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中国新诗诞生于五四运动前夕,以胡适的《尝试集》为开端。从此以后,它不断地接受外来影响,并融合在自己的民族风格中,涌现出了大批新诗人,如: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冰心、卞之琳等,这些诗人写出了大量新诗作品,诸如《凤凰涅磐》、《再别康桥》、《死水》、《断章》等,形成了众多艺术流派,如:新月派、湖畔诗派、小诗体派、象征诗派等。新中国建立以后,当代新诗继承了五四以来新诗的优良传统,并从古典诗歌和民歌中吸取养料,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现以《再别康桥》为例谈谈新诗的欣赏。■首先,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诗…  相似文献   

2.
正学者朱光潜认为学习新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读诗就是再做诗,读者的想象和情感能令一首诗的生命生生不息,欣赏要建立在再创造的基础上。初中语文课本中也收录了一些新诗,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的方法,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感受诗歌的内涵,从而对诗歌有更深入的感受。  相似文献   

3.
新诗自其诞生之日起就选择了鲜明的抑中扬西的文化立场。很多著名新诗人和新诗派都具有某种西方背景,新诗作品也具有浓郁的西方气息。新诗抑中扬西的立场大大制约了新诗艺术的发展。在总体上制约新诗艺术发展的是新诗语言的西化问题,其原因是对于追求"欧化"风格的翻译文学的模仿。新诗抑中扬西的文化立场不是理性的学术立场,只有实事求是地从艺术规律出发来界定中国新诗和西方诗歌、传统诗歌的关系,才能推进新诗艺术的发展。在新的文化语境之下,中国新诗应该摒弃抑中扬西的立场,和中国当代文化结合起来,重构自己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现代新诗的死亡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分别以孔子、老庄、杨朱、佛教为代表的四种死亡意识,它们以潜在的方式作用于中国现代新诗写作;西方诗潮中的唯美主主我、存在主义对于中国现代新诗的死亡书写产生了重大影响;多义性与综合性是中国现代新诗死亡意识的两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5.
赵霞  刘朝勋 《考试周刊》2012,(85):23-23
由于时代的巨变.中国新诗产生了产生了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相似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内涵.迥异于古典诗歌的“诗言志”和“诗缘情”。虽然引发中国新诗现代主义与西方现代主义的诱因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在抒情持的艺术上作出了多方面的探索,为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其他人无法代替的贡献:他的抒情诗是中国新诗由自由散漫到严谨含蕴的桥梁,他是中国新诗体式的开拓,他是中国新诗技巧的集大成。他的诗歌艺术探索对今天的中国诗歌理论与创作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诗的意境     
意境是中国传统诗歌艺术中的一项重要的理论和审美标准,新诗既然是诗,当然也不应该放弃中国诗歌讲究意境的优良传统。许多新诗由于创造了意境,带来了艺术上的优势,使新诗更具民族化特点,更含蓄多义,更符合广大读者的欣赏习惯,因而促进了新诗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朱湘善于用诗歌来叙事状物、抒情表意,充分表达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对社会、人生、自然的真切感受,从而为新诗注入了现代内容;他还注重对我国古代诗词歌赋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为新诗的民族化以及新诗诗体建设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他在致力于新诗民族化的同时,还努力让新诗同西方现代诗接轨,为白话新诗的世界化与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学是西方明这个大海盗对中国传统化强行亲和之后的私生子,它受孕于1840年前后(通常所谓中国近代学的开端),诞生的标志就是“五四”学革命的爆发(近代学与现代学的分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现代学中的每一种体形式的现代化建设,从开端、发展到成熟,无不与对外围学的吸收和改造相关联。自由体新诗对西方现代派诗歌的由模仿到借鉴,闪创新而走向成熟的发展道路,在象征派诗歌的发展中表现的较为典型。我以李会发和戴望舒的创作为例,对象征派诗歌在我国的发展情况作一个粗略的阐述,以说明中国新诗与西方诗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闻一多先生“新格律诗”理论的倡导及其新诗批评,在确立现代新诗的艺术形式与美学原则方面,为世人所瞩目。究其本质,闻一多的新诗理论及其创作并非“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譬儿”,在他的诗歌观念中,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事实上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基础内核。其诗歌“三美”的倡导,是传统诗歌理论基础在美学方向上的发展,是现代诗歌审美理念的建立;他对新诗的批评乃至对某些诗人、诗作的否定,以及诗歌创作以“时代”、“民族”为经纬的倡导,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歌观念在新时代的发展与更新。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诗派在继承西方象征主义的"契合论"和"纯诗"理论的同时也进行了自觉地创造和发展,他们否定了西方象征主义由"契合论"而引申出的过度神秘暗示以及由这种神秘暗示所导致的抽象晦涩的诗风,而是追求一种朦胧含蓄的诗风;在继承"纯诗"理论的同时,也对中国传统诗歌强调气质意蕴的思想有所继承,从而为中国现代纯诗的建构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推进了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新诗发展的初期,闻一多不但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而且积极从事新诗理论的探讨,在中西文化大冲击的背景下,建构了相对完整的对新诗发展具有积极指导意义的诗艺理论体系.其诗艺理论的建构,既有对中国传统诗艺理论的继承,又有对西方现代文艺思想的借鉴.在对诗的本质、诗歌本体构成质素及新诗艺术形式美的探讨上,深受西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等现代文艺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女神》研究中的众多“共识”已经停滞了对《女神》的进一步深入认识。《女神》的“横空出世”,横扫的不只是旧体诗,它还终结了同时代的早期白话诗,这使得中国现代新诗没有从直白浅露的“白话”起步,而是从一种自由创作精神起步。《女神》在五四新坛出现的意义在于它以对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的诗化开了一代诗风,这与《尝试集》等新诗集有着根本的不同。《女神》带给中国新诗发展的真正影响在于现代诗性思维方式对新诗创作艺术构思的革命。  相似文献   

14.
闻一多的诗歌之旅,始于旧诗,更为新诗,归于新诗格律化。其《诗的格律》旨在匡正时弊,救治新诗,于新诗格律化有倡导之功,惟其言说属急就章,缺少学理的缜密。其后,中国新诗格律化继续探索前行,却是道阻且长,至今尚未走出困境。在中国新诗格局中,自由诗与格律诗各有所长,将会长期共存。人们期待中的现代格律诗的几种主导体裁应该是:古典加民歌式的三顿体,突破古典和民歌的四顿体,以及歌词体。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诗歌欣赏,历来令读者关注和头痛。如何在读者和诗歌文本之间架起一座诗意的心灵之桥,这需要诗歌学者们的睿智和勇气。李怡主编的《中国现代诗歌欣赏》的出版就体现了这一点,它使我们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关怀,其欣赏视角的新颖,理论形态的完善丰富和技术途径的严谨清晰,为中国现代新诗的欣赏提供了一份独特的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经典文本。  相似文献   

16.
从民间诗歌刊物走向正式出版物,"中间代"诗群的"命名"行为传达出鲜活的现场感,"命名"行为本身所拥有的诗学意义和文化意义丰富深刻,昭示了时至今日诗歌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回归文学本位。同时,"中间代"诗群的"命名"行为连结了"民间"和"官方"的文学力量,显现出二者互补融合的诗歌发展趋势,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体现当代诗歌发展趋向的新的美学风格尚未成熟,诗人和诗尚处于摸索和调整的时期。  相似文献   

17.
以庞德为首的意象派是21世纪欧美一个非常重要的现代诗歌流派,该派与中国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主要从中国古典诗歌对意象派的影响和意象派对中国新诗的影响这两方面来探讨意象派与中国诗歌的相互影响及其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8.
尽管“纯诗”作为一种诗歌理想一直是诗人所难以企及的,而且,由于文化传统、中外文化的差异,“纯诗”理论在进入中国之后就势必要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是,必须承认的是,现代诗人对“纯诗化写作”的追求还是为中国新诗艺术的不断精进与提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而,梳理“纯诗化写作”在中国的介入、生成、本土化以及其显隐的发展过程,不但可以揭示20世纪中国新诗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也肯定会为反思新诗的历史以及新诗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近三十年,学界在诗歌语言的特点、诗歌语言与其他语言的比较、诗歌语言的词汇、诗歌语言研究的角度或方法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应认识到从语言学角度研究诗歌语言的重要性,尤其是研究现代诗歌语言词汇将对现代汉语词汇及语体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诗在现代文学30年的发展历程中,在"民族"与"现代"的双重视野下不断地走向了成熟。如果说第一个十年(1917~1927)是中华民族现代诗的形成期,那么第二个十年(1928~1937)和第三个十年(1938~1949)则分别是中华民族现代诗的发展期和成熟期。本文以时间为经,以作家、流派为纬,对现代文学三十年的中国新诗发展历程作一整体性的勾勒,并深入透析中华民族现代诗的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