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采写经济报道方面,驻地方记站的记与编辑部跑经济的专业记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本所谈“三要三不要”的体会,是试图探讨驻地记采写经济报道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2.
所谓的驻地记者,是指媒体常驻某地的新闻专业人员。驻站记者具有"双重身份":人员由报社派出,由报社管理,是名副其实的"本报记者",又常年派驻在基层,许多采访都要依靠当地的党委和政府支持和帮助,在工作环境、采写方式、通联协调等方面都与总部记者有较大不同。驻地记者应该如何扬长避短,发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将新闻做"软"做"活",进而提升媒体的影响力?实践证明,一名优秀的驻站记者,要具有"单兵作战"能力,能独立完成新闻采写任务,及时提供大量鲜活新闻。同时,还要快人一步、深入采访,利用平时积累的资料、掌握的情况,积极开掘、延伸新闻源,探求背后更多的新闻价值,达到报道效果的最大化。这也要求,驻站记者不仅要具备积极开拓创新型的思维方式,构建完善的信息源,还要具备较强的新闻实战能力。  相似文献   

3.
作为省级党报伸向各地的触角,驻地记者站一直担负着采写当地新闻的重任。一个地区的发展状况如何,经济建设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大多由驻地记者传向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驻地记者用新闻报道构筑了人们对某一地区的认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驻地记者应该认识到,唱响当地发展的主旋律,通过新闻报道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鼓与吹,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遗憾的是,不少驻地记者在实际工作中未能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将大量的时间花在了采写动态新闻上,始终抓不住当地经济发展的主线,直接导致地市新闻中出现了“三多三少”的问题:简单化的新闻…  相似文献   

4.
中央媒体记者站主要承担着全面采写和报道所驻地区各类新闻的任务。记者站的主要工作与媒体本部的工作大致相同,即都是及时采写和报道新闻;但由于记者站长期派驻在外,因此站长的工作又有着特殊性。 正确处理与地方的关系 记者站作为派出机构,长期驻在一个地方,因此站长需要正确地处理好与地方的各种关系。 记者站与所驻地方各种关系中,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处理好与地方  相似文献   

5.
陈富强 《新闻窗》2005,(2):42-43
驻站记者,是指媒体常驻某地的新闻专业人员,其能力素质与媒体的政治、业务、纪律、作风建设紧密相联。驻站记者具有“双重角色”。一方面,编制在报社,是名副其实的“本报记者”;另一方面,长年驻外,许多工作的开展要依靠所驻地区,必须尊重当地党委和政府。因此,驻站记者在工作环境、采写方式、通联协调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驻站记者怎样才能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6.
毛超 《大观周刊》2011,(26):210-210
新闻采写是记者的天职。无论是在十六世纪新闻事业诞生之时,来往跑动于各大船埠码头间靠传递和出售商业行情、交易讯息谋生的早期新闻从业人员.还是现代社会中广泛活跃在各大新闻现场:用各种方式为大众报道最新信息的新闻记者,其所有职能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新闻信息的采写和传播。然而。通过阅读大量的新闻稿件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各种原因而造成的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可观性)及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时有发生。其中包括新闻从业人员的个人素养、知识结构、撰写水平、逻辑分析能力及思维方式等。而笔者认为.其中.对记者要求最高也是最难培养的是在新闻采写过程中如何采用独特的、多角度的切入点去进行采写.即采写活动中的多角度思维的运用能力。因此,本文仅就当前记者在新闻采写活动中多角度思维能力的运用进行一番粗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陈瑞 《新闻世界》2023,(4):23-26
随着媒体融合浪潮席卷而至,驻地记者工作也面临着新挑战。新形势下,驻地记者要主动转型,变挑战为机遇,打造更多的新闻精品。本文以新安晚报社驻地记者在安徽各地市采编工作实践为例,对驻地记者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8.
对社会丑恶现象和党内腐败现象实施新闻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也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党报作为主流媒体,其担负的舆论监督职责更重。 党报派驻各地的记者,与编辑部记者一样承担着舆论监督重任。驻站记者除了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外,还应拿起新闻批评的武器,对所驻地域那些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与现象,进行批评和揭露,以明辨是非、扶正祛邪。 与编辑部记者相比,驻站记者开展舆论监督遇到的阻力更大,更容易受到驻地的制约。驻地党政领导对待舆论监督的态度,直接影响着驻站记者开展舆论监督的行为以及舆论监督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新闻前哨》2009,(5):7-7
据广州日报:美国《华盛顿时报》从4月20日起每天新增一个“平民版面”.内容将由当地普通百姓提供,让他们有机会“当记者”.采写、报道社区新闻。  相似文献   

