类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学校招生数相当于普通高中的招生数。扭转目前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使中等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现在,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过了十年。随着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人们日益需要掌握科学技术。农村各行各业的振兴,要依靠有商品经济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