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占据着突出的位置。"和"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不同文明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来体现的。"和"的思想是中国哲学的宝贵遗产,符合事物辩证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的目的就是要协调关系,避免激化矛盾,使对立面之间在不违背根本原则的前提下,相互包容,协调共进。弘扬"和"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是在倡导"和为贵"思想的基础上,我们实现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在台湾问题的解决上,"和"的思想还将发挥其特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和"从其渊源看,实际上上是多样的和谐,在儒家多显现为人际与社会的和谐,在道家多预示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佛家则偏重于人自身灵与肉的和谐。永州阳明山从其"阳和"的本名来看,具备了"阳和"的性格,在当代社会它与台湾阳明山机缘巧合,可以从文化创意角度培育成为一座"和美"之山。  相似文献   

3.
民办大学生在认知社会公德和批判有损社会公德的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正直"、"诚信"、"责任心"、"礼貌"、"愤世嫉俗"等良好形象,但在牵涉到自身利益时,却缺乏应有的道德自控并表现出种种不道德的行为,即道德认知和行为管理失调和错位。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文明演进的深层结构中,城市化在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二阶文明"中,城市化具有基础性地位,而土地资源是城市化的根本"约束",是城市发展的制约"瓶颈"。据此,文章从社会、经济、金融、能源泉和生态环境等角度,对城市化的意义和问题给予了宏观揭示,并对城市化和未来文明的关系略作展望。  相似文献   

5.
"和"的思想在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深深地熔铸到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中国历来对于和的追求侧重于"和"的内涵方面,而随着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和"的精神特质愈发显现出"和"精神适应于现代人类发展规律。对于中国要建设一个全面的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系列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该把"和"的精神内涵化为一种思维智慧,而把"和"的精神特质运用到处理问题的方法中,走出一条真正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和"发展,成为中国在新世纪完成其各种任务必然要选择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正>引言在人的一生中,选择无处不在,探索随时发生。人的一生就是在选择和探索中前进的。小学毕业时一位老师在我的留言簿上写到"努力创造你自己",实际上,选择和探索的过程也就是"努力创造你自己的过程"。怎样选择和探索?简言之,就是要"善于选择,勤于探索"。其实,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从他的选择和探索中便可以清晰地看出来。  相似文献   

7.
邢泽  尚志芳 《考试周刊》2014,(54):18-18
日本自古以"和"字为国名、以"和"为贵。本文就"和"基调文化在日本对于"和"的认识和求"和"方式、日本社会和日本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的要点、日本特有的"暧昧"文化等相关层面上的体现进行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8.
在上一讲的"请你参与"中,我们提了两个思考题:你知道"成功"的内涵吗?"墙"的本义和比喻义分别是什么?"成功"和"墙"都是词语,在逻辑学上则各是一个概念。什么是概念呢?简单讲,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拿"成功"来说,我们在生活中见到许多成功的人物和事例,而一切"成功"从本质上讲,  相似文献   

9.
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之"实验化学"的"活动与探究建议"中,提出了"食用色素的提取和层析分离"的建议。由此,人教版《有机化学基础》在第19面"科学视野"栏目中介绍了色谱法,"实践活动"栏目则是"用粉笔分离菠菜叶中的色素";人教版《实验化学》中安排了"用纸层析法分离铁离子和铜离子"的实验。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以番茄为原料提取  相似文献   

10.
起源腊八是农历十二月的第八天,是欢庆农历新年的开始。在汉语里,"腊"的意思是第十二个月,"八"的意思是八。关于这个节日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是大约3000年前,一种祭祀仪式叫作"腊",在农历十二月举行。人们向天上和地下的神献出他们的猎物。那时候,表示猎物的汉字"猎"和表示农历十二月的腊"是可以通用的。从那时起,"腊"就用来通指这两种意思了。因为这个节日是在最  相似文献   

