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散文形式短小,内容广泛,文体特征难以界定.以文体学的理论结合中国现代散文和英国十九世纪散文进行研究,可以总结出散文的文体特征:散文追求自由的语体,抒情,叙事,写景都可;散文注重表现真挚的情感,并能传达深刻的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散文”概念不同于古典散文概念.中国现代“散文”概念是狭义的,它是新文学的一个独立部门,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是以真情实感、自由形式、“诗性智慧”及“美妙多端”等作为文体属性.狭义的“散文”概念把“文学性”与“文体性”统一起来,实现了中国“散文”概念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21世纪中国散文较之小说、诗歌等文体拥有更多读者,重要的原因在于其精神上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哲理散文坚守精神高地,表现生命意识;历史文化散文在精神回溯中体现现代意识和人性深度;反映现实人生的作品涉及底层人生、城市变化、科技发展等许多方面;亲情散文反映了人们对真情的渴求与珍视;小品文重在表现生活情趣。散文发展中还存在水分过...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散文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与中国近现代留学生作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这种努力,主要体现在留学生作家群对现代散文所进行的非常准确的审美定位与规范,对现代散文表现领域和功能的大力拓展以及对现代散文文体积极建构等方面。正是因为留学生的努力,中国现代散文才获得了一种现代的品质,才获得了与小说诗歌相媲美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黄健新著《五四散文艺术论》2006年5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该书从中国散文的文体观念和创作体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学术视角,探索了五四散文文体风格形成及艺术成就。本书将五四散文创作的学术性和现代散文的文体特性融会贯通,深入和细致地阐释了五四散文的现代品性和文体特性。这部著作分四编(还有一个附编)、八章,共32.5万字。该书的理论阐述涉及到了三个层面,一是现代性的散文文体理论及现代作家的散文文体论,这部分内容被融入到了整部书的各个学术环节中,成为对五四时期各体式散文风格论析的重要参照系统。二是以现代散文理论及现代…  相似文献   

6.
乡土中国土壤上产生的现代都市,缘于自身文化的"积习",似乎总是蒙有农本主义的东西。由是规约了以都市现象与都市情感作为中心表现的海派散文的"都市性"总留有乡村文化的面影,但终究又不再属于传统乡土文学的范畴。多元的文化土壤与混合的文化心理决定了海派散文语义空间的丰富与繁杂。作为特定时代工商文化的产物以及偏重感性呈现都会文化的海派散文,可以较为明晰的考辨近现代中国乡土文化向都市文化转变的轨迹与现代都市人精神的历史。在一定的意义上,海派散文正象征了近现代中国都市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不同时代和语境下的散文概念,反映不同的散文观念。宋元时期古文运动与文章评点之兴等外部因素,加上文体自身发展的内部因素,促使宋元散文最接近古典散文概念,即古代散体文,后世散文大抵沿袭宋元,故宋元散文最有资格代表散文的文体概念。直至近现代西方文学理论思想引入我国,散文文体与文法才发生变化。现代散文纯粹是文学意义上的散文,与宋元散文有着实质性的差别,除了语体之异,二者最突出的差异乃文体观念之异,具体表现为现代散文文体等级的倒退、文体层级的倒错。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文体学的发展过程中,散文的文体定位一直处于模糊状态,散文的尴尬地位与中西文学观念的冲突有关。审视中国传统文体学的发展,可见:中国古代的文体分类都是在诗歌与古文(即散文)两大文体上做文章。西方的文体"三分法"(小说、戏剧和诗歌)传入中国后,中国文体学接受了"三分法",但将散文与其他三种文体并论,出现了东西合璧的"四分法"。在反思西方"文学性"内涵的基础上,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情文俱胜"的角度,确认了中国散文的文体定位,即散文是以第一人称书写的非虚构的散体的抒情美文。  相似文献   

9.
散文文体是社会生活存在和主体精神存在的直接现实,特定时期社会的社会转型必定重新建构着散文作家的精神生活及其价值取向,因此也会对作为主体存在的载体散文产生深刻的影响。1980年代以来的三十多年社会转型与散文文体的流变之间,具有重要的内在逻辑关联;其间,每一个时段散文所具有的特质无不关涉与其相应的时代。链接这两者的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向度,而散文是知识分子的一种写作方式。  相似文献   

10.
散文作为一种重要文体,伴随着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但是在对教育教学的反思中,会发现,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文体价值缺失、主观情感替代作者情感、教学内容应试化、教学组织缺乏层次性等问题。在当代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加以调整,可以通过从散文文体特征出发、把握作者及情感、找准散文叙事特征等多个角度,推进教学工作开展。  相似文献   

11.
五四以来,现代散文以"真实"为主要特征,追求叙事的"真"和感情的"真",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在对朱自清的散文有时令人稍感着意为文,注重文章行文的华丽和感情宣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真情实感的"虚升"或"夸张",存在散文情感"失真"现象,这对散文来说是另一种偏差。本文主要以散文需真情实感这一文体本质为基点,分析朱自清散文中出现的"失真"现象,以此对散文的情感真实性的本质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散文在发生时期,经过周作人"美文"的提醒,散文有了艺术的自觉。上世纪20年代,"闲话体"散文有着杰出的成就,但随着文体意识的不断发展,"闲话体"从理论到实践都受到了质疑,"独语"的美文浮出水面。何其芳30年代的散文创作,将"诗"的品质和"现代主义"的手法融入中国现代散文,进一步加深了散文的文学内涵,是中国现代散文文体建设过程中一块重要的碑石。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我国现代散文创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其中林语堂以闲适散文为主的创作实践为中国现代散文园地提供了一个新的品种。这一流派在现代文学史上乃至对现当代散文创作的影响和贡献都是不容忽视的:一是融合了中西方智慧的学养内涵和知性表达;二是拓展了现代散文的审美领域;三是开辟了现代散文文体探索的新路。  相似文献   