10.
李月锋,河北农民报驻邯郸、邢台记者,他在这个岗位上“泡”了8年,采写各类农村报道近千篇,其中6篇作品获得河北新闻奖一等奖,8篇获河北新闻奖二、三等奖。3篇报道省委书记作过批示.一篇报道温家宝总理作了重要批示。2008年荣获“河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  相似文献   

11.
驻地记者采写的稿件既要具有很强的贴近性,又要鲜活感人,群众喜闻乐见,即必须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一线抓“活鱼”。要抓到“活鱼”,就必须把握大局,进行宏观思考,把地方的新闻事件拿到全省、全国,乃至国际大  相似文献   

12.
驻站记者身处新闻采访的最前线,担负着将驻地新闻及时采写出来的重要任务,是传媒单位的尖兵和前哨。作为一名前沿战士,要出色地完成报道任务,必须站在全局高度,写出符合报社要求的新闻,这就要  相似文献   

13.
在今年的好新闻评选中,河南日报驻安阳市记者夺得6项全国和省级大奖,这是难能可贵的。多年来,他们把握时代脉搏,唱响主旋律,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对所驻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报道,受到干部群众赞誉。最近,安阳市委、市政府予以通报表彰,号召全市新闻单位向他们学习。为此,本刊特约他们撰写《调整思路 求实创新》的体会文章,供读者和有关同志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14.
欧世金 《军事记者》2003,(11):25-26
驻站记者身份特殊,岗位重要,是媒体采写新闻的中坚力量。军报驻济南记者站站长欧世金结合工作实践,对驻站记者的地位作用、发展思路、素质要求、采写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是一次崭新而有价值的尝试,本刊将分上、下篇刊登他的这篇论文。  相似文献   

15.
早年我在浙江西部的一家县级党报当记者,2008年成为《中国环境报》一名驻地记者。作为一名国家级专业媒体记者,我总想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恰巧这一年开始,《中国环境报》开展风格年活动,鼓励驻地记者采写提问式深度报道,我就将此作为主攻重点,相关报道近几年来获得一定好评。回顾几年来采写提问报道的体会,我大致经历了"提不了问题、问不到点上和向善于提问努力"三个过程。提不了问题开始采写提问式报道,还真的一下让我迷惘了——不会提问!因为没有这方面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在县级党报当记者的时候,跑的是领导会议线,到了现场就有领导讲话稿、背景资料、新闻通稿等,几乎不用采访,就可做成一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是指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对区域经济的研究,可以使驻地记者发挥党报权威的舆论优势,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指出前景、发现问题。一个好的驻地记者,应该是既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又能在宏观上把握当地的经济发展大趋势。因此,党报驻地记者要研究区域经济,要做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研究的权威,要努力做区域经济研究的专家。高屋建瓴,提出建设性意见进行论证和探讨经济报道对象往往有复杂性、多变性的特点,许多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在经济报道中,…  相似文献   

17.
又到了农民种粮直补金发放的时节,各地纷纷落实党的这一富农政策。作为一名媒体派出的驻地记者,该如何报道这一新闻呢?这一问题,让笔者进而想到:一名驻站记者应以怎样的视角,来捕捉当地的新闻呢?  相似文献   

18.
提起宏观报道,人们会想到那一篇篇气势恢宏、洋洋洒洒的大题材、大主题的重大报道。而对于媒体派往各地的驻地记者来说,由于受地域和新闻源的限制,怎么能够采写出这样的报道来呢?笔者联系做驻地记者二十余年的切身体验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9.
童鹏 《青年记者》2002,(10):27-27
在地市级以下新闻单位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往往把自己定位为“小记者”,工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局限于“一城一地”的报道,很少从全省、全国的大局考虑问题。总认为,小地方不出好新闻。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地市级新闻单位宣传报道的地域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狭小,在采写新闻中有它的局限性。但是,正因为面窄点少,记者对方方面面都比较熟悉,有吃透“下  相似文献   

20.
现在,各大城市媒体间竞争激烈,独家新闻是竞争的有力武器。然而现状是:如有新闻发布会或活动,各媒体都派记者去,很难采写到独家新闻:如有突发事件,报料人同时向各媒体报料,各家都派记者采访,更谈不上独家报道了。如此的同城各媒体记者集体采访,采写独家新闻当然很难。我认为,丰富的独家新闻就在新闻的大山深处,就看你会不会采写,想不想采写,敢不敢采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