11.
世界上不同的语言都有不同的时体系统来表示事件的发生与时间的关系。在语言学理论方面,时体系统分为"时"和"体"两大范畴。本文以时体的定义为出发点,详细阐述了时与体的区别及其相互作用。英语是"时"突显语言,尽管它也有"体";汉语是典型的"体"语言,"时"在汉语中不存在。汉语的"体"分为完整体和非完整体,其中完整体又分为现实体、经验体和短时体;非完整体又分为起始体、持续体和继续体。  相似文献   

12.
我国小说的起源和演变历来多有争议。作者认为我国小说的起源早于汉代,其演变经历了一个受各种文体相互影响的过程。在阐述这一观点时还对有争议的"青史子"、"战国策"、"小说与历史"、"燕丹子"、"刘向"等诸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伴随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小学教科书一直在不断"变脸"。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变脸"是发展,"变脸"是超越,"变脸"是时代、社会和人民的要求。这里,我们关注的是,教科书如何"变脸",应不应该这样变,有不有一定的原则要遵循,"变脸"变的是皮相还是骨骼,尤其重要的是,中小学教师如何适应教科书的"变脸"。  相似文献   

14.
唐薇 《教师》2014,(18):108-108
正2013年12月份的市级教研活动,我聆听了一位姓吴的年轻教师执教的《北风和小鱼》,在导入揭题时,吴老师就顺势教学课题中的"和"字。师:(学生已认读"北风""小鱼"。)要连接"北风""小鱼"两个词,我们可以用上这个字。(板书:"和")谁来读?指两名学生读、齐读。师:"和"这个字,你怎么记?生1:"和"左边是"禾"木旁,右边是"口"。师:你用了加一加的方法。生2:我们班XX的名字里就有个"和"。师:从小伙伴姓名中识字,你真是个有心人!师:你能像课题这样,也用"什么和什么"说一句话吗?  相似文献   

15.
杨兆秀 《辅导员》2013,(Z1):46-48
同学们在小学语文识字环节中,常常要查字典,这时候,使用频率最高的应该是"偏旁"、"部首"。在学习中,由于"偏旁""部首"经常一起出现,有些同学误以为它们是一回事。其实不然,今天我就教教大家如何区分偏旁和部首,以及它们各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邢泽  尚志芳 《考试周刊》2014,(44):37-37
本文就"和"背景文化在日本"道歉文化"、日本多元文化并存性、日本茶道文化特征等相关层面上的体现进行分析和论证,得出日本社会构造及日本国民性格文化均是在"和"精神构架下形成和固化的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7.
"独生子女奖金"我们家无权享用(当然不是超生),我感受到的是和别人不一样的痛苦与欢乐,在这篇作文里,你将看到我和"我的影子"的生活…… --题记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潘海华(2006)、胡建华(2009)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都"和"只"的意义和用法做了更为精细的分析;发现"都"和"只"虽然在表面意义上存在较大的差异:"都"表示"汇总概括","只"表示"限定排除";但是,在这种差异的背后却隐藏着某种相似性:它们都能引发排他性解读。本文着重探讨了"都"字句产生排他性语义的动因,以及"都"和"只"在关联对象、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焦点的话题化和关系从句化等方面所具有的一系列句法语义特性和限制条件;指出在表排他性的语义环境下,"都"和"只"的意义和用法既有共同点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和"从其渊源看,实际上是多样的和谐,在儒家多显现为人际与社会的和谐,在道家多预示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佛家则偏重于人自身灵与肉的和谐。永州阳明山从其"阳和"的本名来看,具备了"阳和"的性格,在当代社会它与台湾阳明山机缘巧合,可以从文化创意角度培育成为一座"和美"之山。  相似文献   

20.
管子传承史伯的"和实生物"说,认为人之生、人心之和谐、人之长寿,以及天地之美等皆由和而生。"和生"具有普适性。在"天时""地利""人和"中凸显"人和"。管子通过上下不和、大臣不和、万民不和的危害性,明确提出"不和不生"的观点;又明确提出"和则能久"的"久生"的观点;强调"察和之道"之不易,都是对史伯"和生学"的发展。管子"和生"思想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