14.
新文学作家的散文观念与文体实践,标志着现代散文文体意识的觉醒。对现代散文的渊源、界定、表现内容与表达技巧的有益探索,初步确立了现代散文的文体观,从而使现代散文在初创时期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综观现代女性散文三十年的创作实践 ,其文体意识和表现技法大致经历了一个由不自觉到逐步自觉的发展进程。“五四”时期的女性散文重在宣泄暂时性的个人情绪、实录个体的生活经历 ,艺术上缺少自觉的建构和锤炼 ,往往任心而写 ,使得作品在保持了“原始之美”的同时又显露出女作家对文体认识的淡薄和偏颇。进入三十年代以后 ,随着文坛整体创作风格的变化 ,女作家的写作视野逐步开阔 ,她们认识到散文的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 ,并有意识建构一定的艺术价值尺度 ,对散文创作中的题材选取、文本结构、语言方式等文体诸方面问题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从而使散文写作进入了较为自觉的艺术创作阶段。本文通过考察现代女性散文创作中文体意识和表现方式的变化 ,揭示这一自觉进程的发展脉络 ,并探讨其间的文学经验  相似文献   

16.
苏雪林与散文名刊《语丝》、《现代评论》的关系,深刻影响了她的自由主义文学观和散文批评观的形成。苏雪林对二三十年代散文作家、散文流派的批评,在理性和史识中不乏美学的敏感和尖锐,更偏重对文体与风格的考察。苏雪林对“文学批评”作为散文体式之一的认知和对文学性“自传”的提倡,则有着五四后中国学术发展和自叙传文学兴盛的背景。  相似文献   

17.
他人对张岱的论述,大多以“晚明小品大家”为定论,通过分析认为,张岱的散文主要创作于清初,主要有小品文和纪传体散文两种文体形式,故称其为“晚明小品大家”不妥。小品文通过对明亡以前生活的追忆,表达了眷念和负责的心态;而纪传体散文以史家态度写前朝遗事,表达了忠义的心态。由于所表现心态及其所承载文体的不同,文风也各异:小品文文风空灵晶映,纪传体散文文风沉郁厚重,但二者殊途同归——均表达了作者的真挚情感。  相似文献   

18.
《泪珠与珍珠》是一篇很精致的散文,作为散文教学,从宏观上讲,应当着重体现散文雅致的语言、细腻的情感以及深刻的思想。因为,散文是一种凝结了作者生活体验,集中体现了真、善、美的文体,是需要用情感投入去理解的文体。《泪珠与珍珠》这篇文章收录在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从单元的教学要求看,所选的文章服务于“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这个总体教学目的,鉴赏的教学内容是: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感受散文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因此,怎样具体落实“鉴赏”这个教学目标,如何选择教学的突破口就成了教学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9.
刘丹 《现代语文》2014,(12):44-45
在古代,散文是与韵文相对的散体文字,包括了许多文体。清代姚鼐编《古文辞类纂》,将各种文体合并归类,尚有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古文中文体甚多,这在现代散文中也颇有延续,比如日记、书信、游记、传记等。有的则是变了名称,如序跋变成前言后记。但现代散文也催生了富有时代特征的文体,主要就是小品、随笔、杂文和报告文学等。小品与随笔,古时也有,但多指短小的篇章。现代小品文主张抒写性灵,颇有个性解放之义。随笔不同于古来的笔记体,还接受了外来影响,尤其是英法随笔的参照。再如杂文,也叫随感录、杂感等,因鲁迅的倡导而形成一种文体。报告文学,也是新兴的体裁。孙犁说:“文艺通讯,包括了通讯、速写、特写、访问记、印象记,以至报告文学,这些文学上的短小形式。”报告文学,也就是一种文艺通讯,但更讲究文学手法或表现。散文中不只是一体,而是多体共存。就此而言,散文颇有母体之义。不仅催生出许多子文体,本身仍是一体,一种富有弹性的文体。散文的文体,相对于诗歌与小说及戏剧来说更难界定,或者说更具弹性。散文的另一种区分是着眼于表现的,可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说理散文等。朱光潜认为“宇宙间一切现象都可以纳到四大范畴里去,就是情理事态。”而在《情与辞》中又这样说:“文字有言情、说理、叙事、状物四大功用,在文学的文字中,无论是说理、叙事、状物,都必须流露一种情致。”这里首重情致,显然是着眼于文学意味的。余光中在《不老的缪斯》中则分了六项,即抒情、说理、表意、叙事、写景及状物。若加上写人一项,就齐全了。  相似文献   

20.
余光中散文的语言和文体意识表现出鲜明的选择性,主要针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文坛散文创作的"软性"弊病及固有模式;对抗的焦点是散文语言及文体的不同表现方式;对抗的策略是在语言及表现技巧上的中西合璧及感性和知性相济的诗性创作,而这种对抗的归属则是将散文创作引向讲究弹性、密度、质料的现代散文创作。这种对抗具有积极的影响和指导意义,但同时